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两个汉译本翻译风格评析

2016-03-16 11:30崔会拥冯秀茹
关键词:翻译原则简·爱

崔会拥 冯秀茹

(1.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简·爱》两个汉译本翻译风格评析

崔会拥1,2冯秀茹1

(1.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湖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摘要: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作品运用对话描写艺术生动刻画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成功地塑造了新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简·爱的生动形象。基于对话理论,通过分析祝庆英和黄源深两位先生汉译本中的语言对话,评述译者各具特色的翻译风格。

关键词:简·爱;语言对话;翻译原则

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作品运用对话描写艺术成功地刻画和塑造了一个对爱情、生活、社会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独立自主的积极进取态度和敢于斗争、敢于争取自由平等地位的新型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简·爱的生动形象。

在我国,《简·爱》有多种译本。笔者就祝庆英和黄源深的版本进行比较和探讨。两个译本均出自名家之手,影响都十分广泛,都能比较真实地传达原著的风格,保存原作的风貌,但二者在译法上各具特色,时代和文化背景各异,达到的效果和功能自然不尽相同。

1文学翻译的标准

尤金·A·奈达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郭建中,2000)[1],即把原文的意义通过译文表达出来或者说是准确再现原文的信息与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准确性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我国传统译学中翻译的标准,罗新璋先生归纳为“案本—求信—神思—化境”这条线索,最终的目标是达到“化境”。文学翻译的标准亦即如此。“化境”的提出者钱钟书先生对此的解释是“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保全原有的风味”。这里不仅包含对原文的忠实,同时涵盖了对克服语言障碍,适应译语习惯等方面的考虑,即所谓的译语的通顺流畅;而想要保有“原文的风味”,便要注意文字的润色与得体以及与原文的内容和体裁相称,也就牵涉到译文的风格问题。综合来看,上述便是对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经的提高和升华。刘重德先生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信、达、切”的文学翻译原则。“切”即切合原文风格,尽量贴近原文的风貌,而不仅仅是本来意义上的文风的古雅,它要求译文与原文的风格达到最大程度上的贴切。而无论是“信、达、雅”或是“信、达、切”亦或“化境”都离不开对原文的“忠”,这个“忠”体现在多方面,以下就风格的“忠”来分析和鉴赏祝、黄二人的译本。

2翻译风格的比较

“风格问题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全部指归。”[2]刘重德先生认为:“每个译者自己写作的时候,自然是有他的个人风格的。翻译别人的文学作品的时候,就一概尊重原作的风格,并且仔细地加以揣摩,力争使他在自己的译文中得到重视,而且实际上,经过努力,也是基本上可以办得到的。”[3]他还提出译者要想较好地再现原文的观点,必须具备两个观点,首先是宏观的观点,即文学的观点,译者应力争用适当的文学语言使译文符合原作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的另一件艺术品。其次是微观的观点,主要是通过章、字、句配合形成的总的情调和神韵。因此,我们不仅应该在译文中运用译文语言的各种语言手段和艺术手段来再现作者在创作中所表现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如刘必庆先生就把风格见诸于行,称为“风格的符号系统”,“风格的符号体系就是在原文的语言形式上可让我们认识风格的标志”),也要看到原文艺术的美。可见,风格的忠实不是孤立的曲高和寡,它最终是通过语言符号来表现的,比如词语的选择搭配,句子的协调和通畅等,同时也要考虑到语言的运用所体现的整体艺术审美,如修辞的应景、意境的营造和人物的刻画等。《简·爱》中富于描写的话语、内心活动、人物和场景的句段很多,以下从几方面来分析两个译本的风格特色。

2.1话语

小说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作者夏洛蒂·勃朗特通过巧妙安排句法结构,精心推敲词汇,将叙述和对话完美结合,把人物诠释得恰到好处,使每个角色都有截然不同的说话风格,反映各自鲜明的个性。可要将这样一篇杰作准确翻译出来,并能保持人物性格各有凸显,实非易事。

祝译:“一个比你大20岁,得有你伺候的残废者?”①

黄译:“一个比你大20岁的瘸子,你得伺候他的人?”②

“残废者”和“瘸子”都是原文中cripple man 的正确意思,而后者显然要比前者更口语化,“残废者”过于书面化。

祝译:“啊,不要叫他问我,妈妈!我对这帮人只有一句话好说;她们都是讨厌的人。倒不是因为我从他们那里受到许多折磨;我可是小心地防守反攻。西奥多和我过去是怎么捉弄威尔逊小姐、格雷太太和朱伯特夫人的呀!玛丽常常困得厉害,提不起精神来参与我们的阴谋。戏弄朱伯特夫人最有趣。……”①134

语言的个性化对刻画人物是至关重要的,说话人英格拉姆小姐是个虚伪势力、傲慢自负、矫揉造作的贵族小姐,其话语自然要符合其特征。祝译过于拘泥原文的形式,处理得比较僵硬,如“他们都是讨厌的人”“防守反攻”“最好的是跟茹贝尔太太开的”,等等,没有体现口语的特色,带了翻译腔,“又粗又木”更是让人不甚明白其意。这些都是过于采用直译的结果,没有考虑到原文的风格特点,自然无法体现说话人的本色。黄译中的一些处理恰到好处。如“她们真讨厌”“把局面扭转过来”“戏弄朱伯特太太最有趣”等都是非常口语化的句子。译者还有意识把一些句子拉长,这样不仅自然,而且显现出这位贵族小姐装腔作势、故意卖弄、说话滔滔不绝的特色。此外,译者还增加了感叹词,如“呀”“啦”等体现她说话时可以拉长语调、娇声娇气的腔调。这些都给原文的风格增色不少。

2.2内心活动

《简·爱》原文的语言是平易近人、流畅洒脱的,要传达这种风格就要注意译文文字上的自然与流畅。英汉两种语言除了体系不同以外,在常用的习惯句式运用上也有差异。同样的句式,在此为自然流畅之句,在彼就成了佶屈聱牙之句。文学翻译中常用的句式调整法一部分就是旨在消除这种差别。比如下面这句:

祝译:“外表对于青年人是有强烈的影响的。我想,对于我来说生活的一个比较美好的时期正在开始,一个有着荆棘和劳苦,同时也有鲜花和快乐的时期。”①211

黄译:“外在的东西对年轻人往往有很大影响,我于是想到自己生涯中更为光明的时代开始了,这个时代将会有花朵和欢愉,也会有荆棘和艰辛。”②233

原文中破折号后面,没有隔断era和one结构,变成了一个掉尾句结构。这两种结构的修辞风格是相反的:前者的语气由强到弱,舒展缓和;后者则由弱到强,强调部分落在尾句收于高峰。祝庆英的翻译处理使译文过长,读起来略显啰嗦,不但没有必要反而显得不自然;而黄译中译文不再把定语前置,而是作为谓语放在中心词之后,既切合原文的句式,又合乎汉语的习惯,一举两得,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忠实,也就在风格上与原文天衣无缝。

2.3人物

祝译:“这不是那种色泽鲜艳,睫毛细长或划过眉毛的美,而是一种内在含义的美,活动的美,光辉的美。”①167

黄译:“它没有好看的色彩,没有长长的睫毛,没有用眉笔划过的眉毛,却那么意味深长,那么流动不息,那么光芒四射。”②201

祝译中用了一个“不是……而是……”的翻译结构,不太切合原文的形式,没有体现出原文的强调语气,且措辞生硬,毫无美感,后面的“内在含义的美、活动的美、光辉的美”虽然与原文中三个“of”相称,但用词略显平淡,比较拘谨,没有表现出对海伦的美的极力渲染和惊叹。而黄译中用的三个“没有”,强调意味十足又显得柔和,把海伦的美拟人化了,三个“的”字结构完美地照应了原文中的三个名词,而“那么……”的排比更是把对海伦的美的描绘推向了高峰。“意味深长,流动不息,光芒四射”的选词也突破了原文字面意义的拘泥,修饰得当,文采四溢,让人感受到了如同原文中的那种赞叹意蕴,读起来一气呵成,实现了风格上的再现。

2.4场景

祝译:“我摸摸石楠,它很干,夏日的炎热使它有点温暖。我望望天空;它很纯净;一颗仁慈的星星在沟道顶上闪烁着。露水降落,可是带着慈祥的温柔;没有微风在低语。在我看来,大自然似乎亲切而温厚;我认为尽管我无家可归,她却爱我,从人那只能期望怀疑、抛弃、侮辱的我,就怀着子女的爱依恋着她。”①258

黄译:“我碰了碰欧石楠,只觉得它很干燥,还带着夏日热力的微温。我看了看天空,只见它清明纯净,一颗星星在山坳上空和蔼的眨眼。露水降下来了,带着慈爱的温柔。没有微风在低语。大自然对我似乎很慈祥,虽然我成了流浪者,但我想它很爱我。我从人那只能期待怀疑、嫌弃和侮辱,我要忠心耿耿一往情深地依恋大自然。”②297

这一段描写的是简·爱在得知罗切斯特婚姻真相而选择出走石楠丛生的荒原的情景,承受了耻辱的打击,逃脱了令人窒息的桑菲尔德,简·爱触摸到的是大自然的清新和温暖,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的慈爱。对于经受了内心痛苦和折磨的简·爱来说,这犹如风雨过后的宁静。从结构上来看,这是经过高潮迭起之后进入了短暂的缓和阶段。因此黄译中避免了使用短促的词语而选择把词语的节奏拉长,如“碰了碰”“看了看”“降下来了”等来展示原文营造的情节上的节奏松弛感。祝译中的“摸摸”“望望”“降落”词义上固然无可挑剔,但有点急促,不适合原文的意境,其他一些词句也翻译得不够通畅,如“夏日的炎热使她有点温暖”就没有黄译中的“……它很干燥,还带着夏日热力的微温”自然。一颗仁慈的星星似乎搭配不当,虽说星星可以拟人化,但让人不明白它为何仁慈,其意何在。而黄译把这里处理成“一颗星星……和蔼的眨眼”就灵活得多,仿佛让人一下子置身于当时的情境,感觉到头顶的星星对自己和蔼的微笑,体会到简·爱在经历心灵风暴之后所感受到的大自然对自己的恩慈,从而得到心绪上的平缓。

3结语

刘炳善先生说:“风格是作家的个性经过一定思想文化陶冶后通过一定语言手段的自然表现。”译者想要得到原文风格的完美再现就要对原作全方位地考量,从微观到宏观,用词的筛选,句子的通达,修辞的应景,意境的营造,乃至原著思想文化的体现缺一不可。读《简·爱》的原文,我们不难体会到语言的优美、文雅、流畅、诗意和激情,它们水乳交融,是原文风格的载体。祝庆英和黄源深两位作家的译本瑕不掩瑜,各具特色,都能比较好地实现风格上的“忠”,但黄源深的译本相对来说更胜一筹,在于译者高度重视了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不受原文表面的形式所桎梏,使其语言的形和意、其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意蕴达到了和谐统一,含而不露地再现了原著的风格和审美价值。

注释:

①简·爱[M].祝庆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①简·爱[M].黄源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赵华.有关李霁野与祝庆英《简·爱》节选译文的评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3]潘红.夹缝里的风景——谈黄源深先生《简·爱》译本的审美特点[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责任编辑:李增华

作者简介:第一崔会拥(1975—),男,河北保定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教学。

收稿日期:2015-09-22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1-0150-02

猜你喜欢
翻译原则简·爱
浅议《简·爱》中罗切斯特的蜕变之路
简析广告语的翻译
目的论忠实原则在英文歌词翻译中的应用
从《简·爱》中的男主人公形象看女性意识隐现
《简·爱》中生态主义伦理观视角解读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中国特色词汇及其外宣翻译
从《简·爱》中的女权主义论对现代女性的影响
从自我认同角度对比《简·爱》和《呼啸山庄》中的女权意识
从女权主义的视角看《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