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祝群
摘 要: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体之一,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课程体系下,我们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变多了,这样的现状使得我们的目光又聚焦到计算教学上,来探究其原因,寻求相应的对策,本文拟结合笔者教学实际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个人对计算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小学计算教学;问题与对策;计算能力。
一、聚焦因何而错
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结到新的教学体系不适合学生的计算学习上,或者片面强调学生的计算量不足,实质上“题海战术”是过去很多教师在计算教学中的法宝,可是这样的强化训练只能带动学生的计算技能的相对熟练,学生建立在单纯的模仿和大量的巩固强化基础上的计算技能是没有根基的,也是难以持久的。而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升了计算教学的比重,重视了计算教学的层次性,这样的大方向是利于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的,实际教学中的事与愿违有其内在的成因,需要我们从现象去看本质,去探寻学生计算弱化的原因:
1. 基本功的欠缺
基本运算技能的巩固还是学生计算学习的根基,但是在新课程体系中,教师可能更多地着眼于学生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优化,而欠缺了必要的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计算基本功还不够扎实,计算准确率还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
例如在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计算上,学生是明白其算理的,也能想办法计算出结果来,但是不可能每次面对这样的计算就用同样的方法去探索,所以要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过渡后跳过具体运算阶段,达到自动应答的程度。而在这个跨越的过程中,教师可能没有训练到位,使得学生没有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所以在关键节点“掉链子”了,这样的问题就会“后患无穷”,因为乘除法计算的过程也涵盖了这样的基本计算,包括小数和分数领域的计算问题也是以这样的基本计算为基础的,计算中一个小的环节的错误就可能导致“满盘皆输”。
2. 计算规律的一知半解
简便计算是学生既喜欢又畏惧的类型,喜欢是因为简便计算可以帮助他们告别繁杂的计算,巧妙地找到答案,而畏惧是因为简便计算的问题是千变万化的,稍微的改变就可能带来不同的方法,这样容易让学生走进“先入之见”的误区,片面地去追寻“简便”的做法,而弄得似是而非。事实上很多这样的错误始于学生对计算规律的一知半解,比如在一些不能运用简便计算来解决问题的计算练习中,学生会千方百计去“凑整”,因为他们对这样可以凑整的数比较敏感,只要看到就会“”情不自禁,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可以用简便方法解决的问题时,很多学生是不能自觉运用这样的策略的,究其原因,是自己不能发现简便计算的渠道,也不具备这样的意识。这些现象都说明学生在计算练习中是模仿多于理解的。
3. 欠缺验算的习惯
验算是确保计算成功率的关键环节,很多学生在计算中会出现一些“低级失误”,比如计算“14.21÷7”很多学生的答案是2.3,其实这是因为学生对14和21这两个7的倍数太熟了,所以他们自然地想到而来“二七十四”和“三七二十一”的乘法口诀,并快速地得到2.3这个答案,可是在这样的计算中,学生根本没有考虑到小数除以整数的特点:商的小数位数不比被除数少。如果他们在计算之后花一点点时间来回顾和审视一下,很容易就可以发现这样的问题。
4. 计算习惯的问题
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提升计算成功率的关键,在学生的作业中,我们经常可见因为书写马虎导致的计算错误以及轻易地用口算导致的计算错误等等,这些错误有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可以用正面示范来给学生以表率,也可以聚焦负面典型来警醒学生。
二、摸索如何去做
针对这样五花八门的计算错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多从细节入手,帮助学生在第一时间建立正确、准确、精确的印象,深刻理解算理,在适度强化的基础上来养成计算技能,提升其计算方法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1. 将“算理”推上前台
学生在尝试计算的时候,如果能够深刻地领悟算理,那么他们就能有条不紊地按照计算的内在规律来解决问题,反之,学生依靠机械模仿得到的计算方法在题目稍加变化后就会化为乌有,由此我们可以体验到将算理摆出来并讲清楚的重要性。
例如在“分数乘分数”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妈妈将一个巧克力糖分给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大头儿子分得巧克力的三分之一,小头爸爸分得剩下的二分之一,大头儿子认为自己分到的巧克力没有爸爸的多,你怎么认为的?问题出示后学生各抒己见,有的同意大头儿子的想法,认为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有的提出质疑“大头儿子分到的是整块巧克力的三分之一,而小头爸爸分到的是剩余部分的二分之一,虽然二分之一大于三分之一,但是这个二分之一不是整块巧克力的,所以现在无法确定,必须算出爸爸分到整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在争论中,学生统一了认识,问题过渡到探寻爸爸分得整块巧克力的几分之几上,笔者将问题抛给学生自己,他们经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后用画图的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通过画图研究,学生清晰地发现三分之二的二分之一就等于整块巧克力的三分之一,这样他们就顺理成章地列出“■×■=■”来,随后笔者再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画出”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再总结分数乘法应该怎样来计算,学生对于这样的计算规律就一清二楚了,并且画图的画面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不但知道应该怎样计算,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对于分数乘法的算理的掌握就到位了。
再比如“小数乘小数”的计算,为什么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呢?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经历将小数通过乘10、100转化为整数的过程,再在得到乘积后除以两个乘数扩大的倍数,这样通过几道习题的练习,学生就理解了小数乘小数计算的法则。
2. 用“规范”限制学生
由于轻视计算或者惰性等原因,很多学生对计算题的态度比较淡漠,容易敷衍了事,针对学生计算中“浮光掠影”的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计算过程,在事前进行估算,事后进行验算,这样的“双保险”更利于提升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例如“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中,笔者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道计算题“3624÷12”,首先要求学生估算商是几位数,学生发现被除数的前两位数除以12是够的,所以商的首位应该在6的上面,这样得到的商就是一个三位数。然后学生独立尝试,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笔者将典型错例(答案为32)挑选出来,呈现给学生,很多学生立即指出这个商是两位数,肯定是错误的,接下来笔者追问怎样判定这样的商是错误的,学生提出了可以验算,在师生共同用乘法来验算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发现了问题所在,经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对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就更有心得了,他们明白了不够除的时候写“0”占位的重要性。
如果学生对计算练习有足够的重视,那么他们完全可以通过估算和验算的“技术手段”来提升计算的成功率,在这样的几种计算形式的相互作用下,计算错误就会被降低到最低水平,教学中我们要限制学生,让他们规范答题,完善计算过程。
3. 用“巧妙”提高效率
计算过程中有很多技巧,一旦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技巧,并且融会贯通,那么他们的计算将事半功倍,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这样的简便意识,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相应的计算技巧,以提升计算效率。
除了教材中有明确要求的加法和乘法运算律外,我们还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运算中的技巧,比如减法和除法中的添括号和去括号的技巧(例:789-46-254=789-(46+254)、360÷4÷25=360÷(4×25)等等),并且让学生明白这些运算律和运算规律是贯穿于整个数的运算领域的,不管是整数还是分数以及小数的计算中,这些规律都是适用的。又比如与小数有关的计算,除以0.01、0.1、0.2、0.25、0.5可以转化为乘100、10、5、4、2来计算,反之,乘0.01、0.1、0.2、0.25、0.5可以转化为除以100、10、5、4、2来计算。当学生能够将这些在日常学习中积累出来的运算技巧都运用到计算的过程中的时候,他们的计算能力和意识都会更上一层楼。
4. 对“典型”进行标注
在长期的学习中学生会有一些典型的错误,在不同的领域会反复地出现,如果学生能将这些典型问题都收集和整理出来,那么他们在这些典型计算问题上就能避免类似的错误,这样的标注对于计算的帮助也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18+7-18+7”这一类型的问题,一些学生容易算成0,其原因是将后面的加法放到减法前面去做了,在小数加减法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这样的问题会换一个面目出现,而如果对这样的问题早有准备,学生就不会再跌倒在同一个地方。由此可见,“错题集”的建立对于学生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
总之我们不应该忽视计算教学中的点点滴滴,而应该用积极地态度去分析学生计算错误形成的原因,想办法从不同的途径去尝试解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的计算因为我们极富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而受益,而达到应有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