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丹(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1336)
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
周 丹
(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401336)
[摘 要]由经济增速放缓带来的问题已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就业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紧张焦虑、从众、一味求稳等不良心理问题日益加重,复杂多样的心理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挑战。新常态背景下减轻这些心理问题,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条件之一,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 舆论氛围; 大数据; 职业生涯规划; 就业市场秩序
社会心理是社会现实的生动投射,同时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社会问题产生与放大的“催化剂”。当前,大学生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预期悲观。这种信心缺失容易与经济下滑形成恶性循环,悲观预期导致经济下滑,经济下滑又会强化这种悲观预期,最终经济下滑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新常态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开始分解和下移到个人的身上,企业减薪裁员、返乡农民工增多,自己或家庭成员中出现工资减少、个体户经营困难和下岗失业人数增加等现象开始出现。这一年,大学生的就业也尤为艰难,有临近毕业的大学生表示,目前的工作确实不好找,用工单位由于需求减少,要求变得更高,待遇还降低了,身边的很多同学都说压力很大;其次,不同区域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感受不同,与经济发展的程度成正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开放性越强,受经济放缓的影响越大,就业问题也越突出;再次,市民受教育程度、收入、工作状况等不同,对经济下行的敏感度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经济下行压力对中高收入者及自主经营、未稳定就业群体的影响较普遍,对家庭日常生活影响较大的则是低收入群体,对收入稳定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影响则较小。除此之外,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大幅度增加,多地频发老板跑路、非法集资案件,不少中小企业因资金问题经营难以为继,这些现象造成的利益损害刺激着大学生的神经,产生强烈的心理反映。
由于就业问题涉及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在经济放缓背景下,经济问题引发的不良心理远比其他原因引发的更直接,表现也更为强烈,面对就业问题,大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心理。
紧张焦虑心理。当下的就业形势让人迷茫,经济不景气导致的工作减少、工资缩水等状况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紧张和焦虑。加上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少,他们既想寻找到理想的职业,又害怕被拒之门外,面对就业往往感觉被动和无奈。最近曝光的企业倒闭关停、多地老板跑路、个体经营亏损、非法集资案件造成的舆论影响,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对未来要面对就业、创业充满恐惧,使大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反映,而面对就业危机、投资风险乃至金钱上的人际关系等让大学生的紧张感、不安全感、落差感逐步增强,整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甚至产生失眠现象,非常影响他们找工作的状态。
从众心理。由于习惯了在学校的群体生活,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容易导致从众心理,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留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或是大家挤破头的热门专业,所以许多大学生找工作是也随大流,缺乏主见,易受他人的暗示,认为经济发达的地方工作条件好,或是热门行业更受人尊敬、更加有面子,从而忽视了自身的情况和社会的需求,丧失了就业的机会。
求稳心理。此次经济下行对收入较为稳定的事业单位影响较小,而对自由职业或是自主创业的人群影响较大,导致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大多扎堆在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等行业,他们抱着清闲、求稳的心理,期望找到稳定、轻松、社会地位高、待遇好的工作,缺乏艰苦创业、拼搏向上的精神。
近年来,我国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紧紧抓住实施“一带一路”和大数据战略机遇,使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和稳定的社会大局将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许多大学生还没看清这一点,为了进一步振奋信心,提高大学生就业,根据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加强新常态的正面解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面对复杂的就业心理和舆论态势,要加强舆情监控,适时发布官方的权威声音,抢占舆论制高点,扭转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部分人认为,高增长带来高就业,低增长则导致失业,因此部分大学生担忧,在经济增长从高速度蜕变为中高速的新常态下,就业人数会随之下降,解决这些问题,一是积极宣传、解读新常态带来的必然变化,加大对经济形势的宣传,展示经济发展活力,释放改革红利提振信心,使大学生看到经济中高速发展也将带来更多的就业、创业的机会,缓解因经济下行所带来的焦虑情绪;二是落实好经济宣传工作有关机制,把握就业心理与现实问题密切相关的特点,展示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强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深入做好创新型改革的宣传,展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民生实事等惠民工程得到落实,从根本上解决由现实问题引发的思想问题,不断释放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三是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经济增速放缓现象及其影响,清楚认识这是一个时段的特征事实,减少负面情绪的传播空间,培养他们的就业信心,同时,针对大学生就业可能导致的舆论突发事件,有效加强重点管理和心理疏导,防范于未然。
(二)探索利用大数据,提高对就业岗位的判断能力
随着高校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掌握海量的数据也更加地及时,就业数据也是如此。就业信息是否及时、充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尤其是微博、微信、QQ等信息发布入口,把自媒体的即时性和主流媒体的权威性结合起来,及时宣传解读国家出台的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深入挖掘岗位,确保招聘活动场次、岗位数量进一步增加。深入推进就业信息网建设,结合国家新推出的“一带一路”和“大数据”等重大战略,探索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渠道、新形态。采用各种方式开发来源广泛、数量巨大、形式多样的大数据,构建大数据就业分析模型,对就业信息及时监测,提高就业信息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让大学生就业有正规门路、有合法渠道,及时疏导其求职过程中因就业信息不充分而产生的焦虑问题。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合理定位
大学毕业生都希望能够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使大学生在校时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状态,对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准备,从而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使他们在面临就业时对自身有一个更好的规划,在确立职业目标时能够认清自我,从自身出发,而不是跟随周围的其他同学,从而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定位,树立竞争就业、创业等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观;其次,由于我国不同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且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学毕业生选择职业时,过度集中于经济较为发达、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或是收入较为稳定的事业单位,造成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的就业压力显著增加而其他地区、其他行业求贤若渴,就业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帮助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规划职业生涯,引导毕业生把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主动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增加职场的适应度,同时也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打击就业犯罪,规范就业市场的秩序
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容易上当受骗,需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风险防控意识。在新形势下,通过法治理念和法治环境的建设,助推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的好转和就业率的提升。要加强法治建设,不断向公众释放法治建设的决心与战略,一是把握法制宣传规律,加强新媒体的运用,积极推进法治电视频道和网站等新媒体建设,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应用的传播优势,宣传大学生就业犯罪的案件,充分揭露就业犯罪的特点、形式和危害性,发挥警示作用,切实增强大学生防范就业犯罪的意识和抵御就业犯罪的能力;二是推进法治的落实,金融监管机构和公安机关加强配合,严厉打击生活中出现的各类违法犯罪现象,规范公众的投资意识和投资渠道,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生态环境;三是进行法治心理建设,重视培育积极的法治心理,建立社会心理管理与干预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增加大学生就业的安全感。
参考文献:
[1]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0.
[2]胡环宇.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湖北:武汉大学,2005.
[3]张丽娜,周方遒.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89—9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733(2016)02—0021—03
DOI:10.3969/j.issn.1671—4733.2016.02.007
[收稿日期]2016—02—29
[作者简介]周丹(1990—),女,重庆巴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电话:13883926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