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路坚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6-03-11 14:39
关键词:中国道路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 达

(1.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2)



在道路坚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杨达1,2

(1.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2.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2)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探索出一条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最大的创新,不仅因为它是在无现成模式可借鉴,还要受到既有国际体系中不合理要素制衡中走出来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更因为这条道路在独行特立中不但要创造性地完成了“五位一体”建构,同时还在党的建设等方面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制度和体制,更相应形成了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这个价值观又反过来成为国人坚守中国道路的价值引领。在今天中国全面开启对外开放新格局,尤其是“一带一路”成为这一新格局、新路径的背景下,国家战略的推进不仅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更有赖于在增强中国道路的历史自信中进一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强化中国道路的现实担当中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道路;中国梦

自改革开放起,中国共产党就带领全中国人民进行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的探索。这条道路不仅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还要受到既有国际体系中尚存的一些不合理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影响。但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一个成功的模式。这个模式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是创造性地完成了“五位一体”建构,同时在党的建设等方面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制度和体制,更相应形成了一个主导全社会思想和行为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的价值命题,也必然是中国道路坚守的价值引领。

一、作为中国道路价值命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被执政党首次提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层次的内容以明确表述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作为兴国之魂和文化精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被进一步认定。而如何让一个尚属于顶层设计的价值体系,演生为大众遵循的价值观引领,真正发挥出其凝心聚力的精神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执政党作出了具有重大突破的探索,即明确“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这个价值观的提炼,在国家层面契合中国发展目标的原则,在社会层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原则,在个人层面反映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广泛的实践基础的原则。这三大提炼原则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的价值命题。基于这个价值命题解析今天中国道路之所以成为中国最大的创新,关键在于两个因素:一是社会主义因素,二是中国文化因素。

如果说中国道路的世界共性在于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都要最大限度利用包含资本、科技、制度等在内的各种现代生产要素以使产出的扩大和财富的集聚达到极致的话,[4]那么它的国情个性则集中体现在要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因素和中国文化因素上。就前者而言,需要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优势,这源自于我们特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又要以执政党历来强调并奉行的共同发展、分享、富裕理念为基础,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我们可能遇到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历经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包括经济金融危机、贫富差距严峻等各类重大问题,特别是这些问题在上述国家长期未能解决;[5]就后者而言,需要在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守中,不断创新对于中国特色理想社会的打造和构建,进而在国家全面小康、社会学习风气浓郁、人民安居乐业的努力中成就非凡建树。[5]而这正是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的使命所在。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能否构建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保证其科学完备,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完成程度;能否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保证其为全民所遵循,又表明了社会主义是否成熟。也由此可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对其基本内容的明确,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辟提炼,均标志着执政党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进程中日益成熟,也更明晰了执政党在价值观层面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也正是这种在精神层面上的协同建构,不仅能让国人进一步坚定继续沿着中国道路前行之信念,而且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以一种不同于西方罔顾“水土不服”而强加于人的所谓“普世民主”的方式,通过层次分明、包容并蓄的“中国好故事”,在提升国人自我认同之际,进一步扩大软实力影响中的他者认同,对接今天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实践。

基于这样的逻辑判读不难得出结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的核心命题,也即是其价值命题。在道路坚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增强中国道路的历史自信,强化中国道路的现实担当。

二、在增强中国道路的历史自信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面的论述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命题,它是伴随着我们国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不断推进,而逐步从理念走向实践的一个重大实证命题。这个命题的解析,一方面脱离不了新中国成立后恪守的以“和平”方式寻求国家富强的一以贯之一顶层战略依托,另一方面也脱离不了嵌合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演进逻辑。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支撑,便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我们的历史自信。

“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绝不是中国今天宣传的“纸上谈兵”式口号,它是贯穿20世纪后半叶直至延续到21世纪的今天中国外交历程的基本线索,更是中国今天坚守的国家战略目标。早在1953年,中国便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再到2004 年8月22 日,胡锦涛同志在邓小平诞辰100 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的讲话,直至习近平主席今天所强调的基于“和平”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一脉传承。当然,“和平发展”的目标不仅体现了大战略目标所必须的“合理性”,还涉及了大战略目标所必不可少的“集中”和“有限”原则。中国的“和平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首先,以一种“和平”而非“战争”的方式进行发展;其次,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全世界的和平。而以此为出发点,中国的大战略目标便集中于自我强化而非挑战别国的和平崛起的有限框架之内,并切实将自己的所作所为集中在这一范围之中,即伴随自身强大而来的是对整个国际体系所施加的良性影响,并向世界各国传递中国即便崛起也不会给世界带来战争,而会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信息。

而在上述“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的和平发展大叙事格局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演进逻辑则更彰显了“精神正义”。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那样,正是因为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执着坚守,正是因为基于对近代170多年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层反思,正是因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正是因为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对不同于西方发展路径的“中国模式”的伟大实践,我们才走出了今天这条为世人惊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而在这一漫长历史演进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自信的辉煌基点,深刻记忆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节点上。因为,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就无法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而迈向今天争取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阶段,也就不会有标榜我们特有时代命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自信,根本来说就是要增强对中国共产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回顾90多年来我们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艰辛历程时,便精辟总结了不同阶段执政党做出的不同贡献以及我们所应具备的自信: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奋斗阶段,做出了“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的历史性贡献;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奋斗阶段,做出了“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奋斗阶段,做出了“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的历史性贡献;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的奋斗阶段,做出了“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7]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接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沉淀的价值成就,在党的十八大上终于凝炼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时俱进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全民之心、聚大众之力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便成为一个神圣的时代命题。而这个命题能否立得住、解得开,真正成为大众的行为引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回应是一个关键的题解。以中国共产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成就回应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道路的否定,显然是我们今天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就是说,只有在不断增强中国道路的历史自信中,才可能真正培育起大众普遍遵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主体团结奋斗的共同价值理想的切实生成,才可能让更多的人真正做到“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要求的高度认识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而在培育起了大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国人才会进一步强化对于中国道路的自信,而也唯有我们坚守并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开辟并正前行的道路,我们在推进与中国道路外接的“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才会更加铿锵有力并饱含魅力。

三、在强化中国道路的现实担当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上“两个百年目标”的明确,使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愿景变得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清晰,而实现中国梦目标也就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道路较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明确的使命担当,尤其是在中国今天处于历史转折拐点之际,这种使命担当则显得更加紧迫。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5年,适逢世界经济基本面总体走弱,中国面临“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前期刺激政策消化”的“三期叠加”挑战,而与此相关的“中等收入陷阱”则与外部的“修昔底德陷阱”构成了横亘国人面前难以逾越而又必须逾越的双重陷阱;在实体经济“营养严重不良”的背景下,全民炒股的虚拟泡沫终于在去年年中骤然破裂,并以千股连续跌停的惨烈方式重创金融市场,在今年年初无视旨在对冲风险的“熔断机制”而再次给予市场当头一棒,甚至可能开启接下来的“金融寒冬”;与大陆内部严峻形势相伴而行的,是大陆之外并不乐观的各类突发情势:中美南海龃龉频现,欧洲难民危机席卷,恐怖主义阴影笼罩,安倍修宪意图昭然若揭,俄土多国中东博弈加剧,绿营主政的台湾地区平添两岸统一障碍。

为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多元重大挑战以继续坚守中国道路的前行方向并最终完成好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高层基于国家和平发展的最高目标,基于地缘考量提出了“一带一路”对外战略,并辅以“供给侧改革”的理论支撑。很显然,上述使命担当最强力呼唤的是中国道路价值共识中中国力量的凝聚,因为唯有全国上下团结齐心、协同一致积极面对挑战,中国道路才能被踏雪有痕地踏实踏牢。因此,如果说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赖于中国道路的历史自信作为其行动支撑,那么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担当,则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支配。在强化中国道路的现实担当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锁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基本取向。

首先,要在强化中国道路的现实担当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主体的集体潜意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作为历史悠久大国最深层、根植于集体下意识的民族追求”[9],这一有着集体主义潜意识逻辑的梦想,与从个人逻辑出发的“美国梦”有着很大的区别:“美国梦”强调在美国,每一个人无论出生背景好坏,只要通过自己的踏实努力便能获得应有回报;而“中国梦”则继承了东方文化的集体主义传统,不仅将个人梦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同时更强调正是因为有了国家的强大,才可能形成人民福祉的强力保障,正是因为有了国家的发展,才可能保证应有成果的收获,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当然,中国在避免无限放大个人主义的同时,也特别强调需要跨过国家就是一切的极端思维陷阱,尤其伴随愈益清晰的“中国梦”实现目标,面对越发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面临日益繁杂的多元问题情势,更需要在家国一体的最大融合度上找到“中国梦”的群体动力支点。就此,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无疑便是这个动力支点的核心所在,只是与传统的集体潜意识不同:后者主要强调个体依附于集体单向维度;今天更需要突出的现代集体潜意识,则是强调个体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并能够聚合为总体动力,而这又与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强调激发践行主体的内在动力无疑是同一个命题。因此,在强化中国道路的现实担当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主体的集体潜意识,也就是通过中国梦这个当今中国最大的价值承载概念,凝聚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主体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

其次,要在强化中国道路的现实担当中具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客体的层次目标。“任何一个能够引领民族发展进步的梦想都是美好的,而任何美好的梦想都是要伴随时代的改变、顺应现实条件的变化而走出相应的道路才会实现最终目标。”[10]中国道路正是循着这样的逻辑演进而生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通过革命的道路,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付出极大的牺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梦想。之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再进入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我们又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造更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等,写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上。换句话说,正是承续中国梦的历史演进,我们今天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为中国实践充分证明是唯一正确的道路,正在进行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这一民族复兴新的历史阶段任务的工作。其所要完成的这一阶段的目标,就是十八大所明确的“两个一百年”的递进目标。这一递进目标实现的结果,就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人民的生活家园更加美丽。这一清晰的愿景,无疑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体为了我们国家、民族、人民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清晰、更加现实的追求。而这一追求的价值目标,则需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客体层次目标的具象中来实现:在国家层面通过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追求,推动一个具有大国风范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在社会层面通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推动一个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美好社会的建设;在社会成员的个体层面通过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追求,推动一个具有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的文明型国家的和平发展。[11]由此,通过强化中国道路的现实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践行目标的明晰和推进,就将成就一个伟大梦想中国梦的美好前景。

再次,要在强化中国道路的现实担当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除了内在地包括前面已经论述到的践行主体的行动和践行客体的目标外,还内在地包括把两者连为一体生成为大众行为遵循的路径,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通过这个路径,一方面可以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概念到内容、由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多数人掌握的大众化”[12];另一方面可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层认同,发挥观念整合和价值指导作用,从而指导广大人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并进一步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引领。如果从文化的视角进一步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个是核心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另一个是载体层,就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表现载体和文艺传播途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通过丰富的文化载体现实地表现出来,并依凭有效的文艺途径生动地传播出去,才能浸透进大众的心灵和行为中。首先,我们要“让文艺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充分发挥优秀文艺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13]当然,这个载体层的打造,站在今天中国梦迫切需要国家软实力打造的高度,则必须突破仅仅局限在文艺创作的小文化领域,而拓展到价值凝聚和价值输出的大文化领域。因为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才能够获得世界范围的广阔空间,从而实现最大覆盖的精神引领和力量凝聚。因此,在强化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的现实担当中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是今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任务。而梦想不仅承载价值,还传播价值、放飞价值,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道路现实担当的强化中能够走向大众、走向世界的关键:就国家内在的大众化而言,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抽象的概念,具象为每个人都可感知的享有和祖国一同成长、进步的机会,并通过具体的载体和途径,内化为大众的认知,外化为大众的行动;而就国家外在的世界化而言,由于它和几乎所有国家的梦想一样,都潜在地有着世界性价值承载的特点,如美国梦两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青年人来到其土地上创造自己的价值,美国也由此相当程度地获取了其世界领域的价值输出的制高点地位,中国今天伴随自己和平发展进程的加快,中国梦所承载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价值追求,也在其不断的“带给世界更多的是机遇而非威胁”的信号传递中,彰显出越来越清晰的世界价值元素。

参考文献:

[1]胡鞍钢.不同思潮激荡下的中国之路[J].人民论坛,2011(1).

[2]胡鞍钢.中国现代化之路(1949-2014)[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1).

[4]胡锦涛.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体会议公报人民日报[N]. 2011-10-19(1).

[5]黄蓉生,孙楚航.牢牢把握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准则[N].光明日报,2010-09-28(9).

[6]梁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传承和时代要求的统一[J].红旗文稿,2014(11).

[7]沈壮海,佟斐.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N].人民日报,2013-01-10(7).

[8]王萌.“三个倡导”的内在逻辑与践行要求[J].理论与改革,2013(3).

[9]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10]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2).

[11]杨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文艺路径[N].光明日报,2014-02-18(2).

[1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13]民族复兴根植于中国人集体潜意识[N].环球时报,2012-11-30.

(责任编辑方英敏)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6.02.004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6)02-0020-05

作者简介:杨达(1987—),男,贵州贵阳人,贵州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地缘政治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贵州地缘政治要素研究:基于贵州对外开放的视角“(2015ZD01);贵州大学引进人才科研项目 “‘一带一路’战略的地缘政治理论研究”[贵大人基合字(2015)17号]。

收稿日期:2015-12-23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