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医药大学内涵建设和国际化战略

2016-03-15 13:23张四红储全根安徽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安徽合肥230012
关键词:内涵建设中医药大学

张四红,王 键,储全根(安徽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校长办公室;.教务处,安徽合肥230012)



新形势下中医药大学内涵建设和国际化战略

张四红a,王键b,储全根c
(安徽中医药大学a.国际教育交流学院;b.校长办公室;c.教务处,安徽合肥230012)

摘要:大学内涵的诠释是一个历史的沉淀和演变的过程。大学内涵建设既要沿袭传统,又要符合时代特征,更要符合国情和校情。中医药大学的内涵建设既与其他类型大学有相似的普遍特征,也有其独具的个性特点。全球经济和科技的一体化必将带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因此,中医药大学的国际化发展必然成为其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建设是中医药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前提和保障,国际化战略是中医药大学内涵建设的任务和延伸,两者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内涵建设;国际化战略

在印欧语系的语言中,“大学”一词基本都源于于拉丁语“universitas”的词根“ūniversus”,如英语的“university”、法语的“universite”、德语的“uni⁃versitat”等,其语义内涵为“整体、普遍、世界、宇宙”,表明现代大学与传统大学一脉相承,沿袭着传统大学的一些特质。[1]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具有不同的职能、结构、理念和内涵。英国的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2]德国的柏林大学,在洪堡的倡导下,追求教学和科研的统一,确立了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洪堡的大学理念是现代大学的一个本质特征,成为现代大学办学理念的重要基础。[3]美国的赫钦斯指出:“大学是人格完整的象征,保存文明的机构,探求学术的社会。”[4]而美国的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具有独特的、乃至跨越国界的职能,故此,大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5]蔡元培对大学的定义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6]梅贻琦则认为,大学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7]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动态地理解大学的内涵。在大学的内涵建设过程中,既要传承,又要创新。因此,需要结合时代、国情、校情等特征和因素来理解、探讨大学的内涵建设。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8]中医药大学的内涵建设既具有其他类型高等院校的共性特征,又必须体现其自身特色。内涵建设是中医药大学国际化战略的前提和保障,国际化战略是中医药大学内涵建设的任务和延伸。两者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新时期中国中医药大学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医药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数千年,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逐渐确立了以整体观为基本特征。以“天人合一”的理念为基本思想,以辨证施治为基本诊疗手段的完整理论体系,形成了以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以及养生文化等为核心内容的中医药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理念的转变,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医药正越来越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可,并正在为世界越来越多人民的健康服务。2015年,中国中医院科学院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便是最好的证明。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建设。国务院于2016年2月22日颁布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国发(2009)22号]文)。当前,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对《中医药法(草案)》的意见或建议。中医药事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中医药大学必须搞好内涵建设,凝练优势,奋发有为。作为专业性较强的中医药大学内涵建设必须依据自身特点做好顶层设计。简而言之,中医药大学的内涵建设应该涵盖如下内容:立足传统,彰显特色,发挥优势,传承文化,继承发展和国际交流。

(一)立足传统

中国传统中医药历经数个朝代,数千年的发展,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历久弥新,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人类的生命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自清朝末年,中国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国运颓败衰弱。与此同时,西医东渐,严重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传统中医药因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对传统中医药学术加以审视,传统中医药甚至陷入存与废的纷争之中。“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当前形势下,中医药大学更应该传承中医药传统,坚定中医药信念,培养高素质、有水平的中医药毕业生,为中医药事业的复兴、繁荣和光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彰显特色

首先,中国传统中医药与现代西方医药学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理论体系。前者源于农业文明,强调天人合一,人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得到健康,其基本思维方式是辩证的整体论;而后者则源于工业文明,强调用人的自主创造力去挑战自然、战胜自然,其基本思维方式是分析的还原论。[9]其次,农业文明的典型特征就是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主要以家族或地域聚居的形式而存在,源于农业文明的中国传统中医药学术因而具有地域,乃至家族传承特色。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地域中医药文化。如安徽的新安医学、甘肃的庆阳医学、江苏的孟河医学、福建的岭南医学等等[10]。它们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异彩纷呈。中国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一所中医药大学或民族医药大学,各大学要把彰显中医药特色,包括中医药地域特色作为重要的内涵来建设,才能实现选位发展和错位发展。

(三)发挥优势

中国传统中医药学术是最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的学科之一。贾谦认为,与现代西方医学相比,中国传统中医药学具有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性质和趋势;讲究养生保健;非药物疗法可以养生、保健和治疗;擅长治疗慢性病、老年病和疑难杂症;治疗(部分——笔者注)急性病和防治外感热病以及简便廉验等六大典型优势。[11]此外,何伟还认为中国传统中医药学术在研究方法和辨证论治等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优势。[12]中医药大学应该坚定中国传统中医药的优势,打造优势,做强优势,发挥优势,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人类健康福祉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传承文化

世界文化的进步、文化的多样性和全球化都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日益加深,文化的软实力作用更加突出,在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日益凸显,所以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也就成为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医药学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到理论方法,从治疗思想到治疗手段,无论哪个方面都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13]可以说,中国传统中医药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璀璨了中国传统文化,既是最具有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引领者之一。中医药大学既有条件,也有义务传承并弘扬传统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投身到建设文化强国的民族大业中。

(五)继承发展

中国传统医药学术一直都在不断继承,不断创新,不断发展,这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推动了中医药诊疗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不断升华,不断丰富。继承促进了中医药更好的发展,但是,只继承不发展就是泥古、僵化和倒退,必将遭到淘汰。发展推动了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但是,只发展不继承就是激进、冒进和忘本,必将遭到失败。中医药大学必须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认真继承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探索中医药的现代化。换言之,中医药大学在发展中医药的同时,必须继承中医药的本质特征,否则,中医药就失去了发展基础。中医药大学应该以“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为底线,以“中医现代化,中西医并重”为原则,积极吸收并利用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先进科技成果,推动中医药良性、健康、自主和可持续发展。

(六)国际交流

进入21世纪,人类对生活的健康和健康的生活越来越重视。随着“治未病”的预防理念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中国传统中医药因其取法自然,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或毒副作用较小而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关注,在全世界范围的应用越来越普及,中医药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据统计,当前,针灸在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使用,中医药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和使用。中医药的热潮还在继续发展,中医药国际化正逐渐形成。在当前形势下,中医药大学要积极“走出去,引进来”,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推动中医药教育、医疗和贸易等方方面面的国际化。

二、新时期中医药大学的国际化战略

如上所述,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科技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国与国之间在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快,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深入,这其中也包括各国之间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已经和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政府签署了学分或学位互认框架协议。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潮流。在这种时代大背景下,中医药大学应该革新理念,兼容并蓄,推行国际化战略,以积极进取的姿态主动融入当前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我们认为,实现中医药大学的国际化战略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理念国际化

中医药大学必须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对外开放策略,高度重视国内国外市场,确立市场化意识,整合、优化资源,关注国际知名大学的办学理念,结合实际,更新自己的办学理念。教学上,要放眼世界,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改革并调整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科研上,要立足于国际学术前沿确定科研选题,积极与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合作,通过合作,更新科研方法和技术,提高科研水平;在管理上,要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其科学、民主、人性化的决策程序和良好的管理规则等。

(二)学科建设国际化

世界一流大学并不一定在每个学科领域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美国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一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特别注重立足自身的优势,发挥自身的强项,把强项打造得更强,最终扬名世界。因此,如果一所大学的整体学科水平较高,又有一两个学科具有国际一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就有可能跻身世界高水平大学之列。中医药大学既具有中医药学科的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又具有中医药学科的地域文化优势,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制订相关专业的国际化的方案与战略,通过建设一些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专业,最终提高整个学校在国际上的地位。

(三)数字校园建设国际化

现代通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社会较快地步入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也促使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已经基本实现扁平化和“村落化”。国际化的大学要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平台,打造面向国际的数字化校园,为教职员工提供国际上开放式的网络研究平台信息,为学生提供国际知名大学网络公开课堂。同时,更要加强自身网络课堂建设和校园内部的电子政务平台建设,使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国际接轨,作为对外展示形象的平台和对外交流沟通的平台。

(四)交流合作国际化

近年来,中国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不断增加,部分满足了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学需求。到2012年底,有1780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得到我国政府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其中,73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涉及到本科以上的高等学历教育,有8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大学得到批准正式设立或筹备设立。[8]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步走向海外,在国际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如为提升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力,自2004年起,我国开始探索在海外设立以传授汉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截止2012年,在中外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有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14]其中,有不少孔子学院教授中医养生保健内容,或者与各地的中医学院在海外联合办学。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中医药大学要乘势而上,顺势而为,举全校之力,推进学校与国(境)外单位洽商各种交流与合作的可能性,并开展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彼此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五)师资队伍国际化

国内外的一流大学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非常注重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把引进国外优秀师资作为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同时,本土的教师一般也都有海外留学或访学背景。中医药大学应敞开胸怀,接纳一批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也要拓宽渠道,大力鼓励教师申报各级各类、国内国外的资助项目,有条件的,要投入资金,有计划、有步骤的选派教师到国际上具有学科前沿性、前瞻性的科研机构深造、进修、访问、讲学或进行合作研究,以拓展其视野,提升其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其多元文化背景的知识积累,逐步实现教师队伍的国际化。

(六)学生来源或培养的国际化

首先,学生来源要国际化。中医药大学要把招收一定数量的留学生提高到战略高度来抓,这是因为给多元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医药大学的国际化建设水平,也会促进中医药大学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校务管理水平和医疗服务水平等。其次,中医药大学也要以国际化的视野、观念和措施培养本国学生,为他们提供优质的外语教学资源或双语教学资源,同时,要引导他们通过外语的学习,了解异国的历史、文化、风俗和宗教等,更要积极创造条件输送他们到国际一流大学交流学习或继续深造,以开拓其眼界,提高其独立生活能力、批判性学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等。

结语

对大学内涵的诠释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依据国情、校情而有所区别。中医药大学在内涵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象其它高等学校一样,要具备“前瞻意识、问题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使命意识”,[15]还更应该着力于立足传统,彰显特色,发挥优势,传承文化,创新发展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从而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地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并将其落在实处。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业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大潮,“中医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国际化发展应该是中医药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医药大学要积极、主动顺应大学国际化、全球化的潮流。总之,中医药大学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坚定不移地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积极主动地推行国际化发展战略,以服务于国家、社会、人民、师生和全人类的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孟丽菊.关于“现代大学”内涵的整合性思考[J].教育科学,2005(12):37-39.

[2][英]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

[3]王洪才.想念洪堡——柏林大学创立200周年纪念[J].复旦教育论坛,2010(6):20-22,30.

[4][美]赫钦斯.教育现势与前瞻[M].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76:110.

[5][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2-33

[6]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52.

[7]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352.

[8]钟秉林.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22-24.

[9]佟登青.中医药:民族传统产业如何复兴?[N].中国产经新闻报,2013-10-06.

[1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医学研究所.岭南医学流派的现状与展望[N].中国中医药报,2011-04-13.

[11]贾谦.中医战略[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124.

[12]何伟.浅谈中医药优势[J].亚太传统医药,2011(4):3-4.

[13]张效霞.论中医首先是文化.中医药文化.2007(5):16-17.

[14]孔子学院总部简介[J/OL].http://www.hanban.edu.cn/hb/ node_7446.htm.

[15]蒋德勤.着力强化大学内涵式发展的五个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2014(6):12-15.

责任编校谢贤德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3-0129-04

收稿日期:2016-03-11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方略研究”(SK2014ZD039);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于网络的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特征和途径研究”(SK2015A105)。

作者简介:张四红(1972-),男,安徽庐江人,安徽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副教授,博士;王键(1956-),男,安徽绩溪人,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储全根(1962-),男,安徽潜山人,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

猜你喜欢
内涵建设中医药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团队介绍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ESL Learners’ Semantic Awareness of English Words,Semantic Transf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Vocabulary Teach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对民办高职质量工程内涵建设的建议
“四四模式”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涵建设
论地方工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高校引智工作机制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
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内涵建设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