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文字史料商榷

2016-03-09 15:27关兴业
人间 2016年3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

关兴业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广东 湛江 524000)



中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文字史料商榷

关兴业

(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中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所用文字史料存在若干问题,本文将其分为引文讹误、标点不当、割裂原文等三个方面予以讨论,最后提请同行注意在教学实践中将课堂做成艺术的同时,应当首先检查所用史料是否正确、得当,以免郢书燕说。

关键词:中图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文字史料;史料教学

如所周知,新课改理念下提倡创设历史情境展开课堂教学,以使学生产生了解和探寻历史的愿望[1]。为达到这一目的,史料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湛江地区所用中图版初中历史教材即采用相当一部分文字史料与图片史料。其中对于文字史料,教材编者将其以直排隶书形式展现出来,并用传统卷轴装饰,古香古色,可谓煞费苦心。但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八年级上册所用文字史料容待商榷之处甚多,现讨论于下。

一、引文讹误

第一单元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为说明义和团运动反帝性质,引用“最恨和约,祸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之语。经查,此语引自署名日本佐原笃介与浙西沤隐同辑的《拳乱纪闻》[2]。其中“祸国殃民”一语,此书作“误国殃民”。又据其介绍,此为义和团民托名刘青田(即刘基,字伯温)而伪造的碑文。该碑文在义和团民中流传时演变出多个版本,就教材所引前两句而言,义和团传单《刘伯温伏碑记》作“最恨和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3],储仁逊《见闻录》作“最恨合约,一误至今,党鬼殃民”[4],《庚子荓蜂录》作“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5],《国闻报》相关报道作“最恨和约,一误殃民”[6]。几种版本之间当有传承关系,且无论何种版本,均带一“误”字。由此,当以“误国殃民”为是,教材盖因形近而讹。

又,第二单元第3课《辛亥革命》介绍三民主义时,节引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教材引文作“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与1956年版《孙中山选集》完全相同[7]。但此书于1981年再版时有所改动:“为中国”改为“为众生”,三处“专制”均改为“专利”[8]。又核《民报》第10号所刊署名民意(胡汉民)《纪十二月二日本报纪元节庆祝大会事及演说辞》,亦作“为众生”、“专利”[9]。众,《说文解字·㐺部》:“多也”。众生,即指大多数人,与后文“少数满洲人”、“君主一人”、“少数富人”对举。就此而言亦应用“众生”。专制,《辞源》:“独断独行。”专利,《辞源》:“专权擅利。”[10]孙中山此处所论,当为指斥少数人对各种利益的垄断,而不仅仅是在政治上独裁,当用“专利”为宜。此处亦因形近而讹。

又,第二单元第4课《新文化运动》中,为说明当时改革旧思想之必要,教材引用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相关论述。其中一句作“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贤人政府”,《新青年》第1卷第6号原文作“贤人政治”。贤人政治为一专有名词,是柏拉图提出的一种理想政治模式,而在民国初年为东方文化派大力鼓吹。1917年张东荪在《东方杂志》发有一文,篇名即为《贤人政治》。至于贤人政府,笔者未曾听闻,教材盖因其与善良政府并列而讹。

又,第四单元第2课《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介绍卢沟桥事变时,引用了中共为该事变所发通电之末的三句口号。其中第一句,教材作“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建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建筑”一词,《中共中央文件选集》所收作“筑成”[11]。又核此通电最早公开发表的《解放》周刊第1卷第10期,亦作“筑成”。当以“筑成”为是。成,《说文解字·戊部》:“就也。”《玉篇·戊部》:“毕也。”即强调事物的完成状态。全国人民只有将“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的建筑工作全部完成之后,才有可能抵抗住日本侵略者的进攻。

二、标点不当

第一单元第1课《鸦片战争》中,为说明鸦片的危害性,教材引用时人“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之论断。由于引文部分无主语,教材据文意在句首补出“鸦片”二字,并将引语用引号标示。这一情况下,引语仅为全句一部分,故句末句号当置于引号之外。但编者却将其置于引号之内,实乃不妥。

又,第二单元第1课《近代工业的兴起》介绍张之洞洋务活动时,节引其《拟设织布局摺》。引文中有“惟有购备机器纺花织布”一句,教材使用顿号将“纺花”与“织布”隔开。对于顿号,古籍整理者通常“限用于并列名词而易引起误解者”[12]。该处引文中“纺花”与“织布”尽管属于并列关系,但并非名词。因此二者之间不宜使用顿号。就语气来看,此处亦无停顿必要,且“纺花”“织布”连用并无引起误解之可能。故该处顿号可删除。苑书义与赵德馨所主编两部《张之洞全集》均未在“纺花”“织布”之间加任何标点[13]。

又,上文所论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教材所引引文较长,但仅有三个分句,而教材将最后一个分句标点为“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语势较急,不利于初二学生把握文意。《新青年》原文尽管采用旧式标点,但在“其卑屈陋劣”表示有所停顿。因此可于该处加一逗号,即将分句主语与后文隔开。近年采用新式标点重新排印的《新青年》即如此处理[14]。

三、割裂原文

第一单元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介绍反割台斗争时,引用1895 年5月15日《申报》中描述台湾人民斗争决心之报道:“与倭人决一死战,不愿将全台归与倭人,众志成城,有死无二。”经查,该日《申报》题为《台民公愤》的报道中确有相关文字,但在教材所引文字之前有“一律预备”四字[15]。一律,《辞源》:“一样,一例。”[16]这里表示全体台湾人均有这一决心,与报道标题中的“公愤”二字相呼应。预备即预先准备,表明反割台斗争尚处于准备阶段。的确,日本强行登陆台湾的时间为5月29日,直至此时台湾人民才正式与日本侵略者展开斗争。而该篇报道刊登于5月15日,在日人登陆之前,用“预备”一词体现其行文之严谨。因此,引用这段文字时,最好加上“一律预备”四字,才能完整表达这篇报道的意思。

史家梁启超有言:“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17]不独历史研究,历史教学亦当重视所用史料之准确。但如本文所论,薄薄一册教材所用文字史料竟有问题达十数条之多。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还从互联网中补充课程资源。正规出版物既已如此,自网络下载史料中谬误之处又不知凡几。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无论在课堂上采用何种教学手段而将其做成艺术,均应保持谨慎之态度,首先检查所用史料是否准确、恰当,确保不会误导学生郢书燕说。

注解: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6页。

[2]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1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第112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义和团档案史料》,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书首。

[4]储仁逊《见闻录》卷四,转引自(日)佐藤公彦:《义和团起源及其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567页。

[5]佚名:《庚子荓蜂录》卷下,《四库未收书辑刊》第3辑第15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6]《国闻报》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十一日。转引自(日)佐藤公彦:《义和团起源及其运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621页。

[7]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79页。

[8]孙中山:《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6页。

[9]《民报》合订本第2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91页。

[10]《辞源》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873页。

[1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第275页。

[12]中华书局编辑部:《古籍点校通例》(初稿),《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12期。

[13]分别见苑书义主编《张之洞全集》第1册,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685页;赵德馨主编《张之洞全集》第2册,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年,第224页。

[14]见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主编《新青年》第1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年,第379页。

[15]《申报》合订本第50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第91页。

[16]《辞源》(合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4页。

[17]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0页。

作者简介:关兴业 男,汉族,华中师范大学 历史文献学硕士,现任教于湛江市二中海东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K2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24-02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
重视史料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
史料教学“三部曲”
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之史料教学
例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以史料促教学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