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蕾++郑婉怡++尹欣++邹艳萍+++曾庆涛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将中国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程”的实验教学研究,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论证,从而揭示,在涉外医学生的英语课程体系中引入中国文化教学对于提升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英语 中国文化教学 大学英语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2-0241-02
一、研究背景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者都给予文化教学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我国的文化教学主要集中于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从而忽视了学习者本土文化的输出,导致他们无法用英语正确表达民族文化,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随着护理人才、中医药人才以及医学院校同国外院校联合办学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具有更好的文化移情能力,涉外医学生的外语教学大多采用ESP(英语用于特殊语)和CGFNS(美国护士资格鉴定外语考试)英语教学模式。前者以浸入目的语文化语境来提高学习者英语实用能力,而后者以美国医疗案例来教授美国文化以此提高学习者交际能力。二者都只强调了目的语的文化输入,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的输出能力。因此,在医学院校涉外医学生的英语课程中,将中国英语代入课堂以此输出中国文化或者传承中医药翻译的实践几乎是空白。
本文试图探索用中国英语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涉外医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是中国国情下的英语教学产物,因此,国外尚无此方面的研究。但是,1982年,Kacllnl在“The Other Tongue: English Across Culture”一书中收录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用“中国英语”来表达中国独特传统文化文章。另一位语言学家K.Bolton详细地研究了“中国英语”发展的历史。A.Kirkpatriek分别从语音、词汇、句法和篇法等方面对中国英语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此发现“中国英语”传递了大量的中国文化信息。
国际上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虽然有了近30年的历史,但是国内的外语教学却主要聚焦于“目的语交际能力”培养,从而忽略了母语文化的外语输出能力培养。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0年,在从丛教授首次提出了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以后,许多高校学者开展了此项调查,发现无论在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中,都存在“失语”现象。胡文仲、杜争鸣、束定芳和庄向智等学者也都纷纷撰文指出,外语学习既要学习目的语文化,也要学习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以便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1980年,葛传槼首次将“中国英语”作为一个严肃的概念提出,随后引发了李文中、姜亚军、谢之君等学者的辩论,逐渐将“中国英语”区别于“洋泾浜英语”和“中式英语”,并且形成了从词汇到语篇的详细研究体系。随后,各大高校学者也寻找“中国英语”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并论述其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为了有效地培养涉外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作者尝试论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英语是克服其文化失语现象的有效手段。
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问题:
1.涉外医学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表达中存在哪些问题?(问卷调查)
2.在涉外医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中如何导入中国英语以求中国文化教学最大效用?(实验对比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自2014年开始至今,为期两年。研究对象来自笔者当时所教授的2013级大二学生。他们是根据入学英语测试成绩,分到A层英语班学习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基础英语学习,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化交流能力。实验班为A层涉外医学专业学生A1班(40名涉外中医专业学生,40名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对比班为A层普通医学专业学生A2班(40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24名康复治疗专业学生和16名医学信息专业学生)。
四、研究工具
本实验分为前后测。前测采用问卷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综合考察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状况,第二部分考察用中国英语翻译中国文化的能力,第三部分考查学生用中国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
后测采用标准化试卷:第一部分为用英语翻译中国文化词语;第二部分为选择题,全面考察中国文化;第三部分为名词解释,用中国英语解释中国现象;第四部分为写作,关于一篇介绍中国名胜古迹的写作。
测试算作期末最终成绩的一部分,要求实验班和控制班学生全部作答,涉及到期末成绩,所以学生作答严肃认真,保证了测试的有效性。
五、实验过程
针对实验班A1班,在为期三个半学期的144学时的《大学英语》和72学时的《医学英语》教学中,将“中国英语”融入大学英语课堂之中的文化教学,创新课程体系。对照班A2班按照现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三个学期后,进行关于使用“中国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标准化测试。
实验班的课程注重相关主题的中国英语使用训练和中国文化导入。如,课前分配给学生任务,比如准备与中医文化或者其他中国文化相关的话题,以小组报告或者presentation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内化中国文化,思考和比较中国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内涵。结合四六级公共英语考试的翻译题型,进行文化翻译操练。还可以利用网络播放关于中国文化的英语短片,让学生记笔记和复述。课下进行反复操练,如用中国英语翻译中医药品说明书或者用英语表达某一中医理论等。
六、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前测
上表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第一部分)对比结果。第一部分10道关于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选择题,答题正确率较高的题均为在小学或者初中阶段所学的中国文化基础知识,如文学、绘画等,正确率较低的题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
表2显示,在写作中,两个班仅有22人总分超过6分。写作部分要求学生用中国英语介绍中国春节,包括历史传说、传统习俗、食物活动等。从图表中看出,学生完全不善于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并进行跨文化交际。
根据系统分析,只有当P≦0.05时,二者比较才有意义。但是根据上述表格P值显示,结果证明,前测中实验班和对照班成绩无明显差别,表明学生在实验教学前均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或者无法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后测
后测采用标准化试卷,分为选择题、词汇翻译、写作三个部分,结构与难度、广度与前测相似。第一部分选择题,实验班平均分为7.96,对照班平均分为6.45。第二部分的词汇翻译题,实验班平均分达到14.31,高出对照班平均分两倍。第三部分为写作,要求学生用英语介绍一处名胜古迹,包括历史、地理、文化等。对照班平均分仅有3.41,而实验班平均分为7.49。实验班学生的测试成绩表明,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中国文化知识和用“中国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表4为实验班前后测词语翻译和写作的实验数据对比结果,后测中的词语翻译平均分14.31和写作平均分7.49明显高于前测同类项分数。根据P值显示,说明经过实验课程的训练之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母语文化输出能力明显提高。
表5为对照班前后测的词语翻译和写作题的对比分析结果。前测的词语翻译平均分为6.41,而后测的词语翻译平均分为7.06;前测翻译平均分为3.20,而后测翻译平均分为3.41。根据P值显示,前后对比没有明显差异。分析认为对照班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用中国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跨文化交际,所以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表达没有提高。
七、结论
在涉外医学生英语课堂导入中国英语教学是提升涉外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导入中国英语,能够加深理解母语文化;导入中国英语,能够克服文化失语;导入中国英语,能够拓宽中医药翻译途径;导入中国英语,能够提高民族意识。
【参考文献】
[1]陈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9:137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04):8-10.
[4]李少华.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视野中的中国英语[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123.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