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2016-03-07 14:01程保锐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时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程保锐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儒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程保锐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要求文化自信的觉醒。儒学思想蕴藏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扬弃儒学思想的合理内核,并使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提高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调适内心精神,养成正确的义利观。

关键词:儒学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时代价值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的价值选择最终将决定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同志形象地把青年价值取向的培养比喻成穿衣服扣扣子。儒学思想蕴含丰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整合诠释儒学思想孝悌忠恕、内圣外王、尚中贵和合理内核,是当下儒学思想发展的时代价值。

一、“孝悌忠恕”与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

“仁”是 儒学思想核心价值。“仁”的思想在人际关系处理上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孝悌”、“忠恕”。儒学崇尚的孝悌忠恕价值观要求大学生在家庭关系方面要尽“孝悌之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做到对长辈孝敬而对同辈友爱。并由此推而广之,要求处理他人关系也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仁爱友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在“孝悌之道”基础上,儒学又进一步提出“忠恕之道”价值观。“忠恕”说到底就是推己及人,有能容人之心,助人之心,能时时事事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能在自身力所能及范围内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就是儒学思想中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作为现实性意义上的社会性的大学生,不可避免要处理好自己与家庭、他人的关系。新媒体时代,“三微一网”在拉近了人与人间空间距离的同时也拉长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应有的亲情淡漠开始出现在当代一些大学生身上。有的大学生跟家人联系,都说不上几句贴心的话,更不用说帮家人排忧解难。在处理与舍友、同学关系时,由于盲目自我性的不恰当膨胀,鸡毛蒜皮之事都能引发口角,甚至暴力事件。“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高校要借助儒学思想,在大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感恩教育,以儒学“孝悌忠恕”价值观作为感恩教育的重要支撑。应强化大学生对感恩的认知、情感认同。“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大学生要自觉养成“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宽容气度,宽以待人,以恕己之心来恕人,奠定和谐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必先修正其在我者,然后徐责其在人者”。(《荀子·富国》)大学生还要严于律己,以责人之心来责己,用尊重、理解、关爱、悦纳他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内圣外王”和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

特定理想人格是特定时代的价值诉求。儒学对理想人格的追求集中在“内圣外王”上。要求通过修己,提高内在的心性修养,形成内圣,再在此基础上推广至外在事功,达到实现外王的目标。儒学强调以圣贤的标准来“修己”,“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在自己修身过程中,要完善自己的仁、义、礼、智四端,形成内圣的道德品质。“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可矣。”《孟子·告子上》“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儒学思想还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手段,籍此不断超越自我,提高内在修养,再运用到“安人”的社会实践中,“齐家、治国、平天下”,建功立业,彰显人生价值,这是儒学内圣外王思想的价值所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当下大学生,要塑造健全人格,进而支配约束自己的行为,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社会主义新型人格的接班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进程中,伴随着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浪潮影响,多元价值取向中的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导向,致使大学生在人格上出现了社会异化。家长对子女功利化的培养倾向,以及自身道德榜样示范力量的缺失,也助长了大学生不健康人格倾向。部分大学生产生任性自私,焦虑偏执、自卑抑郁等人格问题,甚至不珍爱生命,遗落了人的生命本质。儒学“内圣外王”的人格价值,以及“修、齐、治、平”的修养方法,有利大学生克服道德和价值困惑迷惘。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更加注重大学生内心修养,教育大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内成于己”,正心严行,由己及人,追求“真善美”,摒弃“假恶丑”;要“吾日三省吾身”,内化外行。大学生在“内成于己”时,还要“外成于事”。“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把“内圣”、“外王”统一起来,把个人的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担当结合起来,塑造健全的理想人格,达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故非圣人莫之能王。圣人之道全美者也,是悬天下之权称也。”《荀子·正论》在为社会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

三、“中庸之道”和大学生内心精神调适

“中庸之道”是儒学思想的一条主线,朱子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四书集注》中,子程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可以说,中庸之道蕴含了“执中”、“时中”、“中和”价值。这一思想要求认识到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要审时度势,根据条件的变化,执两用中,力争无过无不及。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先进》)“中和”是中庸思想的最高境地,中庸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中和,强调人不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调适内心精神,达到内心世界的平和。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中庸》)儒学中庸之道思想对于大学生对人追求内心的和谐, 防止走极端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大学生精神的存在问题反映了对生命存在价值的终极关怀。本质上反映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大学生内心精神在当下社会多元文化价值相互激荡,多种价值取向相互干扰下, 加上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影响,大学生若缺乏自我调整、自我减压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精神颓废、怀疑生命存在意义的问题。大学生中因为失恋、考试成绩差、违规违纪等原因导致精神失常, 甚至轻生自杀寻求解脱的大有人在。高校有必要从儒学思想中汲取智慧,对学生的内心心理进行干预。“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教育大学生从自我内心和社会群体中寻找精神归宿,理解、感悟生命的真谛,实现人精神存在的价值旨归。教育大学生以“中庸之道”将自己的心态调整至“中”, 不要“过”, 也不要“不及”,防止避免极端化精神问题出现。大学生在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时,要不断调适自己的精神状态,“ 学以致其道”(《论语·子张》),以健康、踏实的心态做人处事。要“不患无位, 患所以立。不患莫知己,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 乐观自信地对待生活。“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大学生在面对艰难困苦环境时,要通过自己的毅力承受痛苦压力,抵制不良诱惑,保持正确道德观念,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内心精神的平和。

四、以义驭利和大学生正确义利观养成

儒学思想在义利问题上基本精神表现为义以为上、见利思义、以义驭利、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以义为上,即道德至上,“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大学》)以义作为衡量和对照价值的标准。儒学还强调“重义轻利"、“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在义利问题上,儒家不是单纯追求义的价值,也认可合理之利的存在价值。“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荀子·大略》)即儒学认为在不危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前提下,通过正当合法手段得到的利还是可取的。“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在义利二者矛盾不可调和,义利不可兼得时,儒学强调首先要选择取义,甚至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而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矛盾时,儒学义利观则突出集体和国家利益为先的价值取向。“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扰。”(《荀子·荣辱》)儒学思想中要求人见利思义,避免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精神实质对当代大学生义利观的养成具有现实价值导向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物质文明建设上取得巨大成功,但社会中也出现了物欲横流的社会异化现象。总体而言,大学生在义利问题上,价值观是积极的、健康的,主流上能把国家、集体利益置于第一位,但也存在着部分大学生急功近利、义利错位、忽视社会价值的现象。这部分大学生在追求个人价值时,不是采用正确的道德标准,而是更多地采用市场经济的物质化的标准。高校中出现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宁在宝马车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取向。因此,高校在大学生义利观养成教育时,要让大学生明确“保利弃义谓之至贼”(《荀子·正论》),要坚持以义为上的价值取向,先义后利的价值选择,抑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滋长。“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高校要研究儒学思想以义驭利的文化机制,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义利观,避免在义利问题上迷失自我,进而避免社会异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6.

[2] (宋) 朱熹集注.论语·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8.

[3]梁彩霞.和谐人生教育中儒学思想的伦理价值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教学版),2013,(10):18~20.

[4] 高中建,李艳艳.当代价值观教育的儒学资源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4): 104~109.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0-26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2-0043-03

猜你喜欢
时代价值思想政治教育
“全面从严治党”理论体系重点问题研究综述
习近平廉政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时代价值、核心思想与哲学意蕴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正义观及其时代价值
抗大思想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探析
法治中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