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舞影动的温暖——记一节小学科学课

2016-03-08 06:24:13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蔡 欣



光舞影动的温暖——记一节小学科学课

蔡 欣

摘要:通过《光与影》一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分析,谈一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流程的点滴创新实践,让“大科学观”扎根小学科学课堂,从小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研究问题的整体性、考察问题的动态性、解决问题的综合性。

关键词:大科学观;小学科学学科;课堂教学

打开搜索引擎,输入“科学课的课堂流程”,会看到很多关于科学课堂教学流程的论述文章。梳理之后发现流程基本遵循这一规律:兴趣导入—聚焦问题—实验探究—科学结论—拓展延伸。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学生从课前的无知或知之甚少,通过质疑、探究、实验、总结等学习活动,达到认知或熟知,试问哪一节常态科学课可以做到如此教学,敢问哪一个孩子可以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将知识透彻理解、熟练掌握?显而易见,小学生在学每一点科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实践、体验和探究,小学科学课需要“大科学观”教学理念,需要“尊重生命本能”的科学学习生活。

什么是大科学观?广义的大科学观是指能够容纳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或东方科学和西方科学等人类所有学术领域的科学观。大科学观的特征是研究问题的整体性、考察问题的动态性、解决问题的综合性。这样的“大科学观”对小学生适合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适合!

一、教学内容介绍

1.教学内容说明

本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课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中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第1~4课研究光的传播特点(路径、反射),第5~7课研究阳光强弱和温度的关系。《光和影》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从本课到第四课将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特点。认识光的传播特点从观察影子开始,因为影子的许多特点,例如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等现象,显示了光的传播是直线的。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科学探究实验,实际地去观察、整理数据、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在完善概念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2)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遮挡物、屏;(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是很有用处的。

过程与方法:(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育苗营养块集基质、营养、防病、调酸、容器于一体,产品体积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储存,适于各种蔬菜、花卉、烟草、经济作物的种苗生产,尤其非常适合培育苗龄较短的甜瓜、西瓜秧苗。使用育苗营养块育甜瓜苗,幼苗发育快、长势整齐一致,秧苗与育苗营养块一起移栽到田间,不伤根、不缓苗,快速进入旺盛生长期,可提早7~10天上市,长期使用,可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3)从童趣的游戏中发现光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好奇心。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子的变化和光源、遮挡物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影子的3个特点。

二、课堂教学流程

备注:环节(1)在上一节课和课前,环节(2)~(6)是本节课堂。

三、教学设计特点

该教学设计与以往的设计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观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学生上课前基本是一张白纸,有的教师让学生看看教材,有的教师让学生找找课堂需要的教具或文字资料,更多的教师不需要学生做任何预知,一整节课教师带着神秘感,学生猜谜似的随着教师设计的问题寻出路、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实验探究。学生更多得是从无到有的喜悦体验,这种学习科学的过程仅仅启发了兴趣,学生一节课下来,还是懵懂、茫然的状态,很多时候的认知是单一的。课堂成了一边倒,教师成了科学认知的权威,教师的话成了科学论点、论据、结论,课堂形成了“教师就是科学”误区。该教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

(1)课前知识自主研究

前置性小研究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探究,课前初步认知将要学习的内容。有的学生在自我探究中认识较浅显、有的学生在这个过程已经深入探究了此类知识,设计前置性小研究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解放了孩子的天性,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孩子的内驱力。

(2)课上角色充分对话

课堂小组组内交流的时候,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大家互相质疑、补充、评价、筛选、整合。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时,探究过程有演示、讲解、阐述,还有与其他小组的辩论、补充、提示。不管是组内交流还是全班展示,学生焦灼不前的时候,更离不开教师的旁拨侧引。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全班之间达到充分交流展示,这样的探究讨论让课堂的科学性更加鲜明。

(3)课外互动交流深化了课堂内容

课外学习为学习科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课前3分钟、推荐与演示等环节以课外学习内容为主,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完成,学生的准备和教师的准备可以进行比较,学生可以在展示、演示、比较中深化认知,使得课外互动交流深化了课堂内容。

四、课堂片段

《光和影》一课不仅仅带给我们的是光舞影动,更多的是学生的精彩,接下来我们一起欣赏吧!

片段一:部分学生将前置性小研究中的自选实验录成视频,当利用课前时间播放后,有的学生说:“如果是我录,就会把摄像头离手电筒再远一点,这样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影子的变化。”参与制作视频的学生说:“如果让我再做一次,我不会这么做了,我没考虑物体的形状特点。”更多得学生跃跃欲试,虽然没时间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内心已经泛起波澜。大家都在和自己的课前探究做比较、分析,并迅速地修正自己的认知,这是多么跃动的科学态度!

片段二:课前3分钟播放了209秒的《宇宙和我》,这个视频与本课知识基本“不搭边”,但是让人震撼的画面和科学知识,重重地敲击着学生幼小的心,人类的渺小、地球的渺小打击着我们自以为是的聪明大脑,与六年级甚至初高中物理学衔接渗透的知识冲击着学生们的视觉。学生从另一个视角看待“光与影”,在说认识和感受的时候回归学习科学的本质。

片段三:小组组内交流的时候,有的小组在重新操作实验中引申了实验内容。有的组用手电照射不同形状的物体,发现影子的形状变化多端,例如:手电筒直射圆锥,影子是三角形,手电筒直射球体,影子是圆形或者椭圆形,手电筒直射环形圆柱的上面,影子是环形或者类似环形等等。有的组通过影子的方向发现光的传播特点。有的组用手电照射遮挡物时发现了彩虹,这是光的衍射现象。学生实践着“科学是创造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

片段四:笔者的课堂教学流程将拓展环节单独设计成一个环节,但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会因为教师的设计而停留自己认知的脚步,他们将生活中对光和影的实践和应用融合在小组全班展示交流的时候,一边辩论一边举例,一边互相演示一边阐述说明,“发现、解释、预见、审美”这4个科学的认识功能完美结合。

五、结束语

以上仅仅是笔者的一节科学课课后感,课堂中学生走入认知死角时,教师恰当进行引导、解释和提升,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运用学生当堂生成的教学资料指导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活动,避免学生过度发散,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整合。学生在主动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道路上,逐渐学会研究问题的整体性、考察问题的动态性、解决问题的综合性。学生真切感受:科学不仅仅是理性的知识体系,也拥有光舞影动的温暖!

作者信息

蔡欣,本科,小教高级,教务处副主任。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新兴街小学,075100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与发现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8
从“会读”到“会写”的课堂教学策略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6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教学探讨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33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7:0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6
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07:16:52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 14: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