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芳,杨艳华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
基于互文性的《春望》英译研究
陈艳芳,杨艳华
(湖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咸宁437005)
摘要:杜诗《春望》中蕴含丰富的互文性现象。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对《春望》的三种英译文进行比较,论证互文性对诗歌翻译的重要理论意义。将互文性引入诗歌翻译有助于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两者的有机融合需要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要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求识别、理解和表达原文及相关的互文指涉,对读者群的认识和了解,对译入语的掌握和运用,译者充分发挥创造力。
关键词:《春望》;互文性;诗歌翻译
《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一些学者展开对其译文的研究。段奡卉(2011)《从关联翻译理论看汉语格律诗英译中形式的趋同》以Sperber & Wilson(1986)的相关理论为基础,认为“译作只要达到对原作信度和效度的趋同,翻译就算成功”。徐灵香、姜娥(2007)《评价理论视角下<春望>的评价意义及英译》运用Martin的评价理论, 从态度和级差资源来解析杜甫《春望》中所表达的评价意义及其在四种译文中的体现。
我们将从互文性视角分析《春望》诗歌中丰富的互文现象和艺术特色,重点是分析《春望》三种英译文的比较。
一、互文性的定义、分类及重要性
篇章语言学家De Beaugrande & Dresser (1981:3) 认为,篇章作为交流活动的一种,必须要具有七个特征,即连贯性、衔接性、目的性、意图性、情景性、信息性、互文性。
Julia Kristeva (克里斯蒂娃)在Word, Dialogue and Novel(《词语、对话与小说》)首次介绍互文性: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Julia Kristeva,1986:39)互文性可以依据不同的导向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如特定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辛斌 2000:93),积极互文性和被动互文性(Hatim & Mason), “强势的互文性”和“弱势的互文性”(Jenny, 1982)等等。
互文性涉及语篇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 同时又涉及一种语篇与相邻语篇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体现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互文性是语篇结构的一个基本特征,涉及一种语篇方式与其他语篇方式的互相影响与依赖的互动关系,是构成语篇分析、批评和翻译的重要概念和方法。(王馥兰、刘仕明,2012)
翻译是一项以互文相交织的复杂的跨语言交际活动。翻译本身就与互文有关,因此,互文性为诗歌翻译提供指导。
二、《春望》中的互文现象
《春望》的主要特色是“沉郁顿挫”,全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司马光评此诗为: “古人为诗,贵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这首诗感情真挚,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心境。不同的读者对这篇诗歌的主旨理解有所不同。
根据Hatim&Mason(2001:125)的观点,在互文文本面前,译者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寻找互文性标记,然后寻根溯源,找到互文性标记所在的文本,译者跨的这一步称为“互文性空间”。《春望》具有丰富的互文性,我们将从互文引文和互文联想两方面分析互文现象,这主要是为翻译研究做准备。
首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诗人对国破家亡的悲伤忧郁之情,为全诗奠定凄凉感伤的基调。安史之乱,叛军攻陷长安城。“破”字既指国家政局的不稳定,又指当时国都长安惨不忍睹的景象。司马光曰:“‘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草木深’,明无余人矣。”这既与杜诗《哀江头》互文,也与《北征》诗“人烟渺萧瑟”互文。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互文见义,充分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愤伤感。这种借物寓情之法,是诗人忧时感乱、忧国思家的爱国感情的具体体现。此句与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互文。《春望》采用以乐景反衬哀情的手法。周振甫的《诗词例语》(1980:32)指出:“花鸟本是令人喜爱的,诗人对着花鸟还是悲痛,这就更突出悲痛的深切,是加一倍写法。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背景是杜甫作此诗时受困长安已有七八个月了。自安史之乱以来,战火不断,音讯隔绝。因此,“家书抵万金”。这与杜甫《对雪》中的诗句“数州消息断, 愁坐正书空”互文。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白发”的出现是因为诗人内心的愁闷所致,在别的诗作中诗人也有所流露。这与杜诗“与子俱白头,役役常苦辛”(《八哀诗》),“ 乾坤含疮痍, 忧虞何时毕”(《 北征》 ) ,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 《赴奉先咏怀》)等互文。王英志(1985)认为,“浑欲不胜簪”是对“更短”的具体描写,此句当从鲍照《行路难》“白头零落不胜簪”句化出。
三、互文性与《春望》的英译文分析
1.《春望》的三篇英译文
我们研究的三篇英译文来自Rewi Alley(2001),W.J.B.Fletcher (1990),许渊冲(2000),(译文略)。
2.《春望》诗题的英译
《春望》的写作背景是诗人杜甫于757 年的春天被困于长安时。《春望》是伤春之作,以 “望”角度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交融,由“春望”二字可再现春天之景,而作者的内心情绪表达是隐含其中的,表达对国家中兴的展望和信心。“望”一语双关,内涵丰富。“望”,(1)本义指“远望”“向远处看”,例如《望岳》;(2)引申义指“希望;期望”。
在Rewi Alley(2001)的诗题译文“Spring—the Long View”, 让读者感觉,春的整个画面就像一幅很长很宽的图画让人一眼望不到边。译文不能传达诗人的真情实感,对读者来说,“long view” 表达牵强,有点难于理解,不太好接受。
Fletcher(1990)的译文“The Hope of Spring”, “望”直译为“Hope”,直白简单,一目了然。一方面,“Hope”表达诗人内心的感受,因为春天还是给诗人希望和期待。尽管他受了很多煎熬,但他从不放弃对国家,对人民的希望。但是,另一方面,原诗题“春望”的双关义消失殆尽。因为是逐字翻译,感情平淡,故不能充分传达作者的意图。
许渊冲(2000)的译文 “Spring View” 比较恰如其分,将登高远望的神情淋漓尽致地展现。“view”一词多义,既可作名词,表示“风景”、“印象”、“视野”、“眼界”、“态度”、“观点”,也可以作动词指“仔细察看”“注视”“考虑”。 “view”充分表达双关义,表现诗歌的主题和感情基调。此译文具有“留白”的意境,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以上对三种标题的译文分析,都建立在对不同层面不同文化中的互文参照进行比较与对照的基础上,能帮助读者抓住原作品的互文关系的大意,从而有利于读者解读潜文本。
3.意象的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注重意象,以意象塑造意境,诗歌的本质就是意象。而诗歌意象背后隐藏的文化因素意味译者不能孤立去理解词语,需要充分理解其文化载体。诗歌文化意象的翻译中,一方面要注重文本的互文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到文化意象的可读性,关注英文读者的接受能力。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众多流传已久的意象,如“折柳”表示“离别”,月亮表示“悲欢离合”等。中国古诗惯用意象,互文性很强,只有博古通今才可恰当理解。所以诗歌翻译蕴含意象翻译,表现意象所赋予的互文性意境。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文化意象“春”有“伤春”之意,与 “spring” 的互文联想截然不同。“spring”的释义为 “the first season of the year (in which plants begin to grow)”,是万物刚刚开始生长的季节,是希望与喜悦的季节。如习语“full of the joys of spring” 表示 “live and light-hearted”(“活泼愉快”)之意。
面对这样的翻译障碍,许渊冲(2000)将“城春草木深”译为 “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间接表达杂草丛生的荒芜景象,以“run riot”隐喻“暴乱,天下大乱”。许译略去 “春”的译词“spring”,基调较为悲怆沉重。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落花”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千古佳句。“花和鸟的溅泪和惊心只是人的移情”。(葛晓音,2002:51)“落花”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和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也有类似的情感意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英译文各有千秋。Rewi Alley(2001)是以实译实的翻译方法,只是再现单纯的实象,淡化诗意。他的译文忠实原文。译者用动词“overwhelms” 、“stirs”表达诗人的悲伤感受。
Fletcher(1990)的译文直白平实,弱化原诗的感情色彩,平铺直叙多于抒发感情。
许渊冲(2000)的译文“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Seeing us a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诠释古典诗歌的意象,再现拟人、移情的修辞手法。译文更感人肺腑,情真意切。“Tears” 、“cry with broken heart”不仅是花鸟的情感的外在表现,而且是诗人悲凉情感的突出表现。译文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感同身受,顿生同情之心,内心情感与诗情画意融为一体。译者“切不可译字,要译意,译情,译气势,译作者用心处”。(郭建中,2005) 我们认为,就表达意象这方面而言,许渊冲(2000)的译文是比较好的。
只有具备对两种语言文化的充分了解,才能较准确表达作者的原有意图。译者在翻译文本时应深思熟虑,传译互文现象,在翻译中尽量再现原文的文化意象,恰到好处地表达原诗的意境。当然,由于英汉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互文传递只能是相对的。
四、结语
我们在互文性的理论基础上,分析杜甫的诗歌《春望》的三种译文。这首诗中有丰富的互文现象,这为翻译增加了难度。通过对题目和意象的英译分析,我们认为,在《春望》的翻译中,许渊冲(2000)译文具备可读性和易理解性,可以算得上是佼佼者了。许渊冲的翻译更胜一筹,达到许渊冲的翻译原则“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较充分地体现互文性。互文性理论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益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识别、理解和表达原文中的互文指涉,还要充分发挥他们本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将互文理论与翻译实践有机结合。以互文性为基础的翻译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翻译的本质,拓宽我们了解翻译的视野。
参考文献:
[1] Beaugrande, R., D., & W., Dressler.. .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1981.
[2] Hatim,Basil, & lan Maso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Jenny, L. The Strategy of Form[M].(R.Carter, Trans.).Cambridge: CUP,1982.
[4]Kristeva,J..Word,Dialogue and Novel[A].In T.Moi.The Kristeva Reader[C].Oxford:Basil Blackwel1,1986.
[5]葛晓音.杜甫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郭建中.汉英/英汉翻译: 理念与方法(上)[J].上海翻译,2005,(4).
[7]王馥兰,刘仕明. 语篇方式的互文性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8]王英志. 杜甫“沉郁顿挫”说诗例一则——简析《春望》[J]. 名作欣赏, 1985,(6).
[9]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 辛斌.语篇互文性的批评性分析[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11] 徐灵香,姜娥.评价理论视角下《春望》的评价意义及英译[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70~71.
[12] 张忠纲.杜甫诗选[M].Rewi Alley译.北京:外交出版社,2009.
[13] 周振甫.诗词例语[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H059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中华文本“文化译”与“文学译”互构社会功用研究(15YJAZH044);2014年湖北科技学院校级教学课题“基于语篇特征的大学英语读写教学研究” (2014-XA-003)
收稿日期:2015-10-29
文章编号:2095-4654(2016)01-0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