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涛,张 龙(1.丽水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2.丽水学院团委, 浙江 丽水 323000)
公民道德建设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宋 涛,张 龙
(1.丽水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丽水323000; 2.丽水学院团委, 浙江丽水323000)
[摘 要]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其置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视角去思考、谋划和推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与培育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基于这个思考角度和理念,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应从课堂主渠道、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青春榜样的引领示范等四个方面开展相关的教育与活动,着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公民道德; 社会责任; 大学生; 培育路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目标、任务、重点等所提出的最具体、最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是全党全社会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精神指南与实践指导。在诸多解读中,我们选择了一个理论梳理的视角:公民道德建设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这两者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自然就会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反之,社会责任感增强了,自然也就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化。但我们把研究的视角锁定在将公民社会责任感培育放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大环境、大背景、大体系中去思考、去谋划、去定位,以期找到一个新的“支点”或方向,以期产生新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不仅关乎今天,更关乎未来,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因此,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置于公民道德建设的视角来思考与谋划,不仅丰富了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也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与培育提供了新的实践方向。
(一)和平年代的自我优越感所带来的问题
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关系的日渐改善,我国长期处于和平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时期,中国的中青年一代几乎都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没有战乱,更没有大面积危及群体生命的“人祸”。特别是80后、90后和00后,生活和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不仅物质条件能到充足的保障,精神文明需求也日渐得到满足。较之国外少数国家战乱不断、实窘况,当代中国的青年大学生是幸运和幸福的。但是,也正是由于这种国家和平、经济发展、民族振兴所带来的“和平红利”,让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没有艰苦环境的锻炼、没有了你死我活的抗争、没有了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使得少数青年在成长过程中放松了对自我的要求和教育,甚至还产生了诸多“理所当然”的拿来主义、自我享受主义,在讲话和行事中,顾及国家集体的越来越少、顾及他人利益的越来越少,相对有些自私,相对有些骄傲自满。这种现象虽然是少数,但确实也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大学生群体中表现的较为明显。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外部环境已经改善和优化,自身的发展却未能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情况,是和平年代的大学生自我优越感“过度”的表现,是我们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必要性之一。
(二)学校教育功利性倾向所带来的问题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战场,为国家、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不期而至,大学生就业机制的深化改革等等原因,大学生已经不是当年的那种“跳出农门”的决定性角色,而是需要自己更多的努力和拼搏,需要自己更多的完善和提高,需要不断的在竞争中胜出,才能改变自己命运的群体。所以,迫于就业竞争的压力,少数思想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开始非常在乎各级各类的荣誉、在乎竞赛的成绩、在乎学业的排名、在乎综合素质测评的排名、在乎学生干部的身份,从而走上了“机械式”发展的道路了,把美化自己当作第一要务,忽略了集体主义精神的培育、忽略了社会责任的培育。与此同时,学校教育的导向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重视课堂教育,轻视实践教育,重视文化教育,轻视文明教育,重视显性教育,轻视隐性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没有很好地融入社会责任感培育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也是导致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独生子女+互联网一代的性格特征带来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个是“独生子女一代”,另一个就是“互联网一代”,这两个群体特征某种程度上看都与社会责任感缺失有一定的联系,当然不是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不是独生子女+互联网一代就一定缺乏社会责任感,但反之,倒是有一定的存在可能。一方面,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宝贝”和掌上明珠,溺爱多少都有存在。他们已经习惯于享受这种全家人都围着转的所谓“一个中心”待遇,心中自我当然占据了主要地位,为他人、为社会考虑的自然就少了很多。当然,我们认为这应该是存在的少数;另一方面,就是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以其方便、快捷和交互式的特点改变了我们的时代,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个互联网主导的时代呼之欲出。大学生群体思想先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力军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也正由于互联网的“双刃剑”特点,致使一部分大学生把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混淆在一起,个人的人生追求也出现了偏颇,把网上的生活习惯带到现实中来,导致纪律和责任观念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感。
公民道德建设的整体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如何建立与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相适应、相匹配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公民道德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方法和载体,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道德的整体水平的一个过程,它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是保障公民道德建设顺利推进的有效手段与必然要求。而社会责任是指个人或组织履行了超越自己诉求和目标的社会义务,是高于自身追求的一种崇高道德境界。公民道德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公民道德建设是大概念,社会责任培育是小概念,两者互为包含,互相促进。一方面,公民的社会责任感提升了、改进了,公民道德水平自然也就随着提升;另一方面,公民道德建设的大环境改善了,整体工作得到的重视和推动,那么公民社会责任感肯定随之提升。反之,亦然。所以,从公民道德教育的视角看社会责任教育,有几个利好的方向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可以将社会责任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整体视野中去思考谋划;二是在公民道德建设诸多领域和环节中,可以更加准确地找到社会责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功能与作用;三是可以将社会责任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的其他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推动,形成合力,发挥综合效应,提高公民道德建设的水平和效果。
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青年群体,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要对象,当代大学生的公民道德水准高低、社会责任意识高低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兴亡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大学生群体是青年的精英群体,他们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有思想、有理想、有抱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会了较为过硬的专业技能,是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但是,也正因为如此,大学生群体的公民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非常必要。因为,“德才兼备”是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群体只有做到德才兼备,才能真正胜任未来的使命。反之,则不能胜任。当然,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众多、体系繁杂,针对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无疑是最基础、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因为,青年群体接受的现实教育比较少、对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思想还不是特别成熟、自我主义也比较严重,正是缺乏社会责任感较为明显的群体之一。事实上,社会责任感的培育过程,也是当代大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也是公民道德素养提升的过程。在这个提升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既要抓好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又要让大学生群体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体验生活,注重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处理好专业学习与社会责任意识培育之间的关系;二是既要有重点的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有注意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提升的系统推进,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切实发挥综合效应。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有效推进需要多方联动、协同配合,形成科学的实践路径。如果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工作置于公民道德建设的整体视角来思考、推进则更能认清事物的本质、抓住工作的重点,不断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实效性,实现事半功倍。
(一)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课堂,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高校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是课堂,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因为课堂是学生受益面最广、效果最佳的一种渠道和载体,如果不把课堂的作用发挥好,那么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将失去一个重要的阵地和领域。首先,要提高广大一线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广大一线教师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去的能力和水平,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思想、理念、理论等灌输给学生,切实发挥交叉作用;其次,是要通过课程建设、选修课制度等开设专门的社会责任教育的课程,实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课程化”;最后,要将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专业实习、专业实践和顶岗实习各类教学实践环节中去,在专业实践和专业实践提升的过程中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文化是育人的隐形的因素,是“第二课堂”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化在一所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特殊功能。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所大学的精气神,更反映了这所大学所培养学生的气质与内涵。因为,如何利用好校园文化这个良好的平台,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断培育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重要时代命题。一方面要做好物质文化方面的文章。可以通过各类楼道文化、楼栋文化、走廊文化、校园路文化、宣传栏文化等,将全社会正面的公民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先进个人和群体进行宣传和展示,形成强大的宣传合力,让我们的同学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这方面的宣传教育气息,让正能量在校园的每一角落传递。当然,这种物质媒体的宣传有一定的制约性,比如说受众就十分有限等等;另一方面做好精神文化层面的文章。在这方面应该充分发挥校园网、学校官方微博、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等新媒体的作用,利用新媒体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不定期的推送各类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信息与内容,畅通互联网+的重要渠道。
(三)选树各类先进典型,发挥典型引领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人生阶段,所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增强其社会责任意识,榜样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就比较明显,也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将社会楷模、英雄人物、道德模范、各类社会贤达的先进事迹在校园内进行展示和宣传,通过一定的途径感化学生的心灵,提升整体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要不断挖掘身边的典型,发现身边的英雄,选树身边可亲、可学的大学生青春榜样,传递校园正能量,弘扬校园新风貌。
(四)鼓励大学生走向社会,发挥社会实践的特殊作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走进社会、认识国情、砥砺品格、增长才干的重要渠道,也是广大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传播现代文明、服务社会发展的形式之一。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曾经联合下文了(教思政[2012]1号)文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发文强调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是第一次,教育部文件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如此明确的规定,更是第一次。尤此可见,这是对实践育人工作、社会实践活动的高度重视。所以,鼓励当代大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中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设计各类项目和选题,以社会实践的形式鼓励大学生走向基层、走向农村、走向厂矿企业,增强社会阅历,提高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其次,可以将社会责任教育融入到专业实践中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综合效应;最后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等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并将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成效纳入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不断激发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奉献社会的热情。
参考文献:
[1]王小锡.系统工程视角下的我国公民道德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4(3):7—12.
[2]黄明理.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4):4—13.
[3]陈思敏.和谐社会视野下大学生公民道德责任教育的若干思路[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1):72—76.
[4]楚丽霞.论公民的道德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社科纵横,2008(9):23—24.
[5]张龙,徐秀红,俞仕炜.基于儒家伦理视角的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6(2):255—256.
[5]张龙,徐秀红,王伟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机理与对策研究[J].学高教学刊,2016(2):53—5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733(2016)02—0027—04
DOI:10.3969/j.issn.1671—4733.2016.02.009
[收稿日期]2016—03—29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201225405)
[作者简介]宋涛(1986—),女,江西靖安人,硕士,助教,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电话:18857829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