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力军
(凯里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黔东南州特色农业发展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以凯里学院为例
范力军
(凯里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地方高校农科类专业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为当地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针对黔东南州特色农业品牌化建设滞后、产业化水平低、促农增收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分析特色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以凯里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提出明确特色农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特色农业相关课程体系、创新特色农业人才培养考核机制、建立特色农业人才培养双导师制等措施,提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服务黔东南州特色农业发展的能力。
特色农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DOI号:10.13320/j.cnki.jauhe.2016.0167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境内居住着以苗族、侗族为主的33个少数民族,且少数民族人口达到总人口的81.64%,是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地区[1]。2015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863元,不仅严重落后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 422元,甚至落后于贵州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 386.87元,农村经济发展形式异常严峻。为此2016年黔东南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努力建设特色农业大州,实现特色农业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发展特色农业人才先行,凯里学院作为黔东南州唯一开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另外两所: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肩负着为特色农业发展培养专业特色人才的重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地方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建立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创立与产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地方院校要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内容对接,深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及创新创业能力。201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出台《贵州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鼓励地方院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新兴优势产业急需人才培养力度。凯里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立足黔东南州农业与农村发展,结合当地特色农业发展人才需求状况优化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自身转型发展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现实意义。
(一)产业类型丰富但品牌化建设滞后
黔东南州通过实施“八大产业”工程,即优质茶叶、优质水果、优质粮油、优质烤烟、优质竹笋、畜牧水产、无公害中药材、山野菜产业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培育了麻江蓝莓、施秉太子参、丹寨硒米、从江碰柑等数十种特色农产品。从江加榜梯田的“稻鱼鸭”复合种养系统成为了游人感受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典范,凯里开发区的云谷田园成为周边群众周末及节假日旅游休闲的农业示范基地。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发展的如火如荼,但众多的特色农业产业都面临着品牌培育能力不足的问题,截止目前全州只有8类特色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2],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特色农产品仅3类,特色农业品牌建设能力急需提升。
(二)总体规模大但产业化水平低
2015年黔东南州有特色蔬菜农业园区6个、特色水果园区12个、旅游休闲农业园区10个、中药材产业园区5个、烟草类园区2个[3]。2015年油菜籽种植面积5.61万公顷,烤烟种植面积1.45万公顷,药材种植面积3.31万公顷,果园面积4.79万公顷,除烤烟外,油菜籽、糖料、药材、蔬菜、茶叶、水果产量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表1)。这说明黔东南州特色农业总体规模呈逐渐扩大趋势,但产值过亿的农业企业仅10家,且经营模式多是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类型,属于订单式发展模式。规模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加工系列化的经营模式由于黔东南州土地的零碎化及技术水平的落后等原因还没有完全实现。
表1 2015年黔东南州主要特色农产品产量
注:数据来源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经营主体发展良好但促农增收效果不明显
特色农业经营主体主要是农业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形式。目前全州有州级农业企业2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 794家,烤烟、茶叶、中药材等专业大户1 328户,家庭农场763个。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增收,有关研究表明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比没有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增收15%~20%[3]。如台湾腾博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立足台江县马铃薯产业发展,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种植大户”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累计覆盖农户5 265户,通过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直接带动每户农民单季增收1 800元。然而外出务工农民月均收入3 359元,外出务工收入与农业收入巨大的收入差、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方面的压力促使农村劳动力倾向于外流,最终导致农业促农增收效果远不如外出务工理想。
(一)品牌建设及创新能力
特色农业品牌化建设不仅可以直接拉动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同时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黔东南良好的特色农产品品质只有通过品牌化建设才能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实现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品牌建设的核心因素是人才,这就对凯里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具备特色农业品牌创新、建设、推广等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二是要对黔东南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有清晰的认识,并有品牌建设相关实践经验,为品牌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三是要具备在“互联网+”浪潮下创新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意识及能力,为黔东南特色农产品走向全省、全国乃至世界奠定基础。
(二)特色农业经营模式创新能力
近年来以“合作社+基地+农户”、“农业企业+基地+农户”、家庭农场等模式为主的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但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农业生产者仅得到特色农产品价值增值的15%。同时黔东南特殊的地形地貌因素决定了特色农业经营绩效较低的客观结果[4],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特色农业经营模式,一是创新现有特色农产品流通模式,探索“特色农业园区+民族特色酒店”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创新特色农业经营模式,探索“民族特色酒店+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经营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旅游农业、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模式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可以促进特色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5]。黔东南特色农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生产方式落后、人才缺乏、产业化发展意识低等问题导致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而特色农业发展关键在于产业化经营。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要着力培育农业产业化理论水平高、认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且具备合作精神的农业企业管理人才,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四)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特色农业发展关键靠科技,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而黔东南农业科技对特色农业发展贡献度仍然较低。地形地貌的特殊性、耕地的零碎化等原因造成农用机械难以适用,只能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因此黔东南特色农业发展急需能够针对山地地形设计小型农用机械的专业人才,进而加快黔东南州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农(林)业综合基础知识,掌握农林运营组织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巧,以从事农林企业生产、经营为主;同时具备在各级行政部门、市场运营机构、管理咨询服务行业等单位工作能力的应用型管理人才。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宽泛,缺乏针对黔东南州特色农业发展的人才要求进行动态调整,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在服务特色农业发展方面能力不足。
(二)课程体系
凯里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大模块构成,共计2 132学时(表2)。通识教育当中通识选修课772学时、通识必修课128学时,共计900学时,占总学时的42.2%,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计算机等基本能力及人文素养。专业教育模块中学科基础课496学时、专业必修课304学时、专业方向课320学时、专业任选课112学时,共计1 232学时,占总学时的57.8%,突出培养管理、经济及农业相关方面的知识。实践教育模块主要是军事理论等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学习等专业教育实践、素质拓展实践环节三部分,共计35学分,不占用学时教育。课程体系虽然比较全面,但缺乏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最新基本理论及相关的专业方向课、专业任选课。
表2 课程体系框架
注:数据来源于凯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主要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3部分。通识教育实践课主要是军事训练、劳动课等为主;专业教育主要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为主;素质拓展主要是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劳动观念、论文写作、专业特性、专业技能等能力。2010―2015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的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缺乏针对黔东南特色农业发展的最新情况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导致学生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实践能力不足。
(四)考核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方向课及任选课的考核体系以“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60%)”为主,而平时成绩主要是由出勤率与期中考试两部分构成。该考核体系注重考察学生对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解决特色农业产业有关问题能力的考核。
(一)明确基于特色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凯里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立足黔东南州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肩负着为当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6]。在黔东南建设特色农业大州之际,凯里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适时调整现有人才培养目标,针对黔东南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品牌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后等问题,设置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农业企业管理研究方向,进行分流培养[7]。特色农业企业管理研究方向应重点培养一批懂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农业合作社等特色农业基本理论,掌握特色农业生产技术并具有一定农业科技创新意识,善于对特色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进行企业化管理、运营并注重与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信息技术进行特色农业营销模式创新的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高层次农林经济管理人才。
(二)建立特色农业相关课程体系
1.建立特色农业专业方向课课程体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农业研究方向与其他研究方向的区别在于专业方向课课程体系间的区别。特色农业研究方向课程体系设置应立足解决黔东南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适度规模经营不足、品牌培育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落后等问题。设置“农业企业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理论与实践”、“农地流转的理论、模式与机制构建”等课程来增强学生解决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问题的能力(表3)。设置“农产品营销学”、“农产品物流管理”、“农产品储藏加工概论”、“农产品品牌建设”等课程培养学生特色农业品牌建设及延长特色农业产业链的能力。设置“农业机械化概论”、“农业技术经济学”等课程增强学生根据黔东南特色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每门课程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16,共计48学时,9门专业方向课共计432学时,比原方案专业方向课增加112学时,达到增强学生掌握特色农业相关技能的要求。
表3 特色农业专业方向课课程体系
2.建立特色农业专业任选课课程群。专业任选课的设置应注重与专业核心课、学科基础课等课程的相互关系与连贯性[8],达到扩展学生专业兴趣的目的。地方院校应根据专业涉及相关产业在当地的发展现状及需求进行课程的动态调整。凯里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结合黔东南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人才需求,调整原培养方案专业任选课中《宪法》、《行政法》等课程,开设能扩展学生特色农业服务能力的课程。学校应积极实施“引进来”政策,将黔东南州特色农业产业领域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才、科研人员聘为兼职教师,建立特色农业专业任选课课程群。比如开设农村金融、农产品创意包装、农业保险、茶叶加工及审评技术、蔬菜生产技术、农业园区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烟草栽培等专题课程,强化学生对特色农业领域技能的掌握程度。优化后的专业任选课总学时与原方案相等,在结构上更符合黔东南特色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表4)。
表4 特色农业专业任选课课程群
3.建立特色农业实践教育体系。实践教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9],针对凯里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特色农业相关的实践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的现状,应大力优化特色农业实践教育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解决特色农业发展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表5)。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课程综合实践、特色农业创业创新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10]。一是建立特色农业认知学习机制。在新生入学后一是通过特色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讲解该专业特性、发展前景,让学生了解最新研究成果,同时通过带领学生到特色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实地调研帮助学生了解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激发专业兴趣。二是建立特色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家庭农场等实践教学基地,在第五、六学期学习特色农业专业方向课时,安排学生在实践基地进行短期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三是建立特色农业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结合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最新成果的讲解、参观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特色农业经营模式、特色农产品开发方面的能力,并形成学术论文。四是毕业实习机制。安排学生到特色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特色农业经营主体进行一学期的实习,培育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管理、运营方面的工作能力。
表5 特色农业实践教育体系
(三)创新特色农业人才培养考核机制
考核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佳手段[11]。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结合黔东南特色农业产业相关岗位能力要求创新考核机制,提高学生从事特色农业产业相关工作的能力。一是推行考试信息化。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普及推动了考试信息化进程,考试命题、考试过程、考试评价、考试管理等过程要结合不同考试科目大力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考核效率及考试的科学性[12]。二是创新考核内容体系。对于学科基础课而言,建立“平时成绩(20%,出勤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60%)+与学科相关的特色农业文献阅读(20%)”的考核内容体系,突出学科基础课在特色农业研究领域的基础作用,提高学生运用学科基础课理论知识分析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对于专业核心课及方向课而言,建立“平时成绩(20%,出勤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60%)+特色农业实际问题解决能力(20%)”考核体系,以农产品品牌建设课程为例,在掌握农产品品牌设计的基本理论之后,以黔东南某特色农产品为案例进行实践能力考核,要求学生为其进行品牌设计及开发并写出详细的方案,特色农业企业从业人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解决特色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特色农业人才培养双导师制
师资力量是决定特色农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发展导师制直接影响特色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13]。一是建立校内导师制。大学第一学期建立校内导师制,即每一名学生都有专业教师负责指导,帮助学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解决在专业学习、毕业设计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有人问、有人答。二是建立特色农业企业校外导师制。在特色农业企业、农业园区、农业合作社等特色农业经营主体当中聘请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在实践教学当中解决农业企业管理、特色农产品营销方式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是地方院校制定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也是地方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而特色专业的打造是地方院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及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手段[14]。黔东南州在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之际,凯里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应突出黔东南特色农业发展,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人才需求,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正确处理特色专业建设及区域特色产业人才需求的关系,为黔东南州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 1 ] 孙新章.新时期黔东南农牧业跨越式发展的思路[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214-217.
[ 2 ] 徐燕.黔东南州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对策[J].南方农业,2014(6):139-140.
[ 3 ] 刘德光,鲍洪杰.民族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模式选择——以贵州黔南州、黔东南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1):136-139.
[ 4 ] 杨丽莎,张明.贵州山地农业发展中农民合作制约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4(7):96-104.
[ 5 ] 刘宇鹏,赵慧峰.农业产业化机制创新提高农民收入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73-78.
[ 6 ] 杨石有.农科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文,2016(7):122-123.
[ 7 ] 江金启,张广胜,刘强,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方向建设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71-174.
[ 8 ] 余芳.中国、加拿大研究型大学学生选课自由的比较——以多伦多大学与复旦大学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55-160.
[ 9 ] 徐建军.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的探索[J].高校理论战线,2012(8):46-48.
[10] 胡宜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工作室制”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8):22-25.
[11] 张翠英.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2):154.
[12] 杨银付.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4(1):4-19.
[13] 张朝辉,张红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基于S大学的考察[J].中国林业经济,2015(4):32-35.
[14] 王平详.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3):51-53.
(编辑:杨建肖)
2016-07-26
贵州省教育厅2015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下农民能力素质模型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以黔东南州为例”(编号:2015zc014);凯里学院2015年度院级规划课题:“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研究”(编号:S1518)。
范力军(1984-),男,河北平山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G648.4
A
1008-6927(2016)06-007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