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蕾*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理路
雷蕾*
(贵州理工学院,贵州贵阳550003)
摘要: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民众”到“人民大众”,从“群众工作”到“群众路线”,从“群众路线”到“唯物史观”三个阶段。这是一个既符合人类认识的辩证法,又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过程。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路线;发展
对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发展理路,学术界较多的看法是:萌芽于“五四”运动,形成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熟于抗日战争时期。本文根据已公开出版的毛泽东的文本和年谱,以内容为主,兼顾时间节点作进一步探讨。
一、孕育发展:从“民众”到“人民大众”
任何理论都有其成熟的概念或范畴为支撑。而成熟的概念或范畴又有其逐步完善的过程。构成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最基础的或者说基石性的概念或范畴,无疑是“群众”。回顾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群众”这一概念或范畴有着从“民众”到“人民群众”再到“人民大众”的发展理路。
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学界普遍都会提到毛泽东最早在《湘江评论》上发表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在这篇被称为“他对改造国家和挽救社会的中国革命所作的新的探索”的“宣言”[1]74中,有26处提到“民众”。他所说的“民众”,主要是农夫、工人、学生、女子、小学教师、车夫等各色“一片哀声”、“受苦不过”的人。他说:“我们是农夫。我们就要和我们种田的同类,结成一个联合,以谋我们种田人的种种利益。……我们是工人。我们要和我们做工的同类结成一个联合,谋我们工人的种种利益。……我们是车夫,整天的拉得汗如雨下!车主的赁钱那么多!得到的车费这么少!何能过活,我们也有什么联合的方法么?……他日中华民族的改革,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中华民族的社会,将较任何民族为光明。中华民族的大联合,将被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诸君!诸君!我们总要努力!我们总要拼命向前!我们黄金的世界,光荣灿烂的世界,就在面前!”[1]74
这篇气势恢弘的檄文,今天看来仍有重要意义。从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理路看,文中的“民众”应是毛泽东“群众”思想的原点。毛泽东后来的“群众”概念脱胎于这里的“民众”。
但在《毛泽东选集》或《毛泽东文集》的文章中,毛泽东几乎没有再用“民众”一词。在《毛泽东选集》开篇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他用的是“人民”和“群众”。如“这些屠杀事件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公愤”[2]2, “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2]3,小资产阶级“是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众”[2]6, “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2]6。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有13处用了“群众”一词,如“广大的农民群众起来完成他们的历史使命,乃是乡村的民主势力起来打翻乡村的封建势力”[2]15, “农村中须有一个大的革命热潮,才能鼓动成千成万的群众,形成一个大的力量”[2]17,“贫农大群众”[2]21等等;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有30处提到“群众”,如“发动群众的游击暴动”[2]58,“创造群众”[2]60,“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2]63等;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中,有29处讲到“群众”,如他提出:“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2]79“离了对群众的宣传、组织、武装和建设革命政权等项目标,就是失去了打仗的意义,也就是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2]79,要求党的组织一定要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2]80,“明白地规定……红军和人民群众的关系”[2]81,要坚决反对“不愿意艰苦地做细小严密的群众工作,只想大干,充满着幻想”[2]80的行为;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文中,多达44处谈到“群众”,如“革命战争的激烈发展,要求我们动员群众”[2]119,要用人民生活的改善“更加激发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战争的积极性;……使战争得着新的群众力量”[2]119,并特别提醒党和红军组织的领导们,要“大大改良群众生活”[2]122“从组织上动员群众”[2]124,要按照具体环境表现出来的群众情绪“说服群众”[2]125;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他明确指出:“工人农民是这个共和国的基本群众。”[2]160“我们纲领的重要部分应当保护工农基本群众的利益。工农基本群众的代表在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占了大多数。”[2]160
从1937年开始,毛泽东又更多地是使用“人民”和“人民大众”这一概念。如在《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文中,就有89处用的是“人民大众”。他说:“对反日战争中的广大民众,应该满足他们基本利益的要求(农民的土地要求,工人、士兵、贫民、知识分子等改良生活待遇的要求)。只有满足了他们的要求,才能动员更广大的群众走进反日的阵地上去,才能使反日运动得到持久性,才能使运动走到彻底的胜利。”[2]225《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使用“人民”范畴多达65处。如中国共产党在十五年的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2]184“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的条件,……就是有了一个为大多数人民所信任的、被人民在长时间内考验过因此选中了的政治领导者。……人民这个条件,对于红军是最重要的条件。”[2]207
上述分析说明,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核心概念“群众”这一范畴,其形成的基本理路是:民众→人民群众→人民大众 →人民。尽管在革命的不同时期,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在其理论基石——群众范畴上使用过不同的概念,但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指构成主体的工农劳苦大众,都贯穿着始终一致的思想理路,即一方面严厉批评当时党内个别领导脱离群众、压制群众、做官当老爷的恶习流弊;另一方面着力开创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的清新风气。他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要“有很好的群众”[2]57,“革命成功,尽在民众”[2]53;共产党员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随时要叨念“争取群众”[2]58;红军时时刻刻都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2]86;制定正确的工作策略必须深入群众去调查,和群众一起去实践,善于向群众学习,总结他们的实践经验;必须关心群众利益、重视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把革命作为群众自己的事业,切实地为群众谋利益。
二、基本形成:从“群众工作”到“群众路线”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基石性概念是“群众”,而核心概念则是“群众路线”。 基石性概念“群众”有其形成发展的理路,核心概念“群众路线”的形成也有其发展理路。纵观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形成过程,其形成的基本理路是:群众工作→群众方法→人民路线→群众路线。
“群众工作”最早出现在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毛泽东在论述“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2]79的基础上,批评那些“不愿意艰苦地做细小严密的群众工作,只想大干,充满着幻想”[2]80的盲动主义。在为红军第四军九次大会写的决议中,毛泽东还要求党的组织要有做好“群众工作的策略和技术”[2]95,要学会“怎样做群众工作”[2]103。1933年6月,毛泽东还就《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发表文章,要求向群众讲清楚如何清查漏划的地主、富农,并按照当时的土地法没收和分配他们的土地、财产。毛泽东开篇即说:“查田运动的群众工作,主要是讲阶级,通过阶级,没收分配,及对工会、贫农团的正确领导等。”[2]2691937年5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专门作了《群众工作问题》的发言。
1934年,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深刻分析了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方法问题,明确提出做好群众工作就要“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关心群众的痛痒,……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2]138“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的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推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2]1381942年3月,毛泽东在《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上讲话时指出:“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3]4091943年6月,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将群众工作方法概括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4]899。他还指出,“正确的领导意见只能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又到群众中坚持下去”。[4]899有的学者据此而将《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视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已经形成的标志。笔者认为,这是值得斟酌的。1945年4月20日,中共六届七次扩大会议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将毛泽东关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明确地定位为“正确的政治路线”,还说“为使这个路线真正从群众中来,特别是真正能到群众中去,就不但需要党和党外群众(阶级和人民)有密切的联系,而且首先需要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内群众(干部和党员)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需要正确的组织路线”[4]984。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毛泽东《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论述,就是其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并由此而认为毛泽东群众路线已经形成。此说的前半部分是成立的,但只能将其看成毛泽东群众路线基本内容的一部分——毛泽东群众路线方法部分。后一部分结论值得商榷。一般来说,当我们认为某种思想理论已经形成,往往是以其核心概念的提出为标志。此时,不论是《毛泽东选集》4卷本的文章中,还是《毛泽东文集》8卷本的文章中,都还没有出现“群众路线”这一核心概念。
在毛泽东的文稿中,“群众路线”这一核心概念见于1948年《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他说:“我党二十几年来,天天做群众工作,近十几年来,天天讲群众路线。”[7]1318是否可以据此就认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是形成于此(1943年《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或更早的时间呢?形成于此肯定是不成立的,1943年距此时才5年左右的时间。能否按时间推回去10年或15年而认为是1933年到1938年之间形成的?这一时间毛泽东发表了很多著名的文章,如《必须注意经济工作》44处提到“群众”,《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47处提到“群众”,《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75次提到“群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95次讲“群众”,《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40次讲“群众”,《矛盾论》49处讲“人民”“人民大众”或“人民群众”,《论持久战》95次讲到“人民”,……但都未发现将人民“群众”和“路线”组合成“群众路线”这一概念。
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在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形成中的地位,只是认为以此为标志有些不妥。因为到此时乃至以后一段时间,在毛泽东的文稿中都未见到“群众路线”这一核心概念。但此文过后,毛泽东的确在很多文稿中都有“群众路线”思想的相关内容。如在《组织起来》一文中,他将“群众工作”“群众观点”“群众运动”放在一起使用。他说,八路军新四军“加上做群众工作,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垮”[4]928,不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就是缺乏群众观点,不依靠群众,不组织群众”[4]930。 “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4]933在《论联合政府》中,他又说:“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4]1095在《关于重庆谈判》中,毛泽东提出了党群关系的“种子土地论”,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5]1162后来又要求“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5]1187,因为“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5]1195;《在不同地区实施土地法的不同策略》中,毛泽东首次提到“党同群众间的矛盾”,要求“用党内党外结合的方法整理党的队伍”[5]1277;在《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明确了人民大众的内涵。他说:“所谓人民大众,是指……工、农、兵、学、商和其他一切爱国人士。……所谓劳动人民,是指一切体力劳动者(如工人、农民、手工业者等)以及和体力劳动者相近的、不剥削人而又受人剥削的脑力劳动者。”[5]1287民族资产阶级的大多数,“是人民大众的一部分,但不是人民大众的主体,也不是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5]1288;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要求“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密切地结合起来,……依靠最广大的群众克服党内和政府内在某种程度上的成分不纯或者作风不纯,以及由此产生的工作中的不良现象”[5]1312。
直到《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毛泽东才首次明确使用了“群众路线”这一核心范畴。他指出:“我党二十几年来,天天做群众工作,近十几年来,天天讲群众路线。我们历来主张革命要依靠人民群众,大家动手,反对只依靠少数人发号施令。”[5]1318“要从思想上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5]1319,使同志们“善于把党的政策变为群众的行动,善于使我们的每一个运动,每一个斗争,不但领导干部懂得,而且广大的群众都能懂得,都能掌握”[5]1319。
可见,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经过了十多年从提出“群众工作”到“群众工作方法”,再到“人民路线”和“群众路线”这样一个发展历程。至于认为“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论述了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并阐发了群众观点”[6],“表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已经初步形成”[7]的看法是否准确也需考量。在笔者看来,已经9个月后的胎儿尚在母腹中就只能是胎儿,即使呱呱坠地后,父母还没有给他(她)取名时,他人都只能叫他(她)宝宝,而不能随意给他(她)叫上一个什么名。同理,当我们说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形成时,也只有在毛泽东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范畴时,我们才能把他有关群众的内涵、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群众工作的观点和方法等视为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内容。如果这种理解是正确的,毛泽东关于“近十几年来,天天讲群众路线”的说法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走向完善:从“群众路线”到“唯物史观”
1948年,毛泽东将过去有关群众的内涵、群众的地位和作用、群众工作的观点和方法等明确为“群众路线”后,沿着这一理路,他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逐步将其提高到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和“唯物史观”的高度去认识,去展开。
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毛泽东提出对群众的拥护和反对,都要有基本判断。他说:“在任何群众运动中,群众积极拥护的有多少,反对的有多少,处于中间状态的有多少,这些都必须有个基本的调查,基本的分析,不可无根据地、主观地决定问题。”[5]1443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进一步界定“人民”范畴的内涵和外延时,提出了对人民内部和对反动派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与方法,即“对于人民内部,则实行民主制度”,对反动派专政。“不这样,革命就要失败,人民就要遭殃,国家就要灭亡。”[5]1475人民内部使用民主的即说服的方法,而不是强迫的方法。人民犯了法,也要受处罚,但和把反动阶级当作一个阶级的专政来说,有原则的区别。
195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讲话时,毛泽东要求全党“向群众学习”,要记住领导者、干部没什么了不起的作用,“有了不起的作用的还是群众。干部与群众的正确关系是,没有干部也不行,但是,事情是广大群众做的,干部起一种领导作用,不要夸大干部的这种作用。没有你就不得了吗?历史证明,各种事实证明,没有你也行。”[8]402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中又指出,“群众有很大的力量”“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8]457。1955年在省委、市委、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报告时,毛泽东还把“应当相信群众”作为共产党人“两条根本原理”的第一条,要求全党“依靠群众的经验和智慧”[8]441。1956年审阅《人民日报》编辑部文章《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时,毛泽东要求对“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不应当稍为疏忽”[9]19,要建立一定的制度来保证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总结讲话时,毛泽东要求“党章应当充分……体现群众路线”[9]101。在中国共产党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会上讲话时,要求党的干部要“学会如何处理党内关系,……如何搞群众路线”[9]101。
1957年,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讲话时,毛泽东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矛盾,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指出共产党内部的矛盾是教条主义者和广大党员群众的矛盾,教条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矛盾。“无产阶级的事业只能依靠人民群众,共产党人进行工作时必须采取群众路线,许多事,可以由群众直接想办法,他们能够想出很多好的办法。”1957年在济南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时,要求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如果不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人民对我们的缺点很自然地就难于原谅了”[8]286。
1958年,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毛泽东要求制定和修改各种规章制度时,也要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他说:“概念、判断的形成过程,推理的过程,就是‘从群众中来’的过程;把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传达给别人的过程,就是‘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思想、意见、计划、办法,只能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者半成品只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或者自己的科学实验中,他的头脑只能作为一个加工工厂而起制成完成品的作用,否则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人脑制成的这种完成品,究竟合用不合用,正确不正确,还得交由人民群众去考验。”[8]358“时刻想到自己的政策措施一定要适合当前群众的觉悟水平和当前群众的迫切要求。凡是违背这两条的,一定行不通,一定要失败。”[8]3581959年,毛泽东将群众路线列为庐山会议讨论的18个问题之一,并要求认真检查“群众路线有没有?有多少?”[9]331960年,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认为当时是“会议多,联系群众少”[9]80。1961年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时,他要求省委、地委、县委都要“集中注意做艰苦的群众工作”“要看群众是不是面有菜色,群众的粮食究竟是很缺,还是够,还是很够”,再三叮嘱干部“一定要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贯彻群众路线”[9]167。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毛泽东提出怕群众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要求党内党外都要“让群众讲话,哪怕是骂自己的话,也要让人家讲”,要“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许多新知识”。[9]3051963年,毛泽东在审阅《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时批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9]320
总之,随着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也乘着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风帆,不断增添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向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更加中国化发展与深化。
参考文献:
[1]何明.伟人毛泽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丁晓强.毛泽东的群众路线思想及其创新[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4).
[7]李春耕.毛泽东与党的群众路线学术研讨会[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4(1).
[8]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方英敏)
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16.02.006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16)02-0030-05
作者简介:雷蕾 (1989—),女,贵州道真人,硕士,教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收稿日期:201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