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春林
(武昌理工学院 文法与外语学院,武汉 湖北 430223)
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
——读张爱玲作品有感
谢春林
(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武汉 湖北 430223)
摘要:20世纪文学史上有不少有才气的女作家。张爱玲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她的身世,她的成名,她的作品,她的婚姻,她的个性无一不是传奇。解读张爱玲的作品,首先得研究她这个人。然而,张爱玲是一个不喜欢与人交往,独来独往的个性作家。关于她的采访稿或报道几乎没有。她在世时更没有写过自传。因此,关于对她的了解,只能通过研读她的作品。
关键词:张爱玲;民国;作品;女性
汉奸文人胡兰成称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有人因为特别讨厌始乱终弃四处留情的男子,对其作品读得索然无味。但是谈到张爱玲,喜爱她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胡兰成之于她的了解。胡在他的《今时今日》说张爱玲是“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如果读过很多写张爱玲的文章,一定会觉得这是最熨帖的。每每看到这一句,总会想到张爱玲在写给胡兰成的回信中的顶有名的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民国才女张爱玲,带有浓烈的传奇色彩。她的作品值得研读,她本人更让人好奇。她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祖父张佩纶是小说《孽海花》里的人物原型。她小时候锦衣玉食,仆佣环绕,然而她的童年却不完整。她四岁的时候母亲出洋,遗少父亲虽然满腹经纶,精通英文,却终日在烟榻和花柳巷里虚度光阴。后来母亲留学归来,却又终日与不思进取的父亲吵闹并最终离婚。母爱的缺失,父爱的淡薄使得敏感孤僻内向自傲缺乏人际交往能力的张爱玲几乎不近人情。她的痛苦多于快乐的童年和少年生活是金牌编剧都编不出来的电视剧,一天抵过普通人的一辈子。她一生结过两次婚,两任丈夫都让人大跌眼镜,十分无语。青春年少的时候她无怨无悔地爱上了有妇之夫调情大王胡兰成,她写着:“遇到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每每读到这句话,想到胡对她接二连三地伤害,我都痛彻心扉。然而又思忖她在最好的年华遇到她心仪的人,也算是一种乱世里的幸福。至于后来的美国丈夫赖雅,虽然年轻时才华横溢,但遇到张爱玲的时候,他已是穷困潦倒,体弱多病。在两人相依为命的日子里,基本上都是张爱玲照料赖雅的身体并为生计奔波。她出生在豪门世家,大家庭的亲情却是淡薄。她的两任丈夫给她的温暖却有限。她对父亲、母亲、弟弟等的感情凉薄甚至是冷酷。她的朋友少之又少,晚年更是几乎不见客。她在散文集《〈流言〉再版的话》里说:“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果然,她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出在她妙龄的时候,晚年以后几乎没有书稿面世。她对电影、音乐、诗歌、舞蹈、绘画、戏剧等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对爱情、人性、人生都有让人回味无穷的妙语。 她的散文集《流言》充满了人间烟火的趣味。
张爱玲的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倾城之恋》、《多少恨》、《茉莉香片》、《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琉璃瓦》、《五四遗事》、《色·戒》、《殷宝滟送花楼会》、《十八春》、《半生缘》、《怨女》、《连环套》、《秧歌》,怎么读都有味道,读多少遍都不嫌多,从哪里读起都能沉迷进去。她的小说里,有强大而丰富的语言张力,心理畸变的女主角,有心理优越感玩弄女性的各色男性,新旧两个世界交替的上海和香港两地的上流社会的女性的有限自由和无限压迫和压抑。读她的小说,你会惊叹她如此冷静而冷漠,绝不悲天悯人。几乎没有一部小说里的女性是心理健康的,可爱的,我见犹怜的,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她变态的金钱欲和扭曲的情欲,读之即触目惊心,她是“一个戴着金钱枷锁舞蹈的女人,一个戴着封建镣铐挣扎的女人,一株渗透毒汁的罂粟花”。《沉香屑——第二炉香》 里的天真得不可思议并最终以天真害死新婚丈夫的愫细,《心经》里的痴恋父亲的许小寒……她笔下的家都是破碎的,没有温情的,家庭成员之间多半是相互利用和残虐,如《半生缘》里的顾曼桢,她是难得的小说里的新时代女性的健康形象,但是她却被自己的亲姐姐给设计陷害并毁了一生的幸福,整个过程让人读之触目惊心,难过至死。《沉香屑——第一炉香》 里的葛薇龙,一个单纯自信的女大学生,却在香港的姑妈家被给人做姨太太,以吸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一步一步钩入泥沼,丧失了自我。她的小说到处都是“小奸小坏”,充斥着亲情的酷虐,爱情的交易。然而她有独特的女性视角,新巧而妥贴的比喻,几乎没有什么不能表达的语言功底,随处可见的对人生的透彻理解——她写爱情: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 ”她写男人在爱情上的贪心:“一个男人的一生中,至少会拥有两朵玫瑰,一朵是白的,一朵是红的,如果男人娶了白玫瑰,时间长了,白的就成了桌上的米饭粒,而红的就成了心头的珠砂痣,但如果他要了红的那朵,日子久了,红的就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而白的,却是床前明月光。”她写人性:“‘人性’是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她写当老师:“教书很难——又要做戏,又要做人。”她的聪明和智慧让爱她的人欲罢不能,了解过去的她,原谅现在的她。
她写老爷太太少爷少奶奶,写大学教授,写新青年,写上层社会家的女儿如何把择婿当成一生的事业,她写上海和香港的繁华和时尚,写清朝末期世家的吃喝拉撒人情事故,也写下层人的喜怒哀乐。我一直以为她是“小资”的代名词,暑假读了《赤地之恋》和《秧歌》,才知道她也会写农村,而且她的视角那么独特,她的叙述那么大胆。她的写作是诚实的,忠于自我的,不粉饰不做作。我爱她的文字,我爱她的才气。知道她英文特别好,一直很想读她的英文小说《雷峰塔》等,托了好友鱼儿在香港给我找,却是找不到。昨天读完了她的自传体小说《小团圆》,仿佛跟着她重新活过了一回。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一生坎坷,历尽磨难,然而她却是唯一的一个寿终正寝。她后面的林徽因,仿佛人间的四月天,被才子诗人徐志摩爱了一辈子,被建筑学家的丈夫梁思成宠了一辈子,被哲学家金岳霖陪了一辈子,却也比她少活了20多年。
《倾城之恋》里范柳原对白流苏说:“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最悲哀的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象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她的文字凄美而苍凉,隽永而悠长,隔着一个多的世纪,读者可以通过无数的碎片连缀一个立体的她。你可以爱她的美,也可以爱她的不完美。虽然“长的是苦痛,短的是人生”,但她也在《惘然记》中写:“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在《小团圆》的结尾,她写道:“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很久前她写信给胡兰成要求分手:“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然而若干年后《小团圆》中的这个梦,读者会心痛地读到她的夜半私语:
我要你知道
这个世界上
有一个人会永远的等着你
无论在什么时候
无论你在什么地方
反正你知道
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参考文献:
[1]范乔乔.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中国话语”——林语堂英文创作研究 [D].浙江大学研究生论文,2009(6).
[2]李梵欧.张爱玲的英文问题——张爱玲英文作品中融入中国元素的尝试 [J].现代中文学刊,2010.12.
[3]韦忠.若梦浮生中的彻悟——拜读《京华烟云》.http://culture.163.com/editor/020201/020201_58707.html,2002.2.
[4]忆殇的博客.一曲民族的壮语悲歌——《京华烟云》评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36ee2f0100clm8.html,2009.1.
责任编辑:罗锦坤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16)01-0095-02
作者简介:谢春林(1975-),女,湖北武汉人,华中科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武昌理工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5-12-30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武昌理工学院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张爱玲与林语堂的英文作品对比研究”(项目编号13g470,文件批号:鄂教思政函[2013]1号)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