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的叙事特点

2016-03-16 16:42
文化学刊 2016年11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莉迪亚内斯

李 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100000)



【文学评论】

《无声告白》的叙事特点

李 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100000)

《无声告白》开篇设置悬念,在解开悬念的过程中采用非线性叙事结构,多条线索并行不悖、明暗对比。在日常叙事的美学观照下,行文细致周到,情感内敛克制,编织出一幅跨年代、跨种族的家庭生活画卷。

《无声告白》;悬念;叙事结构;叙事线索;日常叙事

美籍华裔作者伍绮诗于2014年出版处女作《无声告白》,当年即夺得美国亚马逊网站的最佳图书,之后亦获得了其他多个奖项。《无声告白》的故事背景处于20世纪60年代,描述一个生活在美国俄亥俄州的跨种族婚姻家庭。故事围绕二女儿莉迪亚的死亡展开。父亲詹姆斯是华人移民第二代,是美国历史教授,一心想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却被心仪的大学拒绝,而后把希望放在继承了白人母亲的蓝眼睛的二女儿莉迪亚身上。妻子玛德琳是美国白人,在当时女性主义思潮影响下追逐梦想、寻求自己的医学事业,却在结婚后不得不成为一名家庭主妇,生下三个孩子,内斯、莉迪亚和汉娜,也因此把自己的学医梦想寄托在莉迪亚身上。他们作为社区里唯一的混血家庭,处处被人排挤和歧视。在这样的家庭和环境背景下,二女儿莉迪亚“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伍绮诗,2015:1)莉迪亚并不喜欢医学,只是为了迎合母亲的要求。莉迪亚由于华人身份在学校被歧视,但为了不让父母失望,却假装拥有朋友,其实唯一的朋友是自己的哥哥内斯。在内斯被大学录取即将离开时,她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故事不复杂,但其中针对种族歧视、身份认同、女性主义等方面都有深刻描写。《无声告白》获得赞誉的另一方面在于作者专业的写作手法。伍绮诗获得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在写作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受到过专业训练,包括设置悬念,非线性叙事结构,多条明暗线索,日常叙事等写作手段,行文细致周到,情感内敛。

一、设置悬念

悬念是通过提出问题、延缓提供答案而有意识地制造间隔,是增加情节的审美张力、吸引读者的基本手段,而死亡悬念的设置无疑具有震撼的效果。《无声告白》通过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入故事,开篇第一句就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伍绮诗,2016:1)伍绮诗在几版草稿中的小说开头都是“他们一开始不知道莉迪亚去了哪里”。(李福莹,2015)作者自己感觉调子不对,她认为读者一上来就需要真相。虽然都是悬念,但有很大区别,草稿是隐瞒真相,而终稿是揭示真相。“读者一上来就需要真相。否则,重点会变成莉迪亚是死是活,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发生——是小说的重点。我喜欢直率的开头,有种一下子摊牌的感觉”。(李福莹,2015)真相和悬念本质是对立的,但这里作者所指的真相并不与全书的悬念矛盾。作者所指的是第一章结束时的真相,即莉迪亚的失踪是死亡,而全书的悬念是莉迪亚为何死亡。死亡背后的真相,才是作者通过叙述层层剖析的悬念。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作者不断延宕揭示死亡之谜的进程。在二女儿失踪当天上午,“孩子们出门后,玛丽琳从碗柜里拿出一只马克杯。很久以前,莉迪亚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玛丽琳有一次在客厅里铺开一床被子,让莉迪亚在上面玩,自己则走到厨房煮茶”。(伍绮诗,2015:4)读者以第三者全知视角在一开始就知道莉迪亚死了,可故事情节并未立刻走向破案,而是展开了回忆,在这种延宕效果下,缓冲了对读者的冲击力,也增强了悬念的张力。

二、多线索叙事结构

《无声告白》打破单一线性叙事结构,自由支配叙事时间、空间、逻辑,不断转换叙事角度和叙事场景。采用倒叙、正叙、插叙、预叙等多种叙事手法,安排现实和回忆并行的叙事线索。小说开篇第一句“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即奠定了小说的两条叙述线索,一是指向因果关系的线索即“莉迪亚”为什么死了,二是指向时间关系的线索即“他们”后来怎么知道的。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并行不悖。

在莉迪亚失踪当天上午,玛丽琳却突兀地回忆起了幼儿时期的莉迪亚。“现在,端着马克杯喝茶的玛丽琳突然想起多年前的那次惊喜”,(伍绮诗,2015:5)现实叙事线索和回忆叙事线索的冲突产生了强烈的叙事艺术效果。

女儿的失踪明线也引出了玛丽琳的失踪暗线。“‘你妻子也曾经失踪过一次?’他问,‘我记得那个案子,是1966年发生的,对吗?’詹姆斯觉得脖子后方一阵温热,似乎有汗水从耳朵后面滴落”。(伍绮诗,2015:14)这条带有明确时间的暗线正是引起莉迪亚死亡的起因,母亲的失踪给6岁的莉迪亚造成了心灵上的严重伤害,失去安全感的莉迪亚为了母亲而放弃自我,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三、首尾呼应主题

《无声告白》的小说标题可直译为“那些我从未告诉你的所有事”,这是死者莉迪亚的心声,指的是她一直潜藏在内心、未曾抒发的痛苦和梦想。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无法言明的痛苦,都有“那些我从未告诉你的所有事”。在莉迪亚失踪当天上午,玛丽琳突兀地回忆起了刚会走路的莉迪亚,“她脑子里旋转着的念头并非‘我为什么错过了’,而是‘你还有什么我不知道的本事’”,(伍绮诗:2015:4)回忆的线索呼应了小说标题,惊喜的母亲想知道“还有什么是我不知道的”,可一味迎合母亲的莉迪亚却从未告诉过她。莉迪亚的哥哥内斯,一直是妹妹的精神支柱。在小说结尾,小妹妹汉娜为了阻止打架推了他,他没有反抗,沉进水中。“他想象着莉迪亚下沉的那一刻”,(伍绮诗,2015:285)内斯强迫自己记住妹妹所经历的痛苦。“他渴望了解那是什么感觉,她在想什么,以及她没有告诉他的所有事”。(伍绮诗,2015:286)在整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作者直接呼应标题,并且最终以内斯的心声“将来发生的每一件事,他想,我都愿意告诉你”,(伍绮诗,2015:288)回答了读者感同身受的莉迪亚痛苦、遗憾和无言的诉求,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

四、日常叙事

日常生活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包括从日常生活层面、社会生活层面到精神生活层面的种种活动。可以在最细节化的层面上反映真实现实。所谓的日常叙事,即小叙事,是相对于宏大叙事、英雄叙事而言的。梅特林克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有一种悲剧因素存在,它远比伟大冒险中的悲剧更真实、更强烈,与我们真实的自我更相似。”(梅特林克,2009:81)《无声告白》讲述一个家庭的故事,聚焦日常生活。以全文开头为例,“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1977年5月3日早晨6点30分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莉迪亚已经死了,他们只清楚一个无伤大雅的事实:莉迪亚来不及吃早餐了。这个时候,与平常一样,母亲在莉迪亚的粥碗旁边放了一支削好的铅笔,还有莉迪亚的物理作业,作业中六个有问题的地方已经用对勾标了出来”。(伍绮诗,2015:1)作者行笔流畅,细节密集,故事时间精确到了分钟,“削好的铅笔”,“六个有问题的地方”,一家的日常生活非常规律似乎没有意外。叙述语气的平淡克制正如一家的生活那样波澜不惊,从而与第三者视角所知道的震撼事实形成强烈对比。缓慢的日常叙事节奏,大量不厌其烦的精确细节描写,一再延宕的谜底,营造出了仿佛莉迪亚沉入水中那样的压抑气氛。莉迪亚所有的痛苦也只是简单的“我从未告诉你的所有事”,平静的语气就和淹没生命的那片湖水一样。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不仅在主题上探索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跨种族婚姻、身份认同等深刻问题,在写作手法上也独具匠心,完美地服务于人物刻画和主题阐述,编织出一幅跨年代、跨种族的家庭生活画卷,把宏大背景下的人物情感、经历、梦想、希望和命运以多种手法表现出来,于日常细节处构建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的认知关系。

[1]李福莹.混血家庭悲剧里的无声告白[N].深圳晚报,2015-07-12.

[2]莫里斯·梅特林克.谦卑者的财富[M].马永波,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191.

[3]申圆.“于无声处听惊雷”——评伍绮诗小说《无声告白》[J].名作欣赏,2016,(3):86-88.

[4]伍绮诗.无声告白[M].孙璐,译.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293.

[5]汪政.日常生活的叙事伦理[J].长城,2003,(1):201-208.

【责任编辑:王 崇】

I712.074

A

1673-7725(2016)11-0077-03

2016-09-10

李月(1978-),女,云南昆明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莉迪亚内斯
种子向阳微笑成长
——《园丁》阅读推荐
忘却歌
德国在华顾问的神秘另一面
《无声告白》中主人公莉迪亚的成长历程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摔出来的创意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