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的聆听者——论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夜意象

2016-03-16 23:42:45付丽娅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

付丽娅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0)



夜的聆听者
——论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夜意象

付丽娅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0)

摘要:现当代文学的许多作家似乎都钟情于“夜”,不约而同地喜爱聆听夜的声音,在作品里运用夜的意象。他们笔下有温暖的夜、沉思的夜、恐怖的夜、死亡的夜、阴冷的夜、凄凉的夜……。本文探讨夜意象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夜意象背后作家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观照。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夜意象;生命感悟;人生观照

意象,是渗透作家主观感性化的客观物象,是在文学创作中凝聚人生形态的思情意蕴和感情状态,具有叙事和诗化的功能的表意之象。现当代文学的许多作家似乎都钟情于“夜”,在作品里运用夜的意象。这深沉、幽静的夜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使得无数文人墨客都喜爱聆听夜的声音呢?也许正如瞿永明所说:“黑夜的意识的确唤起了我内心隐秘的激情、异教徒式的叛逆心理、来自黑夜又昭示黑夜的基本本能[1]。”的确,夜的声音各有不同,能给人无尽的人生体验:有温柔、深沉、痛苦、高亢,有安慰、自省、死亡、呐喊……。同时,夜这一复杂的审美客体又映射出作家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对社会、人生的热切观照,成为作家笔下多姿的意象。那么,夜的意象有哪些表现形态呢?

一、夜是温暖、静谧的话语暗示

夜是自然运行的一部分,它在世界任何地方的某一固定时间都会出现。《说文》曰:“夜,舍也。天下休舍。从夕,亦省声。”每当夜幕降临,劳作一天了的人们回到温暖的家园,万籁俱寂的夜不仅提供了宁静舒适的憩息场所,也抚慰人的心灵,给人安全感和满足感。特别是明月当空之时,世间的一切都因月光变得朦胧而美妙,充满恬淡透明的诗意。于是,作家的笔下,夜成为温暖、静谧的话语暗示,成为美好心灵家园和纯净人性的象征,散发出温情的光芒和浓浓的诗意。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美得让人心醉,青山绿水、边城古镇、竹篱茅舍、小桥流水、鸟语果香……构成了一个绮丽如画、幻美如诗的艺术意境。而这诗情画意的意境又怎能缺少月夜的装饰?如《边城》中写道:“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了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月光、竹影、虫声、莺啼,多么妙趣横生又祥和静谧的夜。这里的夜是翠翠浪漫纯真爱情的映衬,更是善良美好的人性和澄澈纯净的心灵的象征。小说《月下小景》一开始,温馨的月夜就似一幅优美绝伦的画卷,把主人公纯洁天真的爱情慢慢展开。人与景的美交织在一起,散发着清丽的芬芳,沁人心脾,让人感受人性的美好与单纯。冰心的小说《超人》中何彬本是一个消极面对人生的冷面青年,当对面楼下孩子惨淡的呻吟唤起了他心中的爱时,小说对月夜做了柔美梦幻的描写,并借以引发了主人公对于母亲、繁星、花等美好事物的联想。这月夜的出现恰恰象征着何彬心中隐藏的爱慢慢复苏,深埋的情感正渐渐升华,完美地诠释了冰心爱的哲学。同为女作家的庐隐对月夜的描写也是那样浪漫,在《月夜里箫声》、《一个月夜里的印象》等作品中,将悠扬的箫声融入夜的美妙意境中,增加了夜的诗情画意。只不过,庐隐的月夜里多了一些忧愁和伤感,体现出对于个人命运的感慨和五四时期知识女性命运的观照。

当代作家迟子建也擅用月夜意象构建她独特的审美世界。在北极村自然风光和淳朴民俗浸润下长大的她,在作品中常常用诗意的月夜描写展现美丽的生命景观、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美好的人生憧憬。特别是其早期的作品,如《北极村童话》、《乞巧》、《果然是一轮好月亮》、《没有夏天了》、《树下》等,通过月夜的描绘,用儿童的视角塑造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散发出温情的光芒和梦幻色彩。例如在《没有夏天了》中,当承受生活重压的小凤看到月夜时:“天空被月光洗淡了夜色,……每一片树叶都印着月光那温情的亲吻。”这充满温情的月光抚慰了小凤幼小、孤独又脆弱的心灵,消散了苦难生活投射在她心中的痛苦和阴霾,使她自由自在地在温情的大自然里呼吸。就连常常用黑夜意象表现死亡的余华,在《活着》中写到福贵经历了枪林弹雨终于九死一生回到家,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时,黑夜也是温馨的:“我和家珍,还有两个孩子挤在一起,听着风吹动屋顶的茅草,看着外面亮晶晶的月光从门缝里钻进来,我心里是又踏实又暖和。”此时的“黑夜”是充满温情的、精神家园,它激发了福贵对于活着的希望,也使他深深感受到家的美好和甜蜜。当然,这里的温馨正反衬了后文人物命运的悲凉。

二、夜是引人思索与自省的场景

夜宁静而幽远,壮观而深邃,给人深沉而神秘的感觉。在夜安宁的怀抱中,仰望着无边无垠的夜空,人会暂时忘却白日的琐事和烦忧,放下心中的杂念和干扰,不由地遐思冥想,让思绪在茫茫夜色中无限伸展,心无旁骛地超越自我去感知世界、思索人生,寄托情感,倾诉衷肠。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这样的诗篇,其中最为典型的当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当诗人仰望被月光洗涤净化的夜空,与天上的明月做了一番关于生命哲思的神秘交流。

现代作家中,也不乏爱夜之人。鲁迅曾在《夜颂》中说:“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爱夜的人要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我爱夜,在夜间作《夜颂》。”鲁迅爱夜,是因为可以在黑暗中思考人生,明辨是非,看清白日里在华丽外衣下所看不到的黑暗真相,完全释放自己的情感:孤寂、痛苦、绝望、愤怒、怨恨……鲁迅对夜的钟爱也体现在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中,黑夜意象或与黑夜有关的意象几乎贯穿了《野草》的大部分篇章,如《秋夜》、《影的告别》、《希望》、《复仇二》、《雪夜》等,文中“黑夜”、“黑暗”、“夜的天空”、“夜游”、“夜气”等词频繁浮现。在黑夜中,鲁迅表现了最本真的自我,书写了他的人生哲学,表达了他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理性思索和深刻自省。如《影的告别》中写道:“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然而我不愿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如在黑暗里沉没。”作品用影的自我独白的方式展示了一个觉醒者孤独、彷徨的心境——我不属于黑暗,因为我反抗黑暗,黑暗会吞噬我;我又不属于光明,因为当光明彻底来临的时候我也不复存在,我的意义就在于与黑暗抗争;我亦不愿成为两者之间折中的存在。我终做出了我的选择,与黑暗抗争到底。这是鲁迅深刻复杂的内心体验和人生感悟的真切写照。

王蒙的短篇小说《夜的眼》直接以夜为题,用“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捕捉到文革刚刚结束后当代中国人思想和生活的变化,以及挣脱“左”倾束缚后思想意识的自由和活跃。王蒙说:“《夜的眼》里既有负担,又有希望;既有伤痕,又有跨越伤痕向前进的努力;既有思索,又有感受;既有想不清的地方,又有相当清楚的地方[2]。”王蒙凭着对社会生活敏锐的洞察力和思考力,对于这种复杂思想意识的变化进行了准确的把握。王蒙的《听海》用夜的意象表现了对人经历创伤之后心灵的慰藉:“在晴朗的月夜, 他会感到一种轻微的抚摸, 一种抚遍全身的隐秘的激动, 甚至是一种负载。他的皮肤能觉察到月光的重量, 然而今天,什么都没有, 只有空旷, 只有寂静和洁净, 只有风。”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双目失明的老者欣赏海景的故事。尽管老者历经了沧桑,但他没有怨恨,没有忧伤,在月夜下经过月光的抚慰,内心得到宁静、祥和,从虫声和涛声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三、夜是苦难与死亡的象征

黑夜是幽暗、神秘、萧杀、凄惨、漫无边际、不可捉摸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夜也是各种鬼魅出没游走、兴风作浪的时刻。面对黑夜,人们总是具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自然恐惧,这种恐惧是人对于死亡突然而至的本能的震撼和惊惧。死亡是人生永恒的主题,是亘古不变的生命规律,它象黑暗深沉、神秘莫测的夜空一样凝望着人类畏怯的灵魂,在某个不可预知的时候会突然将人带离这个世界。就如海明威所说,死亡是人类不可逃避的现实和宿命,具有一种主宰人类命运的强大力量。对于死亡,人类是那么的渺小和软弱,只能束手无策、无能为力、听之任之。而黑夜能够诱发人在心理上的黑暗和痛苦的体验,死的气氛就如同无穷的黑暗要把人吞噬。因此,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死亡、痛苦往往与黑夜对应着,黑夜成了苦难、死亡与悲惨命运上演的帷幕。

叶紫的《山村一夜》写了一群借宿者听刘月桂公公讲述革命青年汉生由于父亲的告发惨遭杀害的故事。在刘公公的讲述过程中,黑夜意象从头到尾就像魅影一样时常浮现:“夜的寂静,差不多全给这些交错的声音碎裂了。……我们忘记了这深沉,冷酷的长夜。他只是短短地沉默了一会,听了一听那山谷间的,隐隐不断的野狗和兽类的哀鸣。一种夜的林下的阴郁的肃杀之气,渐渐地笼罩到我们的中间来了。”文中黑夜营造了一种阴冷肃杀的气氛,令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不仅暗示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的景象,而且象征着死亡和幻灭。叶圣陶的《夜》里,当主人公的弟弟为牺牲的革命者外甥女夫妇认尸的时候,黑夜意象的出现阴森可怖,突出了死亡之夜的压抑和凄凉:“天上也没有星月,是闷郁得像要压到头顶上来的黑暗。远处树同建筑物的黑影动也不动,像怪物摆着阵势。偶或有两三点萤火飘起又落下,这不是鬼在跳舞,快活得眨眼么?”沈从文的《黑夜》里,当部队通信联络人平平听着远处的枪声,得知战友死在敌人枪下的时候,黑夜意象随之浮现:“四围只是黑暗,无边际的黑暗。黑暗占领了整个空间,且似乎随了水的寒冷,在浸入年轻人的身体。”死亡的寒冷随着黑夜的笼罩,冰彻入骨,表现了黑暗动乱的时代。张爱玲是运用夜意象书写女性悲剧命运到入木三分的作家。她的许多作品,如《金锁记》、《倾城之恋》、《霸王别姬》、《沉香屑—第一炉香》等,描绘了各种凄清的夜色。那悲凉的夜是作者对于女性命运的思考和声声凝重的叹息,同时也是作者苍凉写作风格的体现。《金锁记》中,当长安终于被母亲七巧逼迫退学后,“墨灰的天,几点疏星,模糊的缺月,像石印的图画,下面白云蒸腾,树顶上透出街灯淡淡的圆光。”这里,夜映衬了长安悲伤的心境,更隐喻了长安努力改变命运却终究逃不出母亲跋扈迫害的悲惨一生。

在当代作家中,余华是较为喜爱运用黑夜意象的作家之一。在他的笔下,黑夜阴森、肃杀、压抑,透着刺骨的寒冷,象征着苦难、绝望和死亡,表现其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观照。一个个血腥、暴力、罪恶、残忍的事件总是在骇人的夜幕下不期而至,展现着人性的丑陋、荒芜和沉沦。《活着》多次运用黑夜意象来展现人物波折的命运,当福贵的一个个亲人接踵而逝的时候,当最后福贵一人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黑夜都会不期而至,象征着痛苦的死亡、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捉摸。小说末尾把“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比作“女人召唤儿女”,是用黑夜象征死亡,象征一种人无法摆脱的宿命。但此时的黑夜并不阴森恐怖,因为看透生死的福贵已经领悟到,死亡只不过是一种对于生命回归,一种如同从白天到黑夜的自然状态。余华运用黑夜意象的小说还有很多,《古典爱情》中从柳生同小姐一见钟情开始到最后小姐家族破败、沦为“菜人”,黑夜意象总是不经意间飘然而至,挥之不去,暗示着爱情的悲剧、死亡的随行和人性的泯灭;《在细雨中呼喊》中那段黑夜中凄厉的呼喊,如鬼魅声般,使对于死亡和孤独的恐惧与绝望贯穿小说整个叙述,营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氛围。

王小波的很多小说中也频繁出现夜的意象,例如,他早期的小说《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写到:“我久久地凝视着黑夜。我不明白我为什么会死。到我死时,一切感觉都会停止,我会消失在一片混沌之中。”在《黄金时代》中又写到:“在这种夜里,人不能不想到死,想到永恒。死的气氛逼人,就如无穷的黑暗要把人吞噬。……我就像那些行吟诗人,在马上为自己吟诗,度过那些漫漫的寒夜。”王小波还有一些小说的题目直接取自夜,如《红拂夜奔》、《夜行记》、《夜里两点钟》。王小波对于黑夜的恐惧,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文革那段令人压抑的历史的恐惧,更是对于精神压制、思想桎梏的生活的恐惧。他拿起创作的笔,记录内心的痛苦,反抗漫漫长夜,表达了对历史、生命、存在的深切体悟。

四、夜是黑暗、冷酷时代的寓示

中国文人自古认为文学有“明道”的作用。当理想与现实形成的巨大落差造成了心理上的严重失衡,作家常常会使用黑暗和光明之类的意象创作文学作品来隐喻时政,而黑暗就常常与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相提并论。在他们的笔下,战争动乱、经济萧条、变革受挫、精神压抑……如同漫无边际的黑夜一般袭向人们心头,令人不安、彷徨和窒息。

鲁迅《狂人日记》中黑夜和类似的意象(黑暗、月亮、沉睡等)几乎贯穿整篇小说,如“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营造了一个几乎暗无天日的世界,鲁迅对人类历史和现状的认识清醒而深刻,他用黑夜意象对人类历史和社会进行了形象性的描绘和概括,反映了封建思想对人的残忍毒害,表现了国民的愚昧麻木和“五四”启蒙者的孤寂、彷徨、反抗。鲁迅运用夜意象表现对社会现实深度思考的作品还有很多,《祝福》中当孤独无助的祥林嫂受尽人们的歧视和奚落,被封建的礼教吞噬的时候,夜是那样悲凉、凄清:“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雪花落在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药》的开篇,当华老栓去取沾满革命者鲜血的馒头,旧中国正处在人民麻木愚昧、黑暗势力猖獗的时候,黑夜是那样沉重、恐怖:“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了……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的分明。”

余华还有些小说中对于黑夜意象的写作,表现了文革那个如黑夜般令人精神窒息的时代,最为典型的则是《一九八六年》。当历史教师的妻子得知前夫已重回小镇时,她脑中关于文革中那段可怕的记忆再次浮现:“当初丈夫就是在这样一个漆黑的晚上被带走的。那一群红卫兵突然闯进门来的情景和丈夫穿着拖鞋嚓嚓离去时的声音,已经和那个黑夜永存了。”这里的黑夜是对那段充斥着暴力和荒谬的历史的恐怖记忆,是对于血腥和死亡的心理阴影,也是对于残酷、暴戾人性的映衬和暗喻。在长篇小说《兄弟》的上部也用黑夜意象表现了那个混乱、狂热、良知泯灭的时代。当父亲宋凡平抄家后带兄弟俩看大海时,文中写道:“一直到夜晚月光冷清的时候,他们才终于走向了海边。……汹涌的海浪冲击过来时,掀起的泡沫让大海白茫茫的一长条,这茫茫的白色有时候会变成灰色,有时候又黑暗起来;……夜晚的大海开始让两个孩子害怕。”这里,黑夜意象象征着文革不断袭来的凶猛狂潮,预示着宋凡平悲惨的命运,述说着人世的无情、命运的无常,也反衬出坚韧而温暖的人性光辉。宋凡平难以理解短短几天间发生的巨变,文革刚开始时自己还是革命旗手,可没多久就被打成地主反动派。但他始终以乐观、隐忍和爱,来面对残酷的迫害,展现着伟大而温暖的人性光辉。正如余华所说:“‘文革’把人的丑陋和邪恶释放了出来,但是就在同时,人的善与美也被激发了出来。往往在最黑暗的深处,你会看见人性的美最耀眼地闪亮着[3]。”王蒙的有些作品也运用黑夜意象指向文革时代。如王蒙《春之声》中:“咣的一声,黑夜就到来了,……方方的月亮在移动,消失,又重新诞生。”只不过,小说的意图并不在于表现文革对人的压抑,而是表现从黑暗时代到新时期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新转机。

苏珊·朗格说:“意象真正的功用是:它可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物[4]。”夜意象在现当代作家的笔下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从温暖的夜、沉思的夜、恐怖的夜、死亡的夜、阴冷的夜、凄凉的夜……,可以咀嚼出人生的各种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人生感受。

参考文献:

[1]瞿永明.纸上建筑[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7:229.

[2]王蒙.夜的眼及其他[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223.

[3]余华.我能够对现实发言了[N].南方周末,2005-09-08.

[4]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57.

责任编辑:游涛

中图分类号:I206.6,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16)01-0091-04

作者简介:付丽娅(1979-),女,江西进贤人,文学硕士,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中文讲师。

收稿日期:2015-12-27

猜你喜欢
现当代文学
浅谈国学热和中国新时期文学
论语文教育与现当代文学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21:26:42
对现当代文学研究与当下文学现实关系的思考
青年时代(2016年29期)2016-12-09 19:45:48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必要性与途径
我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初探
基于空间转向视阈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分析
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空洞化”现象研究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