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移动应用引起的顶层设计反思——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设计

2016-03-08 06:24:08陈圣日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年2期
关键词:移动应用顶层设计信息化

陈圣日



由移动应用引起的顶层设计反思——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架构设计

陈圣日

摘 要:近年来,移动应用因其便捷性和普及性等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移动应用在教育信息化领域里已经成为推进整体工作的新宠,但是应用的模式却难以生成。分析了移动应用与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厘清技术领域发展与应用领域发展的关系,并由此提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架构思路。

关键词:信息化;移动应用;顶层设计

近些年,移动应用因其便捷性和普及性等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关注,小到办公应用APP,大到电子书包的系统化推进,各地涌现出许多以“移动”为核心特征的应用形态,甚至有些区域以“移动”为抓手,希望扭转区域信息化的发展态势;移动应用在教育信息化领域里已经成为推进整体工作的新宠。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现实里面对移动设备的普及程度逐渐提升,无论学校是否允许学生带手机,移动设备离他们就是很近,但是应用的模式却难以生成。究其根源,在如何定位“移动应用”这个问题上还需深入思考,且不能简单看待这个新事物,仍需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来审视学校信息化全局,才可真正解决应用实效问题。

一、移动应用与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移动应用最大的特征是“移动”,其支撑是具备独立运算能力和无线网络接入功能的小型设备,由于其依赖电池就可以保证长时间的运行(往往支持8小时以上),使得与计算机的使用形成强烈对比:使用计算机是人围着设备转,而移动应用是人带着设备走。这就让“随时随地的应用”成为可能,无论是收发邮件、浏览文档,还是处理流程、欣赏音视频等,网络和信息化应用开始真正“贴身”了!

不可忽视的是,移动终端的触屏操作特征、操作系统局限和硬件运算能力局限等特征,注定了其功能的指向基本上限定在内容呈现为主的应用环节中。通俗地说,在移动应用中,移动设备更像一个微型电视机,只管播出内容,而内容的发出则除了可浏览的本地文件以外,都是依赖网络和服务器了。放大它之后,基本上就是现在市场上可见的网络电视。

站在学校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角度来看移动应用,可以这么理解:学校软硬件基础设施是一棵树的主干,各部门的业务应用软件是树的枝杈,那么枝杈上带着树叶的细小分支就是终端应用了(如图1所示)。分叉越多,就需要越粗的主干来支撑,也需要越多的树叶来实现给养。移动应用作为呈现内容的便捷终端,其普及面越广,人与信息化系统之间的交互自然就越多,此信息化系统的生态就越容易出现良性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出现任何的障碍都可能引起总体发展不畅。

图1 学校信息化的理解

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这个信息化系统中如果能以合适的方式实现必要的交互,其参与度就是有效的,这里的参与不局限于课堂内或课堂外,关键在于应用的目标和价值。一位资深教育专家曾经反问过,如果愿景是依赖移动设备实现无处不在的学习的话,为什么还要把移动学习拖进课堂来呢?让移动学习无处不在,而在课堂突出人与人交互不是更有价值吗?

的确是令人深思的一句反问,如果课堂里那40分钟的人与人的交互被机器替代了的话,那信息时代里人文发展的土壤就更岌岌可危了。移动应用不是信息化的全部,更不可以替代或革命什么,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在必要的时候和适合的场景里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提升信息化系统的整体活跃度。

二、厘清技术领域发展与应用领域发展的关系

继续前面用大树的例子来理解学校信息化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棵树生长的土壤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学校的发展现状”,但凡是立足现状的应用是容易得以生存发展的,而超越现状的往往寸步难行,这便是为什么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为什么那么多矛盾:技术总认为什么都能做到,可是就是推不动;应用群体则总认为要什么没什么,投入却一直不低。

许多教育信息化项目忽视了这个问题,只在意技术是不是先进、设备是不是先进,而没有问清楚学校教育发展当前需要什么样的支撑?教师和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于是,云计算、云桌面、大数据、翻转课堂等等一系列的新名词几乎被理解成了新技术充斥着整个教育信息化领域,似乎当前的教育信息化项目不和这些东西沾点边就不够层次了。

其实“云”不是个新技术,从技术模式上来说几十年前就已经在了,它只是个市场概念,因为在信息社会里眼球经济的力量太大了,商家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让你不断翻新观念;至于到底有没有用的实效,不到实处没有人可以感受到,一个学校的网络专线区区十兆或百兆,建设了所谓的云桌面,面向一两千名学生在晚饭后集中的时间登录进去,在我国现有的宽带网络环境中几乎是天方夜谭。而使用所谓公有云服务的思想,更是与网络安全管理和数据安全管理的主旨大相径庭。

“大数据”也不是个新名词,数据仓库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了。从教育领域来说,我们应该看见的不是现在热炒的“大数据”,而是要去理解大数据可以为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做什么,更进一个层次是要理解大数据的形成机制,大数据不是买来的,它只能靠时间和应用去积累。有了数据积累和数据统计分析的意识并愿意进行长期的实践,才能拥有真正的“大数据”。

“翻转课堂”就更是显得赶时髦了。美国法律允许中小学生在家读书,所以课堂的翻转是社会发展的自然产物。而我们国家义务教育法是规定进学校读书的,本已成熟的课堂被“翻转”弄得晕头转向,许多地方简单地效仿翻转,让学生在课堂里讨论、回家看视频自学,可是没有在意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多少孩子家里没有计算机、没有网络,更没在意我们现行的教材体系和教育体制是否可以用“翻转”的方法实践。所以,看到的基本上就演成功的了。新的教育不公平或许就在这样的概念错位中慢慢滋生。

的确,在新技术新应用刺激下应运而生的许多新事物,应该值得大家去正视或参与,但是技术是为应用服务的,应用是服务现在的,如果过多地离开现状,也就是让服务脱离实际,久而久之就无法落地。应该切实地依赖区域资源思考服务本地化、数据积累机制、以数字化手段优化教与学等问题,以人文本,以现状为出发点,循序渐进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其实,任何方法和手段,应该首先立足于现实才能切实地为现实服务,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方法和手段有了发展的可能,但是不可以超越方法和手段的本义。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架构思路

上海市七宝中学自1997年迁入新校区以来,面临高标准现代化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需要,很早提出以信息化、现代化发展促动学校发展的思路。从面向一线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分层培训到学校信息网络的分层架构实施,再到以统一身份认证、应用动态挂接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设计,七宝中学在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走出了一条创新的实践道路。在架构学校信息化环境的设计中,七宝中学经验可以梳理出以下要点:

第一,在整体推进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之前,设想一个虚拟的校园,用它来对应现实中的校园,虚拟的校园拥有唯一的入口,所有的人从入口进来以后可以获得自己在学校里所有的角色信息,即清楚地知道了“我是谁”“我可以做什么”。虚拟校园和现实校园有固定的道路和楼宇不同,虚拟校园可以随时增加不同的功能,每一个功能会和不同的角色相关,谁属于这类角色,谁就可以使用对应的功能。

第二,为虚拟校园构造一个数据仓库,用来收纳校园里所有的应用数据,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以自行定义多种数据统计分析的报表,或可进行教师评价或可进行学生评价,还可进行部门评价、专项工作评价等等。这个数据仓库能发展成多大,就看平台里应用功能的多少,以及应用功能实际发挥功效的程度。

第三,围绕数据仓库建设一套核心应用,比如评价系统,学校的发展会指导评价系统的发展,让评价系统的需求不断刺激应用功能的变化,以实现最方便的数据发布与采集。核心应用的选择,应该根据学校教育工作的真实需求来定位,取决于学校发展的阶段和校长办学的整体思路;确定了核心应用之后无外乎是让各项工作围绕着它转,这和校长办学实践是完全吻合的,因此应用的发展如果使契合的话,推进的难度可以降到最低,应用的实效可以充分显现。从技术层面还表现出核心应用与周边应用之间的数据接口关系,周边应用既呈现相对的业务独立性、可以实现某一工作岗位或工作流程的具体业务功能,又可成为核心应用的数据来源和过程表现;既为管理过程服务、又为核心应用的总体目标服务。

图2

第四,建立以需求引领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机制。学校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关键是要能够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和教育发展实际创设满足教师需要、满足学生需要和满足管理需要的应用。有了开放的虚拟校园平台,不同的需要就可以随时转化为应用呈现在平台中,有了角色的管理机制,就可以让平台中的应用丰富有序、多而不乱,有了核心应用的牵引,就会为不断产生新需求、新应用奠定真正的基础。例如核心是为评价,那么为了使评价充分的科学有效,就可能产生许多数据录入和处理的需求,因此可能产生多样化的应用功能和应用形式,带来丰富的软件和终端表现,这些应用在角色管理的支持下,能够有序地在平台中面对不同的对象和权限层次,使学校的核心工作在虚拟的校园里完美呈现;核心应用的数字化要求抓得越紧,学校信息化应用的普及程度就越高,久而久之,师生的应用习惯、数据积累的丰富程度都会自然获得,大数据、科学管理、高效机制等学校信息化发展的远景就水到渠成了。

四、结束语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引入必须服务于学校发展的需要,必须高度重视以学校发展实际来引领信息化应用的发展,方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作者信息

陈圣日,硕士,中教一级,校长助理。上海市七宝中学,201101

猜你喜欢
移动应用顶层设计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T学校公共设施便捷报修平台的移动应用研究
东方教育(2016年18期)2017-01-16 16:42:44
云计算环境下的微课移动云平台设计
大数据时代下免费手机软件盈利模式探讨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0:33:03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经营者(2016年12期)2016-10-21 08:35:45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
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12:04:41
移动互联网在防汛工作中的应用
科技视界(2016年4期)2016-02-22 08:53:41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