徐光辉,郭 孟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山东 东营 266580)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及对策分析
徐光辉,郭孟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 东营 266580)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代信息化社会环境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既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也产生了更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必须要对此给予客观的认知,并且通过科学的策略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机遇;挑战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并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网络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学习和交流工具,同时由于网络自身的开放性也使得很多未经审核的信息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时期,网络上繁杂的信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为现代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形成了更大的挑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对机遇和挑战有客观的认识,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很多大学生从小就接触计算机,网络是他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在思想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1.个性鲜明
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时代责任感。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发达,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丰富,所以他们往往可以比其他人更快的获取最新的信息,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他们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在进入高校学习以后,理论学习的内容日渐丰富,使得他们更容易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所以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具有鲜明个性的同时,却也体现出很多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有不同程度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重点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他们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有客观的认知,才能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进行协调,从而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
2.对网络的认知程度高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他们喜欢用网络查询信息进行学习,也需要用网络作为交流的工具,很多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也纷纷建立交流群或者论坛,进行线上交流。而由于网络交流是建立在虚拟环境之上,所以很多大学生适应了网路交流习惯以后,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却越来越差,而更加依赖网络交流,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正在逐渐被弱化。
二、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观念产生严重冲击
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环境,任何人可以运用任何身份进入到网络环境中,这使得网络交流有更大的隐蔽性特征,大学生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建立却并不成熟,所以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加之我国对于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十分有限,所以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很多不良信息,对他们的思想和观念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甚至颠覆了以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网络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神秘的环境,他们可以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扮演任何角色,而一旦沉迷于这种网络社交,大学生对于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就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甚至无法与人进行沟通。
2.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由教师进行理论传输,而这种单一的、被动的教育方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社会发展要求教师必须要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有正确而且客观的认识,在教育方法方面也要紧跟时代发展形势,充分运用网络这一交流工具,与学生进行平等且开放式的交流,才能更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准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如何充分运用网络工具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3.对教师知识结构带来的挑战
网络发展对现代社会、大学生思想意识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也应当不断更新和完善,才能适应新时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所以,网络时代的到来也对教师的知识结构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也成为了很多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解决的问题,纷纷开展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将网络知识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使教师可以正确认识网络、了解网络,并且充分利用网络工具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网络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1.网络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更多信息和素材
网络中包含了大量的信息,而且传播速度较快,所以利用网络可以及时获取更多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信息和素材,而且网络具有强大的信息覆盖能力,使得信息的获取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情况下获取,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有效的信息基础。
2.网络为师生沟通创造良好的平台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基础,运用网络工具可以构建不同形式的沟通平台,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思想和意识变化情况有更多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持续提升。
3.运用网络可及时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
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透明性,使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在网络中发表的言论和情感表达,如果可以及时发现大学生在言论和思想中存在的思想危机和偏激的想法,就可以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可以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避免问题扩大造成的不良后果。
四、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发展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应当积极创新工作理念,摒弃传统的教育思想,将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考虑如何满足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从而建立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并且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体系,运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从多个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极大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2.注重与学生的双向沟通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个思想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所以仅仅依靠教师对学生单方向的知识灌输,无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必须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将单方向的灌输转变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认真听取学生的思想和精神的变化,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丰富,而大学生思维活跃,对社会往往有他们独特的认知视角,所以教师应当避免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约束的错误思想,而要与学生站在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上,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有效交流。另外,大学生通常比教师更加了解网络环境,在运用网络工具方面也有更多的经验,所以教师也要积极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才能不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学生的反感,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网络环境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积极转变工作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同时,越来越多西方文化通过网络进入到我国,对我国传统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很大冲击,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所以很多大学生容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而对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质疑。如果教师单纯的依靠理论知识的灌输,不仅无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观和价值观,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所以教师可以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向大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和观念,并且充分运用互联网作为交流的工具,比如建立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运用微博、聊天室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沟通,这种引导方式既肯定了网络工具的重要性,又可以引导学生对网络有客观的认识,减少网络带来的不良影响。
4.重视网络教育环境的建设
在网络时代,互联网教育环境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重视网络教育环境的应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教育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育,而应当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运用线上与线下同时开展的方式,可以显著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以往的课堂教育模式下,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使学生难免会产生消极、反感等不良情绪,而利用互联网形成的网络教育环境,不仅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使大学生对网络的作用有更多认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正确分辨网络信息。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实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必须要符合新时期的社会发展需要,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充分结合当前社会网络发展的新趋势,积极面对网络环境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采取科学的对策,不断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巍巍.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D].内蒙古大学,2008-05-01.
[2]牟万新.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D].首都师范大学,2002-04-01.
[3]张家刚.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机遇研究[J].才智,2013(23).
[4]杨连生,胡继冬.大学生网络社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学术论坛,2011(6).
[5]何国强.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机遇[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9).
责任编辑:周小梅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16)01-0056-03
作者简介:徐光辉(1980-),男,山东栖霞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郭孟(1984-)男,山东东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6-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