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2016-03-06 16:09:12
关键词:读图时代大学语文读图

夏 彪

(云南大学 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读图时代”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与实践

夏 彪

(云南大学 旅游文化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读图时代,“大学语文”教学迎来新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遭遇“读图”时,教学质量遭受极大影响。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趋势。独立学院“大学语文”的教学面临转型问题,基于“互联网+教育”和班级授课的优势,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倡导应用型教学。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该突出学科的“应用”性。以经典课文为基础,以写作技巧为桥梁,以学生练习为纽带,艺术讲授“运用性”知识。同时注重师生间的平等互动,倡导运用型学习。旨在对独立学院“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实践进行探讨,最终欲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提供参考。

读图时代;独立学院;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161

自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以来,班级授课制已经引领教学近4个世纪,在这漫长岁月,教育取得显著成效。随着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的传播媒介已发生变化,由纸质媒介到信息媒介,“视觉文化”成为文化的主导,“读图”成为人们喜好,教育受到极大影响。在公共课教学中,“读图”冲击着教学的效果。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课上,曾经“诗意”的课堂被电波挤压,成为教育的诟病。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班级授课制的环境。“学术型”和“应用型”高校理念的提出,进一步明确高校未来发展方向。在教育部相关联合发文中,“应用型”已成为地方高校和独立学院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独立学院发展的关键,如何更有特色发展好“应用型”之路,亦需探讨。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教育处在“互联网+教育”的“风口”,独立学院大学语文应用型的教学实践是个值得再探索的问题。

一、“读图时代”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一)教材陈旧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的公共课,在有条件的高校基本都已实现自编教材。一般以《原典100篇》《大学国文》《大学语文》等为教材名,以《大学语文》命名居多,在书名前冠以“十一五规划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等,其实质类似今“古文观止”+“英文观止”,只不过根据学校的“要求”加于选编而已;在编写体例方面,由作者介绍、课文、赏析、问题4部分构成,一般无多大变化;为了迎合“读图”胃口,教材编写开始考虑“图片”诱惑,在教材中插入图片,不敢说完全无关,但图片与文字的相关度不大,一种机械的插入,满足学生的视觉欲望。上述几点,是其教材编写现状,不难看出编写理念、角度、体例、方式等皆是陈旧固守,实质没有创新。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

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班级授课制被正式提出,其后被西方教育普遍接受并实践。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班级授课制正式在中国落地实践,时至今日,已有113年。在使用之初,班级授课制因其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取得较大成效。1994年,中国一条64K宽带与国际互联网专线连接,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中国融入世界发展潮流。2000年,北京举行“文学理论的未来: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美国学者希利斯·米勒以《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发言。米勒提出“文学研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文学生不逢时”“艺术终结”等论点。希利斯·米勒论题正是“读图时代”下视觉文化对社会影响的深度思考,亦是读图对教育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不断影响社会发展,转变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翻转课堂、MOOC(慕课)、微信、QQ、APP、微格教学等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开放、共享、灵活、互动、低成本、自由、主体性、能动、个性化的趣味性教学,深受学生喜爱。传统的规模化、班级化、教师中心和教师主导的班级授课制正成为诟病,当遭遇“读图”时,班级授课方式受到极大挑战。在独立学院,由于自身专业发展状况、经费投入占比、师资占比(双师型教师)、教师归属感、工资薪酬情况、资源利用、教学实施等各种因素,成为独立学院教育的“症结”,呈现不合理状况。

(三)阅读现状堪忧

“读图”的影响,高校首当其冲,主要体现在学生阅读率和取向方面。据我国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5 年我国广义的国民图书阅读率为 42.2%,狭义的识字者阅读率为48.7%。6年来,我国国民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60.40%,2001年54.20%,2000年51.70%,2005年48.70%。同时,国民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正在逐步淡化,2005 年我国国民认同‘读书越来越重要’的比例只有 84.1%,为1999年以来的最低点[1]。最近一项关于大学生的阅读现状调查也显示,大学生阅读状况令人忧虑。每周课外阅读时间大于4小时占比14%,小于等于一小时占47%;阅读题材方面,专业性读物占比27%,娱乐类占37%;在阅读目的上,提高修养占比11%,专业教辅占比9%,打发时间占67%;影响阅读的原因中,闲暇时间不够占比37%;阅读感觉的评价,其中无聊占比20%[2]。这些百分比背后,亦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自1991年以来,国民的阅读率逐年下降;第二,在大学生群体中,学生的阅读时间不足;第三,阅读题材偏向娱乐,与“读图时代”的“娱乐性”特征相符;第四,阅读方式偏向“快餐性”和“碎片化”阅读喜好;第五,阅读偏向“感性”趋势。分析其因,正是深受“读图”影响,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胃口。

(四)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根据大学语文课教学现状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实际问卷调查,其原因可归纳如下。第一,因受“读图”影响,学生偏向图片、视频,对传统文字理论教学感到厌烦;第二,学生兴趣偏向“流行性”“畅销性”读物,追求感官刺激;第三,在文体选择上,偏向“白话”通俗性阅读;第四,对大学语文内涵认识有偏差,对国学价值认识不够;第五,上课教学形式单一,缺乏趣味;第六,认为教师知识拓展偏少,不能满身学生个性需要;第七,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以上诸点,是对全院大学语文学习动力不足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有学生自身因素,也提到教师因素,亦值得细化研究。

(五)重理论轻实践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也关乎教学质量。从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观之,基本是“理论”教材,为“教师主导”编写;在实际教学中,基本实现由教材编写者承担其课程,是优点,亦是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从教材中选择15~18篇文章,然后制定出教学大纲,后根据大纲进行教学;很显然,教材编写及教学的这个现状,便形成一个经典悖论:教师主导-理论讲解-学生听讲。这是一个以教师中心的范例,主要是理论教学。从对学生学习的实际调查发现,学生希望教师讲授中多考虑学生需求,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要求关注学生,不要忽略学生主体性,使其发挥主观能动,让学生在课堂有实际锻炼的机会和次数,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

以上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现状梳理,不难看出“读图”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窘境。在独立学院,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普通本科的教学,独立学院不仅要指向对传统知识的讲授,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地方的服务意识,真正实现“应用”理念,走出特色,围绕“应用型”展开教学。

二、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路径探索

“应用型”作为独立学院发展方向,同样也是独立学院区别“研究型”本科的一个根本性标志。面对如今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独立学院公共课大学语文的教学同样面临转型问题。既不能按“研究型”本科的要求按部就班对学生进行“学术”教学,也不能完全采用“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对其教学。缘此,独立学院公共课大学语文的教学路径就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修订教材

针对当下“读图”引领的潮流,视觉文化为主导的今天,教材编写应考虑对学生的影响。“读图”时尚,追求感性的审美,缺少“诗意”的体悟和感受。此种精神与国家教育部对大学语文的教学要求背道而驰,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材方面,《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可提供参考。此书围绕阅读与写作进行编写设计,并且做到“四不同”的编写要求,姑例举如下:1.所选篇目不同;2.编撰体例不同;3.导读风格不同;4.练习作业不同[3]。在编写时,除保留经典诗词曲外,还结合“地方”“应用”特色,增加应用文写作、楹联、导游词、微型小说、短篇小说、演说(含游说和论辩)词等一般教科书中未涉及的内容,教材还引进欧美SAT等考试题目,增强其学生的思辨和实践教学能力。如此编写,其优势如下。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二,有助于建立经典审美标准和鉴赏能力;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便于教师和学生展开实践教学;四,广泛培养学生兴趣,有助于个性化发展,方便因材施教;五,保证学生的阅读量,养成传统阅读习惯;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教材是教育的根本,对于教学而言尤为重要。为了能够适应学习和社会需求,“大学语文”与时俱进,实现教材编写特色,还需承担为社会培养新型实用人才的目的。时代在变,大学语文教材编写需理性探索。其一,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经典国粹文化;其二,课文选材应固守经典与与时俱进并存;其三,实现全面素质教育时加强写作和经典鉴赏;其四,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其五,教育与时俱进,服务社会。

(二)改进教学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教育是固守传统还是顺势而为?自然,传统的教育观念应该转变,迎接新的教学方式。在教育发展的“十字路口”,教育模式的选择也应回归生态理性,慎重选择其教学方式。课程形态的变革从来不是课程形态的更替,而是丰富与完善。不同的课程形态可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具有不同的价值,彼此并不能完全代替[4]。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虽然成为教学的诟病,但也有其自身优势,不应完全抛弃;“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有其自身的优势,但难于十全。综合各种因素,在大学语文教学方面,应将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模式混合实施,以达到教育之目的。在教学中,提倡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发挥其高效率、标准化、统一化、规范化的优势;辅之翻转课堂模式,发挥其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利用闲暇时间阅读教师引荐或要求的书籍,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针对性阅读;再者,充分利用MOOC资源的共享性,让学生接受优质资源,接受优质教育;最后,在线上或线下,课堂或课下,教师可将精心准备的课件、微视频、文字材料、问题、作业等通过推送至微信、QQ、APP,学生可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终端,改变教学模式,增加教学多样性。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

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5]2015年10月23日,教育部再次联合发文,明确院校转型的指导文件,提出“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6]根据文件精神,独立学院的转型成为方向,应该探讨如何转型。从微观言之,独立学院课程的“转型”是关键。“大学语文”作为公共课在高校中起着不可轻视的作用。通过对西方通识教育的观察,该课已经成为西方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是高校科技创新发展的引擎。“大学语文”作为独立学院国学素养提升和为“市场”服务的一门公共课,也应发挥“应用型”特性,将应用型与学生专业、就业、社会、企业、市场等“需求”结合,开创出一条“应用型”发展路径。

三、独立学院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实践

(一)依托课文,讲授理论

一本好的教材使学生受益,一节好课让学生满意,一篇经典的文章则是上好课的关键。正如之前所言,《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在编写时第一个不同便是所选篇目不同:经典名篇、新人新篇[3]。以教材第九篇《始计》为例。《始计》是《孙子兵法》中的第一篇,普通“大学语文”未选《孙子兵法》入教材,但可堪称经典。在教学实践中,可由作者生平故事开始,讲作者故事和经典战争案例,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引出课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3]开篇第一句,可谓气壮山河,总结如此简洁,富含理论与哲理为一体,有一种先睹为快之感,文章不辜众望。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下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讲完五事七计后,便得出:“兵者,诡道也”结论,并论述其观点。最后,文章总结道:“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3]文章点明主旨,不可谓经典名篇。“庙算”即我们常讲的谋划、计划,然后归纳古人写作计划的技巧和理论,于是引出应用文“计划”的写作,介绍其“计划”写作理论。这样便做到以课文为依托,避免枯燥单调讲解“计划”理论的课堂。此处,课文成为“计划”写作的载体,不仅学到了经典古文,而且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古典文化,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到古文其实尚未走远,置于生活中,就在当下,学以致用。

(二)学以致用,勤于动笔

在教学过程中,理论的讲解最主要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学习理论热情。在讲解时,遵循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达150%的难易程度,并在学习动机方面遵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即倒U曲线),点燃学生学习动机。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教师讲述时的趣味性;第二是能否与学生现有水平达到一致,产生“共鸣”;第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化解知识的难易问题。以“计划”写作为例。在讲解之初明确“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在《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性,简单延伸便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这与已知俗语的相通性,化文言为白话,便可得出人无计划易陷“寸光”的结论,此不仅强调了计划的重要性,同时也引发学生思考。最终,学生写作动机增强,写作被动变主动,再让学生按照“计划”的规范来进行实践写作。在写作方面,周雷在《智库时代——学者如何调查和写作》道:“既进行学术思辨的深度写作,也进行面向公众的通俗写作;既进行面向国家的宏观型、战略型内参写作,也进行面向中国基层的朴素、策略型写作。”[7]在应用型实践教学中,也提倡双轨写作。

(三)加强练习,因材施教

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大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而言,最难的莫过于让其动笔,此时对其教学,充满难度。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缺少思路,无法下笔。如遇这类情况,教师就需有足够多的耐心,认真对其讲解,并能做到因材施教,进行个别化辅导。以“学习计划”写作为例。计划写作理论三要素:标题、正文、结尾(落款)。在练习开始,以标题开始讲解,并从标题开始练习。在理论上,计划的标题有4种,其中全称式标题是计划标题的完整形式,学会全称式标题,计划的标题便无难事。结构模式为:“单位+时限+内容+文种”,在写作练习中,标题看似简单,但学生在练习时便会“囫囵吞枣”。“单位”此时大部分学生都写成了自己学校或是其他,并没有领会“学习计划”其实是个人之事,写本人名字便是“单位”的等同。此时便需因材施教,个别教学。再如,在写计划正文的前言时,所给范文中有指导思想,并且是以分段的形式出现,此时,学生在练习时“按部就班”、“依葫芦画瓢”显得尤为机械。此类情形,加强练习并因材施教,在练习中教学,便回避了单纯将理论带来的枯燥。当然,练中教,教中练,教学效果显然。在练习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写作方法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问题的辅导。

(四)知识内化,以小见大

教师一走上讲台,便开始了教学。教师如何守住讲台,成为讲台的舞者,并赢得台下观众(学生)掌声,这对教师提出新要求。经过与多年在讲台上资深的教师交流,能够守住三尺讲台并能赢得学生好评,这是教师讲课的艺术。讲好每一次课程,首先需要选择课程的切入点,找准切入点,然后做到深入浅出。“深入”指讲解的专业性,“浅出”指将疑难的问题通俗化。话虽简洁,但却隐藏教学之道。大师之所以能够打动学生或观众,源于他们在知识讲解时,不仅能够带领学生进入知识世界,也能够进入个人世界,这便是艺术:知识内化。此时的大师已经将知识与自己的学识、个性、风格、情感、经验、审美等融为一体,并形成自己的风采。这门艺术犹如春天里的花朵,不仅漂亮,而且还带去芳香。窥探大师,往往能够“小中见大”,并将小知识拓展延伸更大的空间和领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内化知识,深入浅出,拓展知识,守住讲台。

(五)经典阅读,培养习惯

对非文学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按理来讲有其难度,难在属于“非专业”。既然是“非专业”,学生就有理由排斥或是拒绝。“大学语文”教学便会边缘化,不受重视。白先勇是台湾著名作家,但也是著名的昆曲专家。《牡丹亭》是中国经典的古典名著,白先勇对其情有独钟。后来,白先勇将古老的《牡丹亭》搬上了舞台,改编成青春版《牡丹亭》后向世界巡演。如今,国人对《牡丹亭》的爱好毋庸置疑,但西方人会如中国人一样喜欢《牡丹亭》?十年以来,白先勇带着青春版《牡丹亭》向世界演出,显示出了生命力。世界巡演的结果,虽然有语言障碍,但剧场场场爆满,而且深受外国人喜欢。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里隐含一条美学原则:经典无国界,美亦无国界。美不仅跨越了语言的障碍,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经典,那永恒不变的美,也是可以跨越专业界限的。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经典为载体,在教学方面以美为教学内容。阅读经典,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发现经典之美。

(六)尊重学生,给予选择

由于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对教学方法的选用存在差别,培养的学生各不相同。在教育方法使用方面,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以来都在提倡“教师主导”的教育方法,优点是可以集中传授知识和快速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在本科教育中,这种教学方式可能因教师的兴趣、个性、风格、视野、经验和知识的宽广度等的影响,遮蔽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也遮蔽个性化发展。西方在教育模式方面的选用值得思考。道尔顿制教学方法的选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对个体的尊重,给予个体充分选择的自由。这种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独具个性,目标明确,爱憎分明,具有较强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主动选择权利,再加上“完全”的实践锻炼,便避免“眼高手低”自以为是的处人做事风格。此不仅培养了学生做事能力,也使得学生更加成熟自信。为此,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自身的水平和兴趣,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将“教师为主”和“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形成“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互动式教学。在课文选择方面也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在教材编写方面,充分考虑我校专业特色,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在此基础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之始和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选择内容讲授的权利,并根据学生所选,民主决策选择篇目,然后再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样学生在保证了阅读量的同时,有了选择的权利,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效果显著。

四、结语

“读图时代”,对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学生对“读图”的喜好,影响课堂教学。曾经“诗意”的课堂成为学生运用智能手机的场所,不仅改变了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环境,而且改变了学生的阅读方式和习惯,成为教学棘手问题。其中,教材陈旧、教学方式不合理、阅读现状堪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和重理论轻实践等成为教学“尴尬”成因。面对这一现状,修订教材、改进教学方式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其化解危机的途径。随着“互联网+”成为国家发展战略,教育也应顺势而为。翻转课堂、MOOC、微信、QQ、APP等教学模式的提出与运用,大学语文的教学也应融合“互联网+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教学实际和大学语文的学科特性,在教学中提倡应用型教学实践。

此次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教材方面,一改旧式教科书编写体例,注重应用型特色;在教学方式上,改变单一授课,应用“线上和线下”结合模式,注重“应用型”教学;授课形式上,改变教师主讲模式,采用师生互动,且倡导合作学习;在学生学习方面,一改被动局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共同参与。经过实践,教学增强了趣味性、实用性和经典性;“读图”的负面影响逐渐被削弱,课堂上的教学秩序、质量得到有效控制,学生逐渐开始写作练习;教室中的讲话声变至探讨,更加符合学生个性发展,利于培养应用性、创新型人才。

[ 1 ] 龙丽,刘青,屈会芳.读网时代的纸本阅读及其发展趋势[J].图书馆论坛,2008(10):18-21.

[ 2 ] 陈丽云.信息时代下大学生的阅读现状及对策研究[J].图书馆界,2016(3):91-92.

[ 3 ] 郑思礼.《大学语文:阅读与写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 4 ] 刘志军,冯永华.“颠覆论”下的慕课反思——兼论基于慕课的课堂“翻转”[J].课程·教材·教法,2015(9):20.

[ 5 ]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国务院,2014-05-02.

[ 6 ]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国务院,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5-10-23.

[ 7 ] 周雷.智库时代——学者如何调查和写作[EB/OL].www.yjlan.com,2016-04-27 .

(编辑:刘伟霄)

2016-09-08

云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研究成果(本科):“读图时代独立学院大学语文应用型教学模式研究”(编号:云教高[2013]106号)。

G642.0

A

1008-6927(2016)06-0046-05

作者介绍:夏 彪(1984-),男,云南楚雄人,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大学语文等教学工作,以古代文学、美学、教育为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读图时代大学语文读图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54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4
读图时代”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19:29:10
读图
IT经理世界(2016年17期)2016-11-29 16:48:22
读图时代城市画报发展策略探析
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35:29
读图时代下的传播活动图片化热潮
读图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1:44
读图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1:18
“读图时代”视觉传播的利弊
科技视界(2016年24期)2016-10-11 10: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