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伟, 李凤东
(黑龙江工业学院 外语系, 黑龙江 鸡西 158100)
因妥协而沉沦亦或凭抗争得解脱
——存在主义视阙下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孤独主题探析
唐伟, 李凤东
(黑龙江工业学院 外语系, 黑龙江 鸡西 158100)
摘要:卡森·麦卡勒斯的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一定程度烙刻着作者人生经历的印痕,深刻表现了人因情感疏离和追寻不可行之爱失败后所遭受的孤独命运主题。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看去,小说中的人身处孤立无援的困境、不由自主,孤独的宿命难以摆脱,就连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这一荒诞事实。
关键词:存在主义;孤独主题;荒诞;异化
英国女文学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1917-1967)生性敏感,人生多舛,但却极具写作天分,她的小说着力表现人的深刻孤独和对不可行之爱的不尽探求。麦卡勒斯年仅22岁时就创作出了《心是孤独的猎手》这样的优秀作品。这部小说所成书的20世纪40年代,二战阴云浓重。这场人类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争劫难即将席卷世界,并彻底改变人类社会历史走向。就其表现思想与主题来说,《心是孤独的猎手》颇具历史前瞻性,与二战之后在西方影响巨大的存在主义理论主张十分契合。这部小说中,人所依存的世界是是颠倒且异化的,迷失其中的人无不浸染透骨的孤独气质。麦卡勒斯认为,身处孤独疏离且充满敌意的世界里的人,本质上是孤立无援的,即存在主义者所说的“荒诞人”或“荒诞英雄”。
一、希望与失望间的不尽徘徊与痛苦挣扎
荒诞的人都是孤独的个体,总是挣扎在无尽的希望与失望之间。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具有代表性的聋哑人约翰·辛格、纽约咖啡馆店主比夫·布瑞农、小女孩米克·凯利、外乡来的流浪者杰克·布朗特、黑人医生班尼迪克特·马迪·考普兰德等几个主要人物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对这一命题的抉择。尽管他们选择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没有本质差别。这是一群罹患“荒诞疾病”、具有“荒诞感知”的人。困境中他们倍感孤独。被剥夺了幻想和光明,他们感觉自己是现世的局外人,并随时想逃脱自我。但因置身于无可奈何的困境之中,他们深感焦虑、孤独与绝望。
小说中那个美国南方小镇也颇具深刻隐喻意义,可以说它所代表的是人在存在主义哲学意义上遭遇的普遍困境。这种处境中弥漫着压抑、疏离、孤独、无望的气氛。身困其中的人孤独无助,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痛苦挣扎,但却无法逃脱。孤独的反抗者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否则就会沉沦为不再相信存在和人生的虚无主义者,以致难摆脱现实困境。个体人在不可避免的某种困境中是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和可能的。那么人是选择妥协而沉沦,还是选择抗争而超拔呢,这成了问题。
《心是孤独的猎手》深刻地表现了人所处环境的荒谬与人的孤独。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如果以非理性的方式去把握人的存在,世界的稳定性消失了,人存在的意义消失了,世界是荒谬的,人是孤独的。作为个体的人,身处这个荒谬的世界,无依无靠,在焦虑、失望、孤独中,试图通过精神层面的自由选择进行着不懈的抗争。人与人之间依然企图通过爱的方式来增加情感沟通与联系。然而,从本质意义上来说,人与人之间确是难以沟通的,如同一个个彼此隔绝的荒岛,人与人间的关系也是荒谬的,彼此之间充满不可逾越的隔阂。[1]
依据存在主义的根本观点,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间的关系都是荒谬的,客观世界的存在是荒谬的,人的主观存在是荒谬的,客观世界与人是对抗的。对人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主题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谬性本质,表现了人在荒诞、绝望的处境之中的迷惘与抗争。尽管身处绝境,但人却表现出尊严与勇气,不断尝试通过自由选择在荒诞中苦苦挣扎,以寻求一条解脱的出路。[2]
荒诞是非理性与非弄清楚不可的愿望间的冲突,是清醒的理性对其局限的确认。《心是孤独的猎手》营造了一种盘踞人物内心、挥之不去的孤独迷失的情感氛围。小说的“孤独主题”反映了现代人所遭遇的普遍困境——在人群中的无尽孤独感与迷失感。
卡森·麦卡勒斯个人生命经历对其小说主题偏好与倾向具有重要影响。短暂的一生中卡森·麦卡勒斯饱受病痛折磨。她因罹患风湿热、中风,二十九岁时就瘫痪了,年仅五十岁就因脑部出血去世。麦卡勒斯的作品深深地烙刻着她本人的人生印痕,小说人物总是处于某种无法摆脱、不得自主的痛苦困境之中。在麦卡勒斯的小说中,那些陷入歧途或心理生理残缺的人,总是试图通过构建人与人间的情感依恋关系来重新发现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人的心灵是感性的,时常会有深深的孤独感。因困于病残、天性敏感的麦卡勒斯也是如此。如田纳西·威廉斯所说:“卡森的心经常是孤独的,她是一个不知疲倦的猎手,寻找着那些她可以为之奉献的人们……”麦卡勒斯成名较早,二十二岁时发表的成名作《心是孤独的猎手》在美国现代问题颇有影响,深受关注。终其一生,在她的所以小说作品中,麦卡勒斯都在述说着人的孤独宿命。人人都在内心深处苦苦地挣扎着,在爱与被爱之间痛苦徘徊。《心是孤独的猎手》尤其如此,它集中体现了麦卡勒斯的小说主题倾向与艺术特色,在当代英美文学届具有重要影响。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存在主义倾向,表现了人的命运的存在主义荒诞性,反映了个体人在社会形态变异过程中所遭受的心灵异化历程。
二、自由选择受限后深深的焦虑与困惑
麦卡勒斯在言说人的孤独命运主题时,总是矛盾地徘徊在失望与希望之间,并苦苦探索解脱之路。在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几个主要人物的骨子里仍蕴有一线希望,在浓烈的失望情绪底层保留了最后一线希望,在行使自己的“自由选择”权力受限后都陷入深深的焦虑与困惑之中。
这与现代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不无关系。西方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摆脱了传统、走在了现代,乃至所谓后现代的道路上,而且越走越远,前途前景难以预见。现代文明借助马克斯·韦伯所谓的合理化途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成就。但也正是这种成就却没有给人们带来自启蒙时代以来所设想的幸福生活。相反,伴随着这种物质文明的发展,个体人的自由和行动意义丧失了。社会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逐渐变成了韦伯所洞察到的“铁的牢笼”。生活在小镇上的以约翰·辛格为首的这群人,敏感细腻的内心,对感情的追寻与捕捉其实本质上是对这样一种“牢笼”限制的反抗与逃离。小说中的人物所面临困境,正是代表和体现了现代人的普遍境遇。怎样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做出抉择,怎样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保持个体的独立自由,这其实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对自由、独立的强烈渴望和追寻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形成共鸣。在这样一个物质至上的社会中,个体的自由与独立愈加难以获得,但也因此而显得弥足珍贵。
个体人的孤独主题向来被存在主义哲学及文学作品所重视与青睐。根据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现代人的生存与生活普遍浸染了如同加缪存在主义文学名作《西西弗斯》中所隐喻表现的,那位希腊神话中遭神惩罚而不得不永远反复推滚巨石上山的“穷尽自我的荒谬英雄”西西弗斯般的极致悲剧命运——身处某种普遍困境中,永远重复着无效且毫无意义的事情。似乎人唯一能采取的反抗方式就是穷尽自己,借以体现人的尊严与存在的意义。这种处境中,人所遵循前行的是一条用荒谬材料造成的道路,没有比这种徒劳无功和毫无指望的苦役更可怕的刑罚的了。
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作为反抗者的个体人在面对自己的荒诞存在时,会不可避免地觉察到实际上自己是“孤独无援”的。但《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那群人却还在荒诞的孤独中执着地叩问个体存在的意义。他们似乎知道,存在于荒诞的世界中,唯有凭借反抗才能阻挡荒诞,反抗使得反抗者具有了生存的价值。
三、归于失败与虚无的必然结局
麦卡勒斯笔下的这些人物一定程度也反映出了她本人的梦想与期望——身处孤独的困境之中,苦苦挣扎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尽力捕捞人世间最后一丝爱的温情。《心是孤独的猎手》表达的正是此类主题,揭示与表现了在现代社会中人所遭遇的普遍困境及人身处其中无尽的空虚感与深深的孤独感。小说中那些满怀孤独心灵的“情感猎手”,在失望与希望间痛苦挣扎与徘徊着,在情感废墟中出于本能地苦苦寻觅,试图捕捉最后一点爱的温情,借以摆脱困境、抵挡无尽的孤独与空虚。
这是一个“孤独到极致的故事”,“最深切的爱也无法改变人类最终极的孤独”。这与“很奇怪,在拥挤的房子里一个人会如此的孤独”[3]故事所发生的那个美国南部无名小镇上,人人都仿佛因遭受某种“神秘的诅咒”而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气质。“镇上大部分工人都很穷。街上行人的脸上往往是饥饿和孤独的绝望表情”。 这是一群被流放到情感荒野之上与世隔绝的人,彻底的失望中却还强烈地渴望着那最好一丝情感的温暖,犹如太阳的最后一抹金色的光。要么沉沦,要么抗争。这群人采用一种跨越常轨的极端方式,努力改变困境,力图重拾勇气、继续上路前行,寻求一个真正自由的活着的方式和姿态。
这是一群徘徊在希望与失望之间的人,对情感的捕捉其实是人对这种困境的一种反抗与逃避。尽管最后他们都不可避免地接受失败的结局。这更深深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类全体所面对的这一主题的客观性与普遍性。这正是存在主义者萨特所说的“荒诞激情”,即“人是无用的激情”。人明知无用却仍充满激情,明知自由已到尽头、前途无望,却还在反抗、不断冒险。这正是《心是孤独的猎手》中人们所面对的命运与困境。
这群孤独之人如同行进在失重的虚空之中,并因自身价值丧失而深感失望。他们想要摆脱困境的种种尝试与努力最后都归于失败,没能逃脱各自的孤独命运。更具悲剧色彩的是这群“知道的人”对自身命运的自知之明,即存在主义所说的“荒诞感知”。但他们还在试图反抗与挣脱这种困境。在“病人”意识清醒的情况下,这种“荒诞疾病”有时候可能导致人的自我了结的极端解脱方式。小说中核心人物约翰·辛格正是因染上了这种“荒诞疾病”而采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一切。这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卡尔森·麦卡勒斯在《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应用一种具有前瞻性的后现代写作手法表现了身处困境之人的深刻孤独,映照了一群情感疏离之人的集体画像。将这部小说置于存在主义语境下进行研究与分析,不难发现其具有一定的存在主义色彩与特征。在这种分析视角下,小说中具有普遍隐喻意义的个体人像是茫茫大海上一座座彼此隔绝的小岛,但在他们的心底还是渴望通过爱的方式联结成充满希望的“整片陆地”的。这群已与其生活“离异”,极具存在主义“荒诞感”的人所遭遇的孤独命运,足以引起对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境遇的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1] 蒋承勇. 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426-429.
[2]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76-178
[3](美)卡森·麦卡勒斯著,陈笑黎译.心是孤独的猎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12:6,212.
责任编辑:胡栩鸿
Sinking for Compromise or Escaping by Resisting— Loneliness Theme Analysis of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by Carson McCullers in the Philosophical View of Existentialism
TANG Wei, LI Feng-do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xi Heilongjiang 158100, China)
Abstract: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Carson McCullers’ autobiographical masterpiece, describes profoundly the loneliness theme caused by the emotion alienation and the failure of seeking impracticable love. In the philosophical view of existentialism, the individuals in this novel are all trapped involuntarily in an isolated and hopeless situation. They cannot bracket out their lonely destiny and even the deepest love cannot help them out and change this absurd fact.
Key words:existentialism; the loneliness theme; absurdity; alienation
中图分类号:I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6)03-0007-03
作者简介:唐伟(1975-),男,黑龙江延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教学理论及英美文学。
收稿日期:2016-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