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巧红,祖 静,刘俊娟
(1.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2.郑州成功学院,河南 郑州 451200;3.河南理工大学 万方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
“一带一路”背景下河南高校外语教育新思考
侯巧红1,祖静2,刘俊娟3
(1.郑州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1;2.郑州成功学院,河南 郑州 451200;3.河南理工大学 万方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1400)
摘要: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一带一路”战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不仅是对基础设施建设、物资、外交等的挑战,更是对人才尤其是外语人才的挑战。然而,河南省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显现出诸多弊端和不足,显然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基于国内形势与河南人才培养实际,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河南高校外语教育应从优化外语结构、改变教学方式、引进“一带一路”相关师资、加强校际校企合作等方面着手,力争培养出符合“一带一路”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河南省;高校外语教育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高校外语教育革新的必要性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习主席又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倡议的提出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战略。2015年3月28日,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强调了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以郑州为起点的“中欧班列”、郑州航空港建设等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扮演的重要角色。2015年12月14日—16日,上合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四次会议在河南省会郑州举行,这充分显示了河南省在“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性。同时,《愿景与行动》也提到“一带一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及合作重点。其中,和教育相关的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人文交流,语言先行。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创新中心主任郭风岚如是说:“要架好‘一带一路’这座桥梁,沟通、了解、理解特别重要,而沟通最重要的纽带就是语言。”[1]上海海事大学蔡永良也认为:“语言的传播意味着文化的传播, 语言的交流意味着文化的交流,语言的趋同意味着文化的趋同。”[2]显然,外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区域性合作战略,“一带一路”的推行除了需要工业及金融支持,更重要的是解决各层次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短缺。目前,河南省高校外语语种单一,第二外语基础薄弱,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因此,河南高校外语教育只有转换思路,调整外语语种结构,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改善河南投资环境、促进河南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二、河南高校外语教育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文化差异较大,所以各省学界及各高校都在根据自身能力与特色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相比之下,河南高校相关行动多有迟滞。笔者对河南省9所高校的外语语种开设情况、毕业生就业情况、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进行了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对毕业生就业前景做了大胆预测。具体情况如下:
1.河南部分高校外语语种开设情况分析
笔者将河南省内部分高校外语开设情况,包括外语院系开设语种类型、外语专业第二外语开设情况及非外语专业外语开设情况进行了统计,见表1。
表1 河南省部分高校外语开设情况表
注: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已引进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及韩语师资。
由表1可知,目前河南外语人才培养状况显然不尽如人意:外语院系开设语种数量过少;第二外语种类较少,主要是日语;非外语专业开设外语语种类型单一,只有英语。另外,根据调研,非外语专业学生学习外语的周期普遍较短:本科批次非外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的学习周期一般是4个学期,专科类则是2—3个学期;外语专业第二外语的学习周期一般也是2—3个学期。
2.郑州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为了更精确地分析数据,透视目前河南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情况,笔者以郑州大学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访、微信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外语学院2015届毕业生(本科生及研究生)关于就业满意度及就业类型进行了观点搜集。具体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郑州大学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及就业类型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过半数的外语专业毕业生没有找到心仪的工作,只有5%的学生表示对工作比较满意。从就业类型来看,大部分外语专业毕业生选择了中小学等专业性不太强的领域,只有5%的毕业生进入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如外企和高校。
就非外语专业毕业生而言,由于大学英语开设周期较短,加之缺乏相关的语言环境,所以很多学生表示:毕业时所学知识基本全部“还”给了老师具备基本的英语读写能力已是奢求;外语知识跟他们的就业环境和方向几乎没有关系,更谈不上运用外语进行交流或工作;在学校学的东西与市场融合度不高,无法有效地进行应用,特别是在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作为外语专业毕业生,了解的语种有限,第二外语在校学习周期较短,基础薄弱,不能成为特长,。
与此同时,用人单位除了抱怨非外语专业毕业生外语能力欠缺之外,对外语专业毕业生也有诸多抱怨:眼高手低,无法很快融入工作环境,不能满足企业现阶段发展需求;对技能性知识及其他行业文化知之甚少,需要企业进行二次培训;毕业生普遍外语口语较差,在商务场合不能流利地进行交流;小语种人才紧缺;等等。
3.河南市场对外语人才的需求程度分析及就业前景预测
《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包括交通、能源、通信、贸易等领域。 “这些涉及交通运输、建筑、装备制造、石油管道、电站建设、商贸、旅游等行业,如果用传统的语言方式培养,是否能应付这些专业,培养人才时候需要考虑。”[3]外交学院副院长孙吉胜如是说。显然,“一带一路”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据统计,目前河南省内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有英语专业,但现状却是一方面外语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感叹找不到好员工。之所以出现这种尴尬状况,原因是传统方式培养出的外语人才无法胜任“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工作和要求。
要解决这种需求矛盾,就需要河南高校外语教育努力与市场和企业接轨,打破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河南发展及“一带一路”建设输送优秀的外语人才。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高校外语教育革新建议
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对河南地区的语言需求,笔者对河南省高校外语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各高校应组织专家组负责本校外语教学目标的确立、实施、调整和监督,确保在遵循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前提下,更贴近“一带一路”战略需求。
第二,优化高校外语结构。从以上分析可知,河南省高校外语院系开设外语语种数量过少,语种类型单一,远不能满足目前市场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鉴于此,笔者建议:一要细化英语专业研究方向。根据市场和企业需求,将英语专业研究方向细化为旅游英语、商贸英语、企业英语、建筑英语等,使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和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学习和研究。二要增设小语种专业或课程。“一带一路”涉及的语言有三十多种,除了俄语、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常见语种,还有乌尔都语、豪萨语、波斯语、僧伽罗语等极小语种。 “一带一路”战略是跨国家的区域性发展战略,因此,在各国交流互鉴过程中,尤其是对丝绸之路沿线的中西亚国家,如没有相关的语言人才储备,则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建议各高校根据具体情况,增设相关小语种专业,培养专业的小语种人才。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可将大学英语改革为大学外语,增加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为必修课,或者以校选课的形式为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选择。三要开设第三外语。对外语专业学生来说,第二外语应适当增加学习周期,同时根据情况考虑增设第三甚至第四外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学习机会。四要增设双学位课程。这样一来,外语专业学生可选修如商学、金融等专业,非外语专业学生可选修英语或小语种专业,培养真正的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增加其就业优势。
第三,改变教学方式,转变课堂结构,增加教学手段。一方面,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外语课堂上,教师应承担起引导者的责任,不应局限于语言知识的讲授,而应更多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努力创设自主、活泼、开放、包容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化途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其将语言作为工具,根据个人兴趣广泛涉猎各领域知识。
第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适应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强化高校外语教师的素质与能力。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方式关注本行业最新动态;另一方面,外语教师不应受所从事专业的束缚,应主动涉猎其他领域,努力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尝试在教学中导入行业文化,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助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此外,将“走出去” 和“引进来”结合,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外语教师支持,鼓励其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学习调研,涉猎相关地区的文化知识;积极引进小语种和极小语种教师,适当降低其入职高校的门槛,并鼓励在职小语种教师求学深造,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
第五,加强校企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知名的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将其作为实习基地,一方面使学生切实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从而在素质、能力、知识等方面更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检验学习成果,使其成为能够适应不同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可引进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外语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行业的知识讲解,辅助外语教学工作。此外,各个院校应加强合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基础专业知识培训课程或讲座,同时注重培养这些语言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
此外,对于老牌院校的外语专业师资,笔者建议大力引进非通用语国家的专业人才。高校应定向招生,集中上课,旨在培养高端外语人才,让他们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等领域有效发声,避免这些国家的民众对中国产生误解,更好地促进“民心相通”。
四、结语
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是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一体化的重大部署,而作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战略资源,语言人才的培养对该倡议的有效实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应抓住机遇,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师资引进制度,改变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调整外语语种结构,优化外语人才课程体系,从而探索出高校外语教育革新的道路,提升地区经济文化软实力,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这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带给河南省高校外语教育的启示和思考所在。
[参 考 文 献]
[1]张清俐.语言研究:一带一路 沟通纽带[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5-08-17(01).
[2]蔡永良.关于我国语言战略问题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11(2):8-15.
[3]杨舟.一带一路”呼唤小语种人才[EB/OL].[2015-12-20].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2/20/c_128549643_2.htm.
Review 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Henan Province und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OU Qiaohong, ZU Jing, LIU Junjuan
(1.ZhengzhouUniversity,Zhenghou450001,China; 2.ZhengzhouChenggongInstitute,Zhenghou451200,China; 3.WanfangCollegeofScience&Technologyof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Zhenghou4514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new normal economy of China,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ngs challenges as well as opportunities. It is a challenge not only for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goods and materials, diplomacy, etc., but also for talents, especially the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ovinces in the Initiative, the cultivating mode of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in Henan province shows much inadequacy and disadvantage, which apparently can not meet the actual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is circumstance,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ider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ased on the Initiative.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situation and cultivating reality of talents in Henan, this paper has analyzed the requirements for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conforming to the Initiative, put forward cultivating suggestions for the interdisciplinary foreign language talents, thus offering new thinking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Henan province, optimizing foreign structure, changing teaching styles, introducing relevant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and outputting qualified talents for the Initiative.
Key word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Henan provinc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318(2016)01-0093-04
作者简介:侯巧红(1975-),女,河南开封人,郑州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文化。
基金项目: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6-zd-073)
收稿日期:2015-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