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靖(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新形势下高校网络育人实现路径探索
刘晓靖
(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获取的丰富性、快捷性、互动性都大大提高,但是同时,也带来了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冲击、对大学生独立判断能力的削弱、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挑战等问题。新的形势下,高校应顺应网络时代的特点,坚持正确方向、正面引导、主动介入的原则,通过培育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占领网络育人的阵地、建立网络育人运行机制、打造专兼结合的网络育人队伍这些路径,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高校;网络育人;实现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网络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的行为方式。高校学生身处网络时代的大潮中,应用新技术的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高校如何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将“网络”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正成为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充分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机遇
1.网络给青年学生提供了信息获取的丰富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不同类别的数据、信息汇聚在网络,构成一个虚拟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青年学生可以通过手机、计算机、电视等,随时了解、掌握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的动态和潮流,获得丰富的资料和信息服务。
2.网络让信息获取和人际交流更加便捷。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日益优化和网络终端设备的普及,青年学生只要拥有一台联网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方便地实现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传播,而无需付出场地、纸张、交通运输等的代价,大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和人际交流。
3.网络加大了师生互动时效性。现代网络提供了很多即时交流工具,老师通过网络,不但能够随时掌握各类信息,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师生间的交流不再受限于时间、空间的距离,无论是“一对一”的沟通,还是“一对多”的回应,甚至“多对一”的疏导,都能够及时、准确地给予青年学生思想引导、释疑解惑,有效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挑战
1.网络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产生冲击。在网络时代,网络已“携带着自己特有的价值和意义渗透到人类活动的每一个场合、角落,并以非常的力量支配着人类的行为和观念”。网络世界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积极观点与消极论调,使青年学生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复杂,导致价值评判标准混乱。同样,由于网络所具备的及时性、互动性、虚拟性,使原本需要面对面讨论参与的活动,在网络的帮助下,通过视频、聊天工具就能完成;原本需要聚集在一个集中空间欣赏的东西,足不出户就可以任意观看,“低头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都大大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
2.网络削弱了大学生独立判断能力。一方面,网络世界里信息庞杂繁多、良莠不齐,而青年学生分辨、筛选信息的能力尚不够强,面对集图、文、声、像为一体的海量信息,更加难于作出正确的判断。另一方面,功能强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让青年学生遇到问题时,习惯地通过搜索完成答案的获取,而不再通过搜集资料、分析整理、深入思考获取知识,思考的深度和频率大大降低,独立判断能力极大地削弱。
3.网络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带来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单向性的,老师是传播的主体,学生是被动地接受,主动权掌握在教育者手中,内容可控。而互联网让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平等而开放,学生对内容的接受、选择都具有了较大的自由性,传统师生关系的等级性被颠覆,老师的权威被削弱,教育的内容变得不太可控,因此,当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学习者”身份出现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途径都将迎来新的转变。
总之,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在给青年学生带来极大的知识丰富性、使用便捷性、交流及时性之外,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因变而化,占领网络育人的阵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正确方向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道德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在网络时代日趋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态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的价值追求和发展动力,成为大学的主流文化与主流思想。
(二)正面引导原则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隐藏在屏幕背后看、听,而应鼓励学生发声,在学生发声的过程中,观察学生所想,了解学生所需,走向网络的前台,引导正面舆论。
(三)主动介入原则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自觉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水平和舆论鉴别能力,借助微博、微信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青年学生的“朋友圈”,主动站在青年学生视角,主动参与青年学生的讨论,主动设置话题、主动发布消息,以丰富、时尚的内容,接地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传递真实声音,传播正向能量,成为青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培育健康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
作为网络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产物,网络文化以其开放、互动、生动的特点,在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着润物无声的作用。
1.高校应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对青年学生的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高扬主流舆论,使网络文化保持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追求。
2.高校要针对高校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易受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的特点,加强对网上各种思潮和模糊认识的引导,深入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加大深层次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度,化解思想困惑,帮助青年学生辨明前进方向。
3.高校要重视对网上社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和学生关心事情的引导,完善快速反应机制,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学生参与讨论的形式,运用翔实数据、鲜活事例和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表达方式,传递正面声音,粉碎网络谣言,争取网上的话语权,占领网路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4.高校应深入研究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准确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机、节奏、力度和重点,融思想政治教育于服务之中,在与青年学生的交流互动中传递主流价值,净化网络环境,引领校园思潮,不断巩固壮大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二)建设高校网络育人的阵地
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场所和沟通媒介,建设以校园官方网站为主、各二级机构网页相配合、新媒体积极参与的网络育人阵地,是高校开展网络育人的重要途径。
1.加强校园官方网站建设。校园官方网站是贯彻上级重要精神、宣传学校建设成就、展示学校形象、实施校务公开的重要平台和有效载体。要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到信息及时发布,重要数据实时更新,宣传学校改革发展的成就和将要出台的重大改革措施,展示学校良好社会形象,充分体现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办学特色。
2.建好校内各二级机构的网页。校内各二级机构尤其是学院、系,直接面向学生,直接服务学生,要充分认识网页建设对教育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直接影响,继续建设、维护、利用好网页,合理设计好子栏目,加强管理,即时更新,开展丰富生动的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使网页成为配合高校校园官方网站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延伸。
3.发挥好新媒体阵地的积极作用。以QQ、微博、微信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交流便捷、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高校要把新媒体作为青年学生思想引导新的突破口,运用新媒体了解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推送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运用网络表达方式与大学生沟通互动,建设集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微”平台、“群”空间,增强新媒体阵地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激发青年学生的参与热情,达到信息畅通、师生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建立网络育人运行机制
建立高效、顺畅的网络育人运行机制,是高校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的有效保障。
1.加强管理机制建设。当前,很多高校的网络育人工作,存在着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同单位出于自身利益制定各自的规划,导致工作推进过程中,与其他部门不衔接、不呼应,难以建立协同合作的机制,限制了整体育人效果的发挥。因此,要将网络育人纳入学校育人体系,加以整体设计谋划,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建立由学校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学生处、研究生院、团委、保卫处等)、网络中心共同参与的网络育人管理机制,发挥育人体系的协同作用。
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高校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网站建设备案、信息发布审查、网络舆论监管、网络行为规范、网络突发情况处置等系列规章制度,维护网络秩序,规范网络行为,为网络育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3.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要建立有效的网络育人监督处置应对措施,对敏感事件、不良言论做到及时监测、分析、研究、预判和处置,做到及时疏导,舆情可控。
(四)打造网络育人专兼结合的工作队伍
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否以青年学生乐于接受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开展育人工作,是决定高校网络育人成败的关键。
1.按照队伍精干和有利工作的原则,培养和锻炼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网络应用水平较高的专职管理人员,运用网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优秀文化、弘扬优良校风学风,牢牢把握网络育人的主导权。
2.培养一批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学生骨干队伍,充分发挥他们贴近学生的优势,结合他们的自身特点,加强必要的岗位培训,成为专职网络育人队伍的有益补充,使网络育人工作更加有的放矢、更加贴近实际。
总之,网络作为新时期的信息载体和传播方式,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工作平台和交流渠道,网络育人已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高校要充分把握这一时代机遇,积极探索网络育人的途径、方法,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蒋广学,张勇,徐鹏.高校网络育人工作的系统思考与实践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
[2]陈涛,潘伟国,穆玉兵.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实现形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3]温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
[4]王耕.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
[5]北京大学青年研究中心.立足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创新网络思政教育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