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政治话语翻译的有效性探究
谢娜
(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摘要:政治话语是国际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种语言,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政治话语进行沟通与交流,行为主体之间通过政治话语的互动产生贸易和发展关系。政治话语翻译涉及诸多要素,翻译人员对政治话语掌握的准确程度和完整性是保证政治话语有效性的重要评估标准。本研究以政治话语翻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政治话语翻译难点及成因的深入分析,探究提高政治话语翻译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政治话语;翻译;有效性
政治话语是翻译领域的一个难题。国家与国家之间通过政治话语进行交流、对话和沟通。在外交事宜中,政治话语与国家立场、国际关系和主权表达等息息相关。对其进行准确有效的翻译,需要正确选用词汇,避免信息误读和误判,准确表达情感,体现国家意志和意见。本文拟探讨政治话语翻译的难点、成因和策略。
1.大量的价值判断类词汇
政治话语是代表国家和政府立场、具有外交性质的官方语言或书面文件,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政治交往的表达方式,往往传达出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1]政治话语中存在大量关于价值判断的词汇,如“democracy、justice”等。这类词汇往往与交际主体复杂的经验和背景相关,对其意义判断存在难度。一般说来,不同国家的人对“democracy”意义的理解存在差异。这种由于价值拨通而引起的对判断类词汇理解的差异,往往会加大政治话语翻译的难度。
2.丰富的多义词词汇
政治话语翻译的另一个难点是大量多义词的存在。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存在不同的解读,翻译时应综合考虑语言内及语言外多种因素。以“citizenship”一词为例,它在社会学领域指“公民资格”,在政治学领域意指“民族成员”,在人类学领域则表示“人民”。当把citizenship解读为“公民资格”时,它通常表达的是个人与国家主权的一种法律关系,既包括权利关系,也包括义务关系;当作为“民族成员”解释时,这个词又会在具体运用时产生歧义。不同民族由于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对同一词汇会产生不同理解,这又增加了多义词的理解困难度。对于“citizenship”和“nation⁃ality”这样一组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也会对其做不同的解读,有的认为两者没有任何区别,可替换使用,有的则会在两者之间划分明确界限。政治话语中存在的这种多义词现象为其精准翻译造成了困难。
3.多变的历时性词汇
所谓的历时性词汇,指的是那些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经历演变后意义发生改变的词汇。在政治话语翻译过程中,如果不能对这些词汇的历时变化做出调整的话,就会带来话语理解的偏差,影响交际效果,甚至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从源语到目标语的翻译面对的往往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他们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不完全对等性,对历时性词汇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历时性词汇意义的改变最为明显的就是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很多原来具有褒性含义的词汇,在历史的变迁中丧失了原本美好的含义。[2]同一词语在不同语言中也会传达不同的文化内涵,例如Drag⁃on一词,在汉语中被译为“龙”,代表的是中国的图腾,是中华民族的宏伟气势。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离不开龙,《易经》中就有多处对龙的描述,它传达的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而Dragon一词在西方却是邪恶和不祥的象征。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种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存在不同感情色彩的词汇,以免造成误解。再如“liberal”一词,它在创立之初用来形容不受约束态度的人,是自由主义的代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词汇的基本含义在时间维度上发生了改变,从一个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这种转变来源于政治话语的改变。除此之外,这个词在空间上也发生了变化,它在英、美国家指的是左派人士,在澳大利亚则指的是保守人士,而在古代则意为右派人士。这种经历了多重变化的词汇,给翻译过程带来重重困难,也造成了受众理解的混乱感。
政治话语是一定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要提升政治话语翻译的有效性,有必要对造成其翻译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
1.意识形态差异
探讨政治话语翻译的难点,首先要考虑的是不同民族之间的意识形态问题。这种意识形态差异带来了话语翻译的困难。比如,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往往很难理解中国语境下对一些政治现象的表达方式。而以白话为常用语言的人,也很难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话语。同样,对于英语中的某些表达,中国人往往也需要对其分析、研究后才能诠释出它们的恰当涵义。比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精神”和“宗教”的理解就存在明显的差异。再如,把“解放思想”翻译为“Liberation of mind”会被误解为独立思考、寻找宗教信仰等含义。这种翻译与其最为本真的翻译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在翻译实践中要将意识形态这一重要因素考虑在内。
2.社会文化差异
东西方文化差异来源于几千年来历史的沉淀,来源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更来源于思想观念的不同启蒙。在政治话语的翻译过程中,只有融入对国情的理解,对文化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体验,才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翻译的对等性。[3]以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例,西方国家的激进者会认为这一政策侵犯了人们的人权。这种理解,强调的是对自我文化的自主地位。由于在国内的政治话语中,这样的政策是符合我国的发展实际的,是随着我国经济不断改变的,从“只生一个”到“放开二胎”,这些都是跟我国的具体发展实际相结合,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而改变的过程。同样,如果将“Development is the on⁃ly way”翻译为“发展是唯一方式”,会造成很多人的误解,。事实上,这句话对应的中文是“发展是硬道理”。如果将其改翻译成“Development is the most essential criterion”,这又会让很多外国人不能理解,什么叫最根本的标准?那其他的标准又是什么呢?[4]可见,政治话语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互换过程,它需要译者具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强大的学科背景、丰厚的文化底蕴,宽阔的政治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够较为准确的翻译出政治话语。然而,文化差异的鸿沟,不是一点点修行就能够弥补的,它需要每一个学者不断的去参悟,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
3.语言表达差异
政治话语翻译困难的另一成因在于其语言表达的差异性。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身形成的基本规律,使得其在词汇、修辞、润色等方面都区别于其他语种。每一种语言的使用者,都是时代的产物,社会的产物和交流的产物。而人们对不同于母语的语言理解的困难往往源于文化语境的缺失。
即使是那些有一定影响力的译者在对政治话语进行翻译时,也会产生语义含糊,逻辑缺失,用词不准确,甚至语法结构不正确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其缺少足够的背景信息、相对应的语境以及交流的对象。例如,很多西方国家的人不理解中国人将时间表达为金钱的做法。事实上,这种类比来源于中国长久以来的金钱观念,来源于长期的世俗理念,来源于儒家对其的理解和阐释。在汉语的表达习惯中,中国人往往会通过“互文”、引经据典等方式来对正在阐述的事件进行佐证。比如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习主席和温总理就喜欢就这样的方式表达情感、传达态度,这就给翻译带来一定难度。[5]
1.加强文化内涵是政治话语翻译的关键
从发展历程看,翻译经过了文本对比研究和语言对比研究两个阶段。自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翻译的“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界逐渐达成了共识,那就是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深层次的文化转换。这种文化的调整和交换,以及沟通与对话就对翻译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在翻译的过程中,其倾注更多心血,掌握更多文化背景知识。
这样的观点和事实在政治话语翻译中尤为突出。众所周知,词汇是语言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各种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必须以基本的语言系统知识为基石,而词汇知识及运用又是基石中的基石,词汇的意义、语域、文体特点、以及使用频率都会对翻译文本产生很大影响。而且,这种理解是符合事物的基本发展形态的。词汇作为文化表达的一种标注和符号,其核心问题是词汇文化学的转化问题。这其实对译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需要加强自身文化内涵的修养,加强对文化根源的探讨,加强对文化深层次的追索。因此,要对政治话语进行翻译,提高其有效性,就需要对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提高翻译文化内涵的准确性。
2.注重词汇是政治话语翻译的重点
从翻译所涉及的诸多要素来看,词汇是翻译的重点。在政治话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词汇的选择和词汇的创新。对于词汇的运用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一种方案是利用原来的词汇,对其进行组合,使得词语的表达能够更加准确到位。这种方案需要翻译者自身对词汇有着较深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能够巧妙的对其进行运用。例如布什总统在指责伊朗、伊拉克和朝鲜时,巧妙的将evil 和axis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词汇“邪恶轴心”。[6]单纯的从词汇创新的角度来说,布什总统对于这些国家局势的判断是非常到位的。Evil和Axis这两个词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组合在一起的表达顺应了美国人的政治信仰,符合其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宣传,人们就逐渐理解并接受这个新词。基于这一背景,总统在进行国内动员和宣传时,往往能够得到一定的回应。在国际政治活动中,这个词也让人耳目一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种方案是对现有词汇的正确选用。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衍生出了千千万万的词组。翻译的确切性往往涉及选词的恰当与否。由于政治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在“anti-secession”和“great Olympics”这两个词的选择中,就涉及到译者对词语的感悟能力,以及对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的觉悟力。因此,每一个政治翻译者,都要在词汇的选择上,精益求精,力求寻找出最适合政治语境的词汇翻译。
3.强调译文是政治话语翻译的途径
政治话语的翻译,需要在原文和译文之间进行准确对比。从策略的选择上看,一定要重视译文的标杆作用。译文作为政治话语翻译的蓝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词汇翻译过程中,如果能跳出目的语的价值观语境,就能使其既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同时又能按其字面意思组合成新词。翻译的手段可分为源语直译和直接音译。前者强调的是保留译文的原来意义,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在目的语文化中巧妙地移植进源语文化。例如“四个全面”这个表达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个词语,反映了中国目前的政治现状和文化特征,在对其进行翻译时,需要保留其原本意义。“Four Comprehensives”的译文保留了这个表达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色,但是缺点在于,它不利于西方国家的人们理解其真正内涵,所以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解释。在“Four Com⁃prehensives”后补充“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reform,rule of law,Party discipline”[7]的阐释在保证政治话语传播的有效性方面是必需的。这种翻译方式,在强调其原本之义的同时,需要翻译者对其根本涵义作出较为深刻、详细的掌握和理解。直接音译的翻译策略适用于那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核心词汇”,例如“功夫”一词就被直接翻译成“kung fu”,这种音译方式强调的是一种文化效应。翻译实践的复杂性需要翻译者针对不同情境,不同词汇,采用不同的译文翻译办法。强调译文是政治话语翻译的有效途径,也是政治话语得以准确翻译的必要前提。
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的形势下,翻译在各国的文化、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政治话语翻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政治话语翻译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以及认可程度。恰当的翻译有助于消除误解,超越差异,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提升各国的文化交流,加强对外宣传中的翻译有效性和翻译策略研究对我国对外传播具有积极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宏观层面分析了政治话语翻译实践中存在的难点,从语言、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剖析了政治话语翻译困难的成因,并进一步提出了提升政治话语翻译效度的策略。后续研究可将政治话语翻译与其他类型的话语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政治话语翻译的特征,为我国政治话语的传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解读。
参考文献:
[1]司显柱.政治话语翻译语篇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功能语言学路向[J]中国翻译;2008(2):57-60.
[2]刘永涛.语言、社会建构和国际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4(11):56-61.
[3]金惠康.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2.
[4]尤则顺,陈建平.政治话语的批判性分析研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1-6.
[5]孙吉胜.国际关系中语言与意义的建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5):43-55.
[6]俞正梁.当代国际关系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7]杨晓荣.翻译标准制约因素分析[J].外国语,2004(6):51-58.
责任编校秋晨
作者简介:谢娜(1976-),女,安徽淮北人,阜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83(2016)03-0108-03
收稿日期:2016-05-11
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批评话语分析理论视域下的中美政治话语对比研究”(SK2015A445);安徽省教育厅2015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委托研究项目“政治话语的批评性分析”(SK2015A799)资助的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