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翔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 武汉 430205)
“互联网+”时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以《语言学概论》为例
郭家翔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院, 武汉 430205)
摘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社会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应该紧跟时代新思维,引入“互联网+”理念,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督察管理制度、校外实践基地、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改革,使课程建设更科学合理、更好适应新时代下的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建设
“互联网+”是知识创新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发生演变,从而提升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课程建设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严密的论证、科学的步骤和严格的规范。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对象和手段、内容都发生了转变,高校课程建设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二:一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一是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专门人才。本研究以《语言学概论》课程为例,尝试提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如何优化与更新专业课程建设,培养出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一、“互联网+”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课程改革的每一环节都必须通过参与其中的人来实现。教师与教学对象——学生发生直接关联,教师的改变促进或阻碍着课程实施的进展。
1.老师自身的转变
在“互联网+”背景下,老师首先要转变思想,其次要转变行为。改变以往课堂以老师为主角、老师负责满堂灌的做法,学会利用互联网、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各种移动终端来提高学习效率,将学生变为课堂的主角。老师要学会放弃以往已经驾轻就熟的教学模式和旧有的现成教学资源,而摸索和创造一条新的教学道路。
老师转变应该得到行政方面的支持,比如,对老师的教学考核应该赋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不宜完全照搬传统的考核模式。
2.专业化教师团队的打造
一门课程不应局限于一名老师来讲授,至少应该有两位主讲老师。让每名老师承担某几个章节的讲授,将负责的章节研究得精、深、透,成为专家,使每个教学内容拥有相对固定的师资配备。
同一课程的任课老师以及本专业的所有任课老师之间应该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会等,共同探讨一条行之有效的适合本地域本校本专业学生的“互联网+”下的教学模式。
本专业的所有任课老师一般都应具有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应始终活跃在教学与实践的第一线,对教学对象比较熟悉,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全部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
二、“互联网+”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建设
“概论”课内容繁杂、知识点众多,要根据专业特点,结合“互联网+”,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强老师教学成就感。
1.突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特色
不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本专业的“概论”课都是同样的老师、同样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实际上,由于这两个专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不尽相同,应在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内容取舍上有所差异。
以“概论”课为例,由于本专业的学生以后的教学对象是有本族语背景的外国人,这部分人学汉语与汉族人学汉语最大的区别在于,受到母语的干扰和迁移。所以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应加强“人类语言的共性与个性”“世界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文字的类型”“两种文字家族的演变”“语法手段与语法范畴”等内容的课时,使学生明了世界上语言丰富多彩的词法和句法面貌,汉语与英语在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异与同。便于他们以后在面对外国人时能够讲清楚汉语的各种特点,与英语的差异,增加外国人的理性认识,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效率。
2.注意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教学内容的分配与平衡
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把几乎所有教学内容都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来看,由于互联网的参与,老师可以自主决定哪些内容在课堂向学生讲授、是自主讲授还是做成微课小视频看结合讲;哪些内容放到课程网络资源平台,让学生自主学习;哪些内容在课堂上翻转,让学生先在线上学习,然后学生再到课堂上来讨论,老师负责检验学习效果。
对“概论”课来说,像语言的符号性、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人类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音位与音素、音位变体、变换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文字的类型等知识点可以做成微视频,随堂播放讲解。
语法手段与语法范畴、义素与义项、语言各要素的发展演变、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和特点等知识点,可以让学生先观看教学视频,再到课堂上讨论答疑。
语言学流派、语流音变、言语交际合作原则、两种文字家族的演变等内容可以放在网络平台上,让学生自学。
三、“互联网+”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方法建设
教学方法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在“互联网+”时代,要逐渐将传统教学方法与互联网结合,改进教学条件,突出教学手段的现代性,完善网络教育,逐步实现教学网络化。
1.网络辅助教学法
建立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教材库、全程课件、全程教学录像、习题库、疑难知识点库、试题库,建立完善的动态性、立体化的课程资源库。
在资源库建设中,要注意学生与老师的网络互动。比如,与章节目次对应的习题,学生提交后,老师在网上批改,批改完后,学生登陆可以看到批改结果,此时,每道题旁边多出一个按钮,点击一下会弹出本题的参考答案。在全程课件的每一章后,学生可以在网上提交问题,对这些问题,以及疑难知识点库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在课堂集中讲解或单独在网上向个人答疑。
在本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中建立其它重点院校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同门课程的网络导航,使学生在完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获得这些资源并进行课程学习。
2.微课教学法
微课是指教师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视频展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微课视频时长大约5到8分钟,微课教学仅占用一小部分课堂时间,可以利用剩余的课堂时间进行教学反馈。学生也可以将视频下载到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进行自主学习。
“概论”课的语言学原理系从各具体语言中抽象概括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比如语言的符号性、音位、变换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如果单靠老师口头讲解,学生听讲负担较重,接收效果较差。可将这些难点知识制作成短小视频,在课堂播放,在视频之后学生可以自由讨论,并将难点知识提出来,由教师进行或长或短的讲解,由于视频有声音、图画等三维立体效果,比起老师单纯的口头讲授,学生接收效果更好。
与传统课堂相比较,微课教学内容的主题突出,目的明确,复杂的教学内容被简单化。有助于学生抓住学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变抽象为生动,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三)翻转课堂学习法
翻转课堂教学法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逆转。学生在课堂之外借助于计算机、手持终端、多媒体通信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对教学视频等教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上与人讨论、回答质疑,或者与他人协作进一步研究,或开展相应的项目实践活动等。
以“概论”课为例,它的视野是立足于普通语言学,不是局限于汉语,所以有些知识点学生会觉得理解和掌握有障碍,在传统课堂中,经常需要老师反复讲解,花费较多时间,比如音位、人类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语法手段与语法范畴、变换分析法、方言与亲属语言等内容。现在翻转课堂中来学习这些,学生先在课外学习视频一轮,后在课堂与同学讨论交流一轮,最后课内课外消化重复观看视频一轮,这三轮的学习方式不完全一样,学生不易感到厌倦,经过这三轮后,一般能将这些难点知识牢固掌握。当然,这样花费时间较多,老师须注意控制课堂进度,所以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在课程改革之初,只适用于少数重难点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老师和学生都对“互联网+”时代下的课程学习驾轻就熟后,可以逐渐加大翻转课堂教学法的比重,同比减少老师讲授的比重。
四、“互联网+”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督察管理制度
根据网络教学的特征和需要,改革本课程教学管理和实施的制度体系,使本课程网络教学的实施更为完善、规范、严密和科学,形成良性循环的制度和机制。
1.建立和完善听课制度。每学期课程组成员互相听课不少于2次,可以录为听课视频保存下来,在听课交流会上结合视频进行交流。
2.建立和完善网络教学督察制度。对网络课件、习题、考试和答疑系统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加强师生之间、老师之间以及校际的交流。
3.组织学生定期进行网上评教,课程组老师之间互相网上评教,加大实践性、应用性和网络教学法在评教中的权重。
4.规范网上教学文件管理。保证教学大纲、教学日志、教学日历、教案、课程总结等网上文件资料规范、齐全,便于学生监督和教师自我监督。
五、“互联网+”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制度
本专业要实现“培养国际汉语教师”这一目标,在课程设置上应将理论与实践环节所占比例做大幅调整,增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比例。包括专业实习环节——如毕业实习,和课程实习环节——如相关课程的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训练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实战平台。
1.建立2-3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是国内各兄弟院校,也可以是国外的中小学或社区。
2.探索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教学方式。尝试在学校内开展课内、课外的、跨系别、跨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或由学生本人将课程内容的教学录成小视频,上传至专业学习网站,接受广大学习者的监督和评价。这种传授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吸收和消化课程内容。
六、“互联网+”下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考核制度
在新时代背景下,课程考核也要发生转变。要加大互联网辅助教学在考核中的比重,同时随着教学方法的变革,也不应以期末考试为唯一评价依据,应当更加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
1.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
(1) 改变评价机制,注重过程评价,加大平时成绩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重。过程评价包括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积极探究、解决问题;以及关注学生在课下学习和课上讨论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注重考核学生实践技能。对学生在专业实习和教学实习中表现出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评价。
(3) 期末考试应逐渐转移为网上考试。设计试题库,通过统一身份认证后进入系统,随机生成试卷。考试内容应加大实践性比重,对“概论”课而言,可以多出教学案例分析题。
2.针对教师的课程评价
(1) 注重过程评价。关注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管理、教学方法、考核手段等方面是否能够鼓励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彼此协作等;是否能够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形成氛围良好的小组协作、探究性学习等。
(2) 注重网络辅助教学法在课程建设中的比重。关注教师是否能较好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是否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形成积极良性的互动交流。
七、结语
互联网已经成为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课程建设的每个方面和环节,都应适应“互联网+”思维,它对于课程建设的辅助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互联网教育或多或少也存在一些弊端,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平台,丰富、拓展教育手段和教学内容,使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结合,助力传统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俊.浅论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特点及在本科院校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2).
[2]尹弘飚, 李子建.论课程改革中的老师改变[J].教育研究,2007,(3).
[3]王亚丹.“互联网+”时代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J].科教导刊,2015,(12).
责任编辑:陈君丹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n “Internet Plus” Era— A Case Study onAIntroductiontoLinguistics
GUO Jia-xiang
(School of Literature,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Internet Plus”, the further practical achievement of Internet thinking, is constantly pushing forwar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economic formatio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keep abreast with times,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Internet Plus” and promoting the reform in terms of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upervision management system, off-campus practice base and course examination. In this way ca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better meets the professional and social demands in new era.
Key words:“Internet Plu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3-0113-04
作者简介:郭家翔(1976-),女,湖北荆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汉语历史语法。
基金项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6年校管课题(XK2016SS22)
收稿日期:2016-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