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贺兵,赵 鹤
(兰州财经大学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徐贺兵,赵鹤
(兰州财经大学 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摘要:文化的融通是“走出去”战略的基础,优秀的传统文化可消解“走出去”战略要面对的负面因素。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独特的优势,融合语言工具性和文化人文性的大学英语更是大学生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不二选择,但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调整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增加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选材、开展英语教师传统文化的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能力,进而更好地为“走出去”战略服务。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大学英语课程;传统文化
一、引言
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战略中,随着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外交流层次深入和国家海外利益延伸,“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1]13要走得出去、走得顺畅,民心必先相通,而民心相通的前提是文化的彼此认同。文化的交流可以促进彼此的发展,消解纷争。罗素认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2]83如何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费孝通先生指出:“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融、积极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好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3]“本土化”即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全球化”即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要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即实现中国文化的全球化与传播,首先就要实现在现代社会传承中国文化。大学生是将来中国社会的中流砥柱,更是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主体。融语言、文化于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无疑是实现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有机结合的理想载体。但目前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大学英语课程,在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
二、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一)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整体来说,现阶段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较为匮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社会文化多元化浪潮兴起,校园文化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如大学生热衷过洋节,偏爱iPhone、好莱坞大片、国外品牌的服装等,而对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杨燕对400名理工院校大学生(其中,英语专业大学生20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200名)在传统文化认知方面所做的调查显示,对于一套满分为100分的中国文化测试题,英语专业的学生得分在20—40分之间的占7.5%,40—60分之间的占61.5%,60分以上的占31%;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得分在20—40分之间的占53.5%,40—60分之间的占43%,60分以上的占3.5%。[4]虽然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要好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但总体来说,60分以上的学生所占比重不高。在白俊杰等人对200名90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有3道关于历史人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现代传统文化元素应用的客观题,每题回答的正确率均不足30%,三题全部答对的学生仅占3.5%。[5]在汤耀平对广东10所高校1987名90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在对“您一共看过多少本古代经典著作”的回答中,40%的大学生表示只看过1—2本,30%的大学生表示看过3—5本,另外有13%的大学生表示从来都没有看过。[6]可见,当代大学生对有五千年文明沉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普遍认知较低,这对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大学英语课程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
除了大学生本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匮乏外,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传承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教师对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和跨文化能力存在片面理解。虽然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7],但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大学英语的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在跨文化意识培养上过分强调外国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而忽略中国母语文化知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明显不足,从而造成“文化失语症”。其次,目前已出版的各类大学英语教材中,传统文化题材的选材较少。在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中,为了确保输入语言的纯正与地道,课文选材都是清一色地出自于英美国家,甚至有些教材以“原汁原味”等字眼标榜。这种教材单一选材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而弱化了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外语教学理论中的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告诉我们,没有输入就没有输出。传统文化英语输入的欠缺就制约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再次,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总体认知水平较低。由于多数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科班出身,而国内大部分英语专业的课程中又没有传统文化课的设置,这就造成了大多数英语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空白。且有些高校在英语教师的招聘或职称晋升中要求要有海外进修经历,这就进一步固化了教师的西方文化知识结构,消解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总之,不管是从大学生本身来说,还是从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来说,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都不容乐观。
三、“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课程对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优势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作为世界通用语的英语也不例外。可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以“引进来”为主的发展战略中,大学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种属性很好地服务了国家经济建设。其工具性为国家吸引了国外的资金,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其人文性为国家引进了国外优秀文化和思想。“中国这30年间经济的腾飞和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与外语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不无关系。”[1]10然而,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提出,过去服务于“引进来”战略的外语教学已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构想的提出、亚投行的设立,“走出去”战略导向更加明显。据报道,2014年底,中国对外投资的数额超过1200亿美元,超过实际吸引外资的数额。[8]这也意味着中国企业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逐渐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而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并非一帆风顺,在一些国家和媒体的炒作下,东南亚国家中的“中国威胁论”、非洲大陆的“中国新殖民主义”等言论甚嚣尘上。这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带来了一些障碍。究其原因,还是由于东道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不深。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认为,语言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通过语言文化交流,增进彼此了解、信任和友谊,探寻不同国家在文化、利益方面的契合点,促进文化互鉴和彼此认同,夯实民意基础,深植社会根基,可为经济合作和政治对话创造有利条件。[9]文化部前部长蔡武也指出:“在‘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建设进程中,文化可以超越时空,跨越国界……要积极发挥文化的桥梁和引领作用,坚持文化先行。”[10]对此,我国宣传部门的“国家队”在国际主流媒体做了大量正面宣传,但收效甚微。国外民众往往由于官方背景而产生抵触,相反,民间交流却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据报道,2014年中国内地居民出境人数达到2.33亿人次[11],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为45.98万人[12],来华留学人数为37.7万余名[13]。今天在校的大学生有可能明天就是出国留学或出境游中的一员,或者为来华的外国人做旅游服务,或是与在华留学的外国留学生一起学习工作。因此,他们身上的文化观念会随着这种日益多样、密切的交流而散播,而融合语言的工具性和文化的人文性的大学英语课程就无疑是大学生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最佳途径。
四、“走出去”战略下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传承的对策
第一,要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认知度。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几千年而不断,就在于其博大与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孝道”“中庸”“道法自然”等观念在当代社会依然熠熠生辉。汤一介认为,中国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念应成为“全球伦理”的原则。[2]79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内容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不是因循守旧,而应继续秉承“古为今用,弃其糟粕”的方针。此外,传承的形式也应有所创新。当代大学生被称为“数字土著”,当今由移动互联网所造就的微信、微博等“微时代”特征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要创新传播方式,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多元化方式提高其认知水平。
第二,大学外语教学要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在由“引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型阶段,大学外语教学应审时度势,谋定后动。在教学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题、教师的培训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首先,从课程设置来说,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已经有所变化,把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单独列为一节,并指出“要兼顾大学英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方式等差异”。而2007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仅提到:“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可见,新的教学要求不仅继承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兼顾,同时还特别提出要“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价值观、世界观、思维方式等差异”。这里的一大变化体现在“中外”二字上,与之前侧重于“外”的“了解世界文化”的策略有很大不同。其次,教材中应选编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经典的题材。如理雅格翻译的《论语》、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甚至是葛浩文翻译的莫言作品等。这些译本都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英语表达,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认知水平,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兼顾。再次,开展对大学英语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的培训。之前的专业出身和国家“引进来”发展战略造成了英语教师传统文化知识空白,因此,有必要对英语教师进行系统化的传统文化培训。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使用英语来传播中国文化,所以传统文化培训既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还要使其掌握用英语表达传统文化的能力。实现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唯西方文化是瞻,而以良好的文化自觉意识让学生领略中西文化的不同魅力和特色。
五、结语
中外文化的交流融通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随着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进,文化融通人心的作用更加凸显。而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可充分消解“走出去”要面对的“中国威胁论”“新殖民主义”等言论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有独特的优势,融合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更是大学生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不二选择,但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还有不少问题。因此,要通过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调整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增加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选材、开展大学英语教师传统文化的培训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能力,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走出去”战略。
[参 考 文 献]
[1]沈骑.“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的战略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9-13.
[2]汤一介.“全球伦理”与“文明冲突”[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1):79-83.
[3]汤一介.“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共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7-15.
[4]杨燕.理工院校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情况调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S1):263-265.
[5]白俊杰,李蔓荻,焦楠.90后大学生传统文化认知现状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0):909-911.
[6]汤耀平.“90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态度——广东10所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6):85-88.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7(11):30-33.
[8]闵杰.中国企业“引进来”到“走出去”[EB/OL].[2015-12-20].http://news.inewsweek.cn/detail-1756.html.
[9]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6-42.
[10]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EB/OL].[2015-12-20].http://www.mcprc.gov.cn/whzx/whyw/201405/t20140504_432704.html.
[11]公安部.2014年出入境人员和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同比稳步增长[EB/OL].[2015-12-20].http://www.mps.gov.cn/n16/n84147/n84196/4311409.html.
[12]教育部.2014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情况[EB/OL].[2015-12-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503/t20150305_186107.html.
[13]教育部.2014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EB/OL].[2015-12-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987/201503/184959.html.
Inheritance and Sprea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y College English Course under "Going-out" Strategy
XU Hebing, ZHAO He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Lanzhou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Lanzhou730020,China)
Abstract:The cultural accommodation is the basis of "Going-out" strategy an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an dispel the negative factors of the strategy.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 special advantages to inherit and sprea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ollege English fused with language instrumentality and cultural humanity is the perfect course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inherit and sprea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about inheriting and spread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ently. Therefore,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Going-out" strategy, it′s necessary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e by adjusting college English course, increasing Chinese culture materials in college English course, training English teachers on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Going-out strategy; college English course;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16)01-0089-04
作者简介:徐贺兵 (1982-),男,甘肃天水人,兰州财经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与翻译。
基金项目:201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5CYY018)
收稿日期: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