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
(大连市第十六中学 辽宁大连 116001)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艺术
朱玲
(大连市第十六中学辽宁大连116001)
摘要:中学化学课堂突发的教学问题,阻碍了教学设计的完整呈现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主要表现在:化学实验无预期、学生思路过发散、教学节奏难掌控等方面;通过“探究实验失败原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归类学生发散答案、引导知识有序构建,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体现合作学习优势”等教学策略,可有效解决化学课堂突发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化学教学;突发教学问题;课堂应变;教学策略
化学课堂突发的教学问题,是指由教学对象或教学资源引起的,对化学基本知识构建、基本原理解释等教学过程,可能产生干扰的非常规教学状况。
突发的化学教学问题,具有不确定性、开放性、矛盾性等特点,阻碍了化学教学设计的完整呈现和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对教学效果产生被动影响。本文结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实例,将课堂可能的突发问题归类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广大中学化学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教师、学生、实验资源和教学设计四重表征[1],相互间缺失支持和协调统一,构成了化学课堂几类突发教学问题。
1.化学实验无预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知识的构建大多是从实验入手,观察现象、分析,进而得出结论。一节完备的化学课,实验的设计及成败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化学实验存在不确定性:实验仪器的选择、药品的添加顺序、实验进行的时间、杂质的干扰等因素,都会使实验的最终结果产生偏差,影响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氨”的性质教学:在喷泉实验的演示中,因收集的氨气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装置气密性不良或不可避免的逸出损失等诸多因素,致使喷泉现象中断或液体不能充满整个圆底烧瓶。不完整的喷泉现象,使接下来氨气性质的总结缺乏说服力,略显牵强。
2.学生思路过发散
学生因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不同、思考方式差异,对学习的理解能力不尽相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主线,却常常因为在预设问题、过渡环节或课堂小结上,学生给出的不同反馈及花式答案而难以开展,削弱了教学的连贯性、知识的关联性和规律性。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课堂小结中,教师要求学生依据所学内容,列出Fe、Fe2+和Fe3+的转化关系,学生只想到要回忆旧知、罗列与铁相关的所有化学方程式,虽回答踊跃,却缺乏代表性,答案片面零散、并无规律,又出现很多遗漏,没有达到整理和归纳目的。
3.教学节奏难掌控
新一轮中学化学课程改革过后,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类新型教学模式,代替了原有的传统教学,逐渐覆盖课堂。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开展猜想、假设、分析、验证式学习,提升了学生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但同时,也引发了教师课堂主导地位的弱化、教学节奏掌控的复杂化、教学重难点的模糊化。
例如,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最简单的有机物——甲烷”的教学,教师在讲授甲烷空间构型时,采取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要求学生依据其分子式猜想讨论甲烷几何构型。因是无信息提示的自由猜想,学生假设多种多样,涵盖了平面、立体各类几何构型,探究环节占用时间过长,后续化学性质的介绍不得不匆匆带过,教学虎头蛇尾,教学重点未得到凸显。
化学课堂的突发教学问题,如若处理不当,会直接导致教学的生硬无序、重点不明、节奏拖沓,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如何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灵活处理突发教学问题、扭转课堂的被动局面,显得尤为重要。
1.探究实验失败原因,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实验的失败,无疑会为化学课堂带来波动,自然形成课堂焦点,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应抓住契机,临场应变,自然过渡,组织学生从多角度探究实验失败的原因,激发其学习欲望,从探究中完成教学内容[2]。
例如,氨的性质的教学,面对失败的演示实验,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实验操作(氨气的收集方法、喷泉步骤顺序)及外界环境因素(装置的设计连接)等角度,探究喷泉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及应如何避免;这样一来,既提升了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又培养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不论是分析问题,还是实验观察,都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基于事实、自主钻研,达到“会学”的学习层次。
2.归类学生发散答案,引导知识有序构建
学生是有思维、有个性的鲜活个体,面对其发散、无规律的回答,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及时归类学生答案与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分析概括、比较归类等方法解决化学问题。
例如,铁三角转化的教学小结,东拼西凑的学生答案并没有错误,但却不能达到总结归纳目的。教师可适时提示学生根据氧化还原规律及常见氧化剂、还原剂的分类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既没有否定学生、强行阻止其思维发展,又通过提示化解了课堂无序的难题,帮助学生构建了氧化还原规律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主体线索,初步建立了知识的网络模型。
3.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体现合作学习优势
放任的自主学习环节、任学生自由发展,为教师掌控教学设计的进程增添难度。教师可选择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策略相结合,组织学生以科学定制小组为单位[3],制定学习计划,适时地进行讨论、意见综合等合作交流的学习环节,并不失时机地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来,进行指导,达到“形散人不散”的教学效果。
例如,甲烷的空间构型教学,让学生以分组模式,适度地模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并给出“甲烷极难溶于水,实验测出CH2C12只有一种结构”科学信息,作为判断依据,由学生自行开展分工合作学习,推导出定向结论。这要比单一灌输式、完全开放式的教学有效得多。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既体验了知识的获得,又实现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化学课堂突发的教学问题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影响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又可能转变为独特的教学资源被挖掘。教师应依据学校、学生、教学资源等实际学情,有针对性地选择、运用、调整以上教学策略,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相机诱导、适时点化,将教学缺憾巧妙提升为教学亮点,课堂的应变艺术才会得以优化。
参考文献
[1]董瑞峰.化学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5,(8):6
[2]侯帅,王后雄.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开放性问题:特征类型及教学策略[J].化学教学,2015,(9):7
[3]童云国,沈素芳.讨论式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化学,2015,(8):7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2.016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2-0053-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