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超越性”的成因及消解策略

2016-03-05 22:12:11靳亚梦田夏彪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危害

靳亚梦 田夏彪

(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1)



德育探索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超越性”的成因及消解策略

靳亚梦田夏彪

(大理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1)

[摘要]当前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呈现出“超越性”的倾向,表现为中小学生学习上追求“绩效化”、行为上争取“积极化”、意识上导向“功利化”,使得中小学生身心和人格发展趋于分裂。造成这一倾向的原因与家庭漠视对学生人生价值引导、学校忽略行为实践转化以及社会缺少文明环境不无关系。为使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从“超越”回到“自我”的完整发展,家庭、学校、社会需要为学生提供“生活化”“行动化”以及“文明化”的和谐联动教育系统支持。

[关键词]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超越性”;危害;消解策略

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育中小学生的道德自觉,使其将道德知识内化为意识心理,并外化在自我行动之中。然而,目前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以追求“超越”为主要特征,表现为中小学生在学习上要“第一”、生活上要“最好”、名利上要“最强”,结果往往造成学生人格心理分裂的危害。因此,在实践过程中有必要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超越性”倾向的危害进行审视,让教育教学回归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上,使其能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汲取时代创新精神,从而为在新的历史时代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良好的素质能力基础。

一、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超越性”的危害

道德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教育,其实践应伴随人的出生和成长的始终,不能急于求成。可在实践中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却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规律,走的是一条“超越性”的道路,往往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让其追寻“最强”“最优”的目标,忽视了学生道德意识内化的过程和情感体验,结果使学生在学习上一味追求成绩的优异,其行为和心理发展却陷入孤立无助的境地。

1.学习上追求“绩效化”

不可否认,当下的教育多表现为一种投资,而不是培育人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种奖项荣誉理所当然地被人们界定为“人才”的标准。学校为了培养出成绩好的学生,教学内容仅是纯粹的知识灌输,忽视学生学习经验和生活实践的积累。有学者指出:“缺乏道德情感的知识就是一堆无用的教条,不可能转化为道德认识、不能激发情感的道德行为不可能持久。”[1]为了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学生适应人才间激烈的竞争、将来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家长们乐此不疲地为学生规划着学习生涯。当前的中小学生除了每天要完成繁重的课业,周末还要匆匆忙忙地往返于一个又一个所谓的“人才培养基地”——各种兴趣辅导班、补习班。显然,在教育追求学生学习上的绩效化影响下,中小学道德教育没有真正地引导学生回归自我,反而使学生踏上了追逐学习绩效的不归之路。学校、家长、学生却共同为了好分数和通过好学校的升级考试而奋斗,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人格心理的健全。

2.行为上争取“积极化”

处理人际关系是人与社会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人际交往是个性社会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生的人际交往也是其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但是受到当前多重价值观和社会人际交往的影响,中小学生的行为呈现出“积极化”的趋势。在学校中,为了给老师留下好的印象、获得老师的认可和欣赏,学生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恭维,甚至要求家长宴请老师或送礼;有些学生故意与学习成绩好或家境条件好的同学交往,以期从中获得好处;为了竞选班干部而宴请同学的行为则更甚。无疑,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超越性”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背道而驰,导致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做事方法趋于社会成人化。但有时又往往违背他们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少中小学生正是在困惑中不得不使行为“积极化”,严重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3.意识上导向“功利化”

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人们变得急功近利,内心的复杂使得“熟悉的陌生人”或“完全的陌生人”成为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写照。在这种社会氛围下,即便是从小就开始接受道德教育的优秀学生也难以抵挡金钱的诱惑、人际关系选择的倾斜和心理失衡导致的自私感膨胀。中小学生在学校接受团结友爱、乐于奉献的精神熏陶,现实中却变成了物质生活攀比、金钱的挥霍、拉帮结派的盛行等,甚至路人摔倒却视而不见。这与整个教育环境分不开:一者社会奉行“比较、竞争”的风气;二者,家庭生活中,家长通过物质奖励来激励学生的进步,间接地使学生养成了心理“功利化”的依赖。不少学生从小就在家庭教育中被灌输接受教育是为了将来拥有优越的物质财富的价值观,这种道德教育的“超越化”造成了中小学生人格心理的分裂,脱离了道德教育使人成为人的目标。

二、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超越性”的成因

机械化地追求学习上的成绩好、生活上的质量优使得中小学生人格和心理方面出现了“超越化”倾向,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家庭生活中忽视中小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而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全发展;学校教育无法将知识与道德行为实践有效结合使得学生无法获得情感体验;社会不良风气的盛行致使道德教育缺少一定的环境支持。

1.家庭忽视对中小学生人生价值的引导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原因在于“模仿是儿童的一般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2]中小学生往往将父母的价值意识及要求“如实”地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善于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来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大多数父母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德育引导。一方面,迫于快节奏的生活压力,家长每天奔波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跟学生直接交流沟通;即使有时间,家长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本应是学生能够放松身心、更好地与亲人相处的节假日却被各种兴趣辅导班排满。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劳神费力,并没有切实考虑所谓的“全面发展”是否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反而忽视了家庭教育这一必不可少的“天然课堂”。学生从家庭获得的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少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全与德行的完善。

2.学校摒弃中小学生知识向行为转化的实践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教育。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学校的升学率成了学校整体质量评估的标准。在学校和家长眼中,学生学习成绩优异、平时表现乖巧便是公认的“好学生、好孩子”,因此,不少学校把培养应试教育中榜上有名的“人才”作为最终目标。学校教育中,各学科知识叠加、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授课形式、繁重的课余作业等都指向了培养“好学生”的目标。我们提倡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逐渐演化成教育行业的竞技教育。在道德教育方面,学校教育将本应是社会实践与学习知识融为一体的过程变成传递与接收单一的知识习得过程。在实际情境中,这种缺少道德实践活动与知识相结合的教育,致使学生的情感体验遭到忽视,学生的道德意识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因此很难自觉地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并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3.社会缺少道德文明风尚的环境支持

社会作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软环境”,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在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中,他们才能将学校倡导培育的人生价值观在充满“正能量”社会中得以践行。然而,“处于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在出现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处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之中的中国民众正在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个体主体意识与整体主义(集体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同传统‘正谊明道’的超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与传统节俭美德,技术批判理性与启蒙理性,后现代文化与工业文明精神,等等。显而易见,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次深刻的价值重建和文化转型。”[3]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不断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多元的价值观使人们失去了共同的道德价值标准,人们往往坚守自己的价值趋向,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普遍降低。社会中坑蒙拐骗的不道德行为不曾消减,公共场合人们低头关注于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陌生感萦绕每个人的心头。社会环境的冷漠导致中小学生成长的环境缺少信任之基。即便接受再好的道德教育,中小学生在进入社会后仍然无法坚持自我,道德教育仍然无法发挥应有的效应。

三、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超越性”的消除策略

造成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在学习、行为和心理上出现“超越性”倾向的原因是多重方面的。就道德教育实施的空间范畴而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是最主要的。由于家庭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中小学生在学习上受到父母高期望的影响过分追求成绩上的优越;学校教育中没有将知识的传授与道德实践相结合,学生面对道德选择很难真正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社会上不良的道德风气致使教育中的德育也出现“功利化”趋势,这些因素最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健全和人格的缺失。

1.家庭道德教育“融”日常生活之理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教育是孩子成功的基础,影响孩子智力结构的因素,让孩子享用一生的好习惯,决定孩子成功的品质,教给孩子独立处事的钥匙,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爱和感恩帮助孩子成就一生。”[4]家长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激发学生的潜能,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另一方面,家长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品德养成,将道德教育真正融入日常生活中,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感恩精神。比如不浪费粮食、善待小动物和花草、定期去看望爷爷奶奶等长辈、公交车上主动让座等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避免一味地说教,将道德教育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同时学生会更容易产生规范道德行为的自豪感,从而培养其优秀的道德品质。

2.学校道德教育“显”行动实践之力

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未来。学校教育是充实学生思想、锻炼学生行为、培养学生习惯、塑造学生性格的人生重要阶段。实践中的德育有助于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为道德意识,在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规范道德行为,从而为将来步入社会成为合格的公民奠定良好基础。学校可以根据道德知识的主题设置相关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的巩固,才能真正实现中小学生道德意识的内化。例如在学习完“热爱祖国,热爱学习”课程后,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历史文化博物馆感受祖国成长经历的艰苦岁月,抑或组织学生到希望小学交换生活体验刻苦学习的氛围。

3.社会道德教育“彰”时代文明之气

由于市场经济法制的不健全,导致市场经济与社会道德发展严重不协调的弊端。人们在实现自身获利的同时不惜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长此以往社会人际关系将陷入利欲熏心只顾逐利的恶性循环之中,可见社会道德的建构对社会文明的整合和促进作用不可小视。社会道德感的培育需要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正如马克思所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5]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社会道德弘扬的力度,各领域各行业都应重视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另一方面在相关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下,无论媒体还是民众都应自觉营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为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只有将社会道德教育看成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努力争取的一种责任,才能形成崇尚和谐之风,才能彰显时代文明之气。

综上所述,中小学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致力于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才能真正促进中小学生人格心理的健全发展。首先,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家长以身作则,将道德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其次,学校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来强化学生的道德选择并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最后,道德教育的实施需要在社会文明和谐的环境支持下构建“家”“校”“社区”共同作用的联结整体。

[参 考 文 献]

[1] 毛乃佳.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77-79.

[2] 维果茨基儿童心理与教育论著选[M].龚浩然,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166.

[3] 衣俊卿.论社会转型时期的生存模式塑造[J].北方论丛,1995(4):2.

[4] 孙京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58.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19.

[责任编辑:陈学涛]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3-0009-03

[中图分类号]G416

[作者简介]靳亚梦(1992-),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田夏彪(1978-),男,云南鹤庆人,教育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15XMZ05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4YJC880068)。

[收稿日期]2015-12-01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3.003

猜你喜欢
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危害
什么叫美好的道德教育
新教师(2023年12期)2023-03-14 10:11:29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12
药+酒 危害大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26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酗酒的危害
面向中小学生的移动智能推介系统的设计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 11:10:10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新一代(2016年15期)2016-11-16 16:49:42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9:04:01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民生周刊(2016年9期)2016-05-21 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