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鱼”与“熊掌”的兼得要领①

2016-03-05 07:53姚艳秋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5期
关键词:科研青年教师教学

姚艳秋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818)



教学与科研:“鱼”与“熊掌”的兼得要领①

姚艳秋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818)

摘要:社会的不断变革和通识型人才的学生培养目标对大学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高校青年教师面临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既要把握教学之本,又要提高科研能力,针对青年教师中普遍易出现的轻教学、重科研的学术氛围以及自身发展方向的迷失等现实问题,高校应努力引导青年教师从意识层面对教学与科研进行清晰地再认识、立足现实规划自我、将教学与科研两者有机耦合、重构教学与科研的评价考核标准,从而达到“鱼”与“熊掌”的兼得效果。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平衡与兼得

一、教学与科研的“本”、“源”、“达”

对于高校青年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分别从两个方向作用于教师在高校中的生存和发展,在教学领域做好本职工作,在科研领域做到精专通达,是每个青年教师所执着的目标。

(一)教学:高校青年教师之“本”

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对教师尤其是精力旺盛的青年教师的教学需求成为首要需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校教师执教资格和学术科研能力的要求,即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并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双重能力。青年教师进入高校,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只有禁得起知识传承者的基本角色的考验,才能在此基础上实现更高发展。教师通过运用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目标的达成,并引导学生最大程度上积极自觉地掌握更多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度升华学生作为自然“人”的情感态度,从而滋养其成长为真正的社会人。教师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辅导答疑,面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谆谆善诱的作用。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总结过往的各种经验与教训,使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补充,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以教学为本,立足和投身于教学,自觉地完成本职工作,育人的效果就会更显著,既是为自身发展负责,也是为学生的未来和社会的进步负责。

(二)科研:高校青年教师之“达”与“源”

科研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知识和人类文化的进步,同时也是为了利用这些文化知识去开发新技术、增强新功能而进行系统的创造性工作。可知,高校科研是以高校教师为载体的不断提高学校内涵和灵魂的体现。高校青年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是不断探寻未知、获取新知,促进教学能力和自身价值提升,丰富高校生活体验,服务社会的活动和过程;高校青年教师本身学历学位、专业能力、学术与科研素养的优势也决定了其作为科研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特征。高校青年教师掌握了最前沿的知识、专业背景深厚、思维活跃、创新力强、团队意识突出,有利于科研工作最终成果的体现;高校青年教师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包括晋升职称、提高学术地位、维护社会敬重和获得学校认可,其科研成果也成为了衡量以上成绩的重要指标[1]。由此,高校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精专通达、激发和促进自身发展此两方面构成了青年教师科研的“达”与“源”。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窘境

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青年教师无疑是高校的主力军和重点培育对象,然而现实情况并非乐观,高校青年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无论是时间、资源的投入还是自身的态度,都出现了不平衡特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使得高校青年教师及高校发展陷入了无奈和两难境遇。

(一)“失重”:青年教师对教学的轻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育人先育己,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全校总体教学质量。然而聚焦现实,青年教师不论是在知识深度与广度、还是在对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认知能力、教学方法的探寻能力、教学内容的驾驭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教学表达能力及课堂整体的调控能力等诸多方面都显示出了不足之处,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失重”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首先,高校青年教师往往由于对教材内容理解不够深刻,对知识点的讲解不够透彻,这种熟悉程度的不足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试图面面俱到而难分重点。其次,青年教师由于学生管理经验和课堂应变能力的不足,导致教学方法缺少活力,与学生之间互动尴尬,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点,在大课堂中出现紧急情况和偶发事件时,对其处置方法的失误或不讨巧以致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最后,由于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其取得很好效果的同时也滋生了“依赖病”,即过分依赖辅助教学工具而与教学本质脱节,离开PPT等多媒体课件就难以完成授课任务,特别是如板书书写的基本功不达标,“机器为人服务”演变成“人为机器主宰”,直接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化为徒劳。

(二)“超重”:青年教师对科研的盲从

相对于教学,高校青年教师对科研投入表现出一种盲目追崇。事实上,青年教师正是陷入了一方面盲目投入科研,另一方面科研素质不高的尴尬境地。究其原因:一是青年教师的科研动机过于复杂。青年教师无疑清晰地了解科研对于自身教学的重要促进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高校中对于教师考核、评价、聘任、职务晋升等方面也施加了强大的压力,于是科研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既是压力又是诱惑力,这种多重情感因素加深了青年教师科研动机的复杂程度。二是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科研能力偏弱,科研经验不足,科研成果的质量自然差强人意。由于高校对于教师数量的需求扩大,青年教师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因此很难集中注意力关注学科发展前沿,自身科研精力的不足与科研外部动机的持续增加之间的交织作用,更引发了青年教师自身的矛盾。虽然青年教师普遍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青年阶段特有的创新精神,然而对于科研工作的积极热情并不能掩盖其对学术动态等前沿信息掌握不够、专业知识的视野不够开阔的弱点,导致科研成果平庸冗杂、价值低下。三是高校内特有的资源结构配比决定了政府部门、高校的科研投入的增加并不等同于青年教师科研资源获得份额的增加。由于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处于弱势地位,普遍资历浅、职称低、成果少,在这些方面的竞争力上落于下风,甚至付出的努力与获得的效益相距甚远。这种资源平台的虚弱也导致了青年教师对于科研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迷惑:青年教师的方向认知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及高校教师中的激烈竞争,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才能在高校中保有强有力的职位角色。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就是持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尤其是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社会科学前沿,具有发展的眼光,才能使自身的教育水平不断进步。而学习和扩充这些间接知识除了教科书之外,在借鉴他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躬亲而为,进行精专思考的科学研究,在工作中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去开发新技术,从而进行系统的创造性工作,这些对教师自身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科研与教学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并未被高校青年教师所深刻认知。“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不仅存在于部分高校中,也不可避免地通过高校熏染给了青年教师。某些高校过分重视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在无意中打压了科研能力不足而教学水平优秀教师的积极性。这样的学校环境也给青年教师树立了负面榜样,偏向于热爱教学的青年教师一方面血气犹在,精神充沛地准备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中来,另一方面却被学校中这种潜在的氛围所打击,教师的职业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逐渐丧失;即使是偏向于热爱科研的青年教师,面对高校强大的职称、考核压力,也往往在学术研究上表现出急功近利,过于浮躁。许多大学青年教师面临长期的教学与科研选择纠结的痛苦,一方面“真心喜欢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重教学,没人知道,没有资本,职称永远在最后,随时面临被解聘”的困扰促使他们在下定决心搞科研与无法放弃教学、学生之间陷入无尽的徘徊。轻教学”从未换来真正意义上的“重科研”,对于教学和科研的失重效应和超重效应,最后无非使青年教师或无所作为、不求上进,或情绪烦躁,功利心切,最后极易走向“鱼”与“熊掌”尽失的糟糕局面。

三、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平衡与兼得

作为高校蓬勃发展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由于知识创新与传播而逐渐呈现出科研与教学的双向互动一体化趋势。高校青年教师只有在科研领域内不断进取与创新,才能通过自己创新的内容来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更为科学合理的理念、方式方法糅合到教学之中,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

(一)教学与科研的再认识——“知彼”

青年教师在高校中身处教学、科研的双重环境,首先要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有一个清晰认识,达到真正的“知彼”。不仅要明确教学、科研各自的理念和本质,还要理清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关系。

1.教学和科研本质的重新审视

新时代的教学本质应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教学目标要体现“和而不同”。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应该只停留在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数量,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发现、质疑精神,使得学生能够倾听并理解别人的声音,在此基础上通过自我思考推断出新结论的能力。其次,教学内容要体现“与时俱进”。大学的课程内容必须遵循社会的发展变化趋势而不断做出调整,有效利用前沿科技所带来的新成果、新方法为教学内容的更新服务,以便适应社会进步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最后,教学方式要体现“百花齐放”。传统的单纯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然成为历史,教学过程中注重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探究、讨论等师生互动式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与此相应,以质量为导向的、与实践紧密联系应该成为新时代科研的理念:一方面,质量为先是科研的导向。质量为先就是要求科研的成果与国家社会科学发展的形势、与新型智库的定位等相适应,做出有影响力的、有深度的成果。另一方面,与实践联系是科研的动力。科研的目的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标准、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例如,许多科研成果被及时编成课堂讲义或正式出版教材,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好的知识储备和良好的社会适应。因此,只有与实践紧密联系,能够应用于实践中去的科研成果才具有实际意义。

2.科研与教学关系的重新理解

高校教学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高校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科建设与满足社会需要,二者恰好形成了一定的互补和平衡。因此,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要在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章有据,通过不断丰富得以提高,这种实践应用的过程也使得科研具备了实践源泉的重要价值意义。高校青年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并非单纯的长消相倚或此消彼长。美国学者纳尔福将科研和教学放置于一个坐标系中加以考量,他认为,如果以科研为横坐标,对应以教学为纵坐标,那么二者关系类似于一个右倾的抛物线,在较低的科研水平上,科研的增长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上升,然而到达一定极限点后,由于过多的科研会导致时间和资源的多度使用,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这种教学与科研的倒U型关系表明:教学与科研存在着正相关、零相关以及负相关三种关系,在科研投入的不同阶段,教学水平表现出不同程度。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适度的科研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到了极限点以后,科研的投入反而会对教学质量产生负面影响。U型底点由教师所在的学校类型、岗位以及教师已具备教学与科研能力等决定,这就尤其需要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通过自身体验定位各自的关系幅度和极限点,以便做出调整。

(二)立足现实、规划自我——“知己”

“角色认知偏差与角色定位不准是造成角色冲突的重要原因,正确的角色认知是成功进行角色扮演的重要条件。角色的认知和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角色不断更新、不断整合与完善的过程。”[2]高校青年教师正处于整个职业生涯的起步与上升阶段,对于自己在高校中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定位同样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期,对于自己工作本质与内涵的理解程度仍然不够深刻,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度也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此时,面对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高校青年教师要做好“知己”流程的“三步走”。

第一步,高校青年教师要进行角色的自我认知,即在努力学习和领悟高校教师角色的内涵与规范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个人能力及潜能深度等自身特点,这是为了今后的角色重点选择做充分的准备和铺垫。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青年教师要通过自身努力,争取使自己对教学工作的胜任度达到最大化。科研则需要坚强的毅力、严谨的思维及卓越的创新意识。高校青年教师要将自身特点与教学、科研的要求标准作以对比分析,最后匹配出自己的适合方向。[3]

第二步,高校青年教师要认清现实、立足现实、结合现实。必须清晰地认识到所在高校的学术类型,以及教学、科研工作对所在高校的战略意义和高校整体的学术氛围。根据高校中教学、科研的基本状态和发展潜力,可将我国高校的类型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一般情况下,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高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除这些学校外,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而那些只培养本科生和专科生,不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和只培养专科生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划分为教学型大学[4]。青年教师必须看清所处大学的类型和发展方向,认清前路才不会导致方向的迷失,所做的一切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校的整体现状和客观现实,避免“逆水行舟”,为自己徒增困难。

第三步,高校青年教师要做好自身职业规划。在对自身特点和所处学校的特色具备了清晰地认知后,青年教师要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这种规划应该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并不断结合自己情况和客观改变做出调整,这也正是符合了博耶的“创造性契约”观点。在规划定位的过程要注意理性的取舍,青年教师不乏活力和激情,甚至有速成与急功近利的冲动,然而如果不能把握和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就很容易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将自己陷入过度劳累和角色迷茫之中;除此之外,还要有长远意识,将目光扩大到整个社会范围,要看到学校的未来发展潜力和方向,争取教学与科研的两手准备。

(三)注重教学与科研的耦合——“行动”

正确运用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成果与知识方法的相互转化作用,能使青年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少走弯路,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完美结合,从而达到快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效果,而这种教学与科研的不断循环,是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的提升的关键动力。

1.积累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积极推动科研的深入和创新

一方面,由于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学,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以及教学方式亦随之适时调整,影响教育的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原来的研究结论需要在新的条件下不断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高校青年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所教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研究热点,把握最新的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需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方式的不断尝试,促使青年教师更为明确地把握科研方向、理解科研内容、深入科研理论,可以说,教学的实践体验是科研理论的基本来源。另一方面,教学的过程是对所讲授的课程进行一系列思考、调整和钻研的过程,青年教师将新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知识形态融入教学内容,吸收到课程当中的时候,与原有的知识体系发生碰撞,这时青年教师必须将科研成果的理论基础、应用前景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程度等进行系统化辨析,用教学作以鉴别,这就是所谓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过程中教师会发现许多以前没有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以促使其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简言之,教学的过程也就是科研成果的鉴定过程,鉴定结果的分析、总结和及时反馈有助于优化科研标准和科研质量。

2.利用科研能力的提高以有力促进教学水平的进阶

首先,教学是一种学术的传播过程,科研是一种学术的发现、整合与创造过程。新理论的生成需要传播与扩散才会产生实践效果,教学赋予了科研以实用价值。高校青年教师可以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理论成果转化为知识形态贯穿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以充实自己的课程体系,填补现有课程体系漏洞,发挥其新陈代谢功能,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其次,利用科研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格调和文化素养。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学识程度、文化素养息息相关。青年教师通过探索未知的科研活动所形成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学术格调和文化素养的形成和升华,进而通过言传身教和榜样效应成为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鞭策力和驱动力。最后,利用科研工作推动学科的革新和新学科的诞生。科学研究对于改造和发展传统学科、提升已有学科的优势和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的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具有前瞻性的科研成果,是形成现有众多学科的主要原料。青年教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从事科研工作更具探索冲击力,研究成果既可能涉及到原有学科的理论基础,也可能扩大覆盖面到更多层次、各种专业方向,既可以为原有学科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也可以不断尝试新学科的创造。需要注意的是要谨慎把握科研的“度”,不冒进、不贪功,真正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高校青年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活跃思维,构思出更多“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的具体办法并不断加以验证。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基于问题式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增加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研究探索实际问题;在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中,给学生一些开放性、实践性强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指导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鼓励学生做调研报告等。这些既是教学过程的关键环节,也培养了学生自身的科研能力,教师还可以以此形成“师生结合”的科研团队[5],进而教学和科研都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重构教学与科研评价考核标准——“双赢”

评价制度是否有效,除了判定评价体现的价值观是否健康,对评价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评价之后的激励和校正更为重要。教学评价与科研评价既不能相互孤立、彼此脱节,也不能盲目混淆、一概而论。重构教学与科研的评价考核标准,是平衡教学与科研配置、兼得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关键一环,建立一个既能够有效评价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能力,又能够提供相关的问题解决建议的评价标准是所有高校努力追求的目标。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项重要职能,具备教学与科研的双重素质是青年教师应尽的责任,高校在制定评价考核机制时,应该既充分尊重各自的评价系统,同时也应该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检验其两大职能部门的合作机制,避免两项系统的恶性博弈,以达到二者考核机制的“双赢”。比如,针对教学与科研失调的教师是如何提供相应的支持资源及调整建议;面对教师在教学能力和科研上的差异,是否对教师实施分类管理,取长补短。

要解决科研与教学脱节的问题,就必须在保证对二者进行科学评价的前提下,建立促进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相互统一的评价体系。具体措施方面,可以在教师教学质量考核的标准设定中引入有关学术研究的指标要素,如在任课教师对该学科课程的讲授评价中加入有关社会和教育前沿热点问题研究及其动态跟踪情况的检验考核等;另一方面,在评价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引入教学方法内容等指标因素,如考核该教师研究内容与所任学科课程的相关性,与教学内容的结合度,以及研究成果是否运用到实践教学之中等。同时,也要充分结合学校的整体管理制度,即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制度、科研成果质量鉴定及奖励制度、教学成果的鉴定及奖励制度、对教师综合考评及奖惩制度、学校的其他约束激励制度等。只有这样,才会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由“教师”转向“专家”,使青年教师对教学更为自信,由“经验”转向“教研”,使青年教师对科研少一些功利,由“工具”转向“能源”。

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社会上有这样一种声音:“让教学的归教学,让研究的归研究。”其意是区分侧重点,既不让教学影响科研,又不让科研影响教学,让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让教学的归教学”是指对于那些更善于教书育人者,应该淡化对其学术论文等科研成果的要求,不能让科研成为枷锁,束缚他们在教学上的努力,阻碍他们对教学的兴趣;“让研究的归研究”是指对于那些善于专司研究者,可以减轻对其教学上的要求,转为强化对其科研成果的要求。为了有效避免当前人才培养和职称评定中的弊端,还原教学与科研的本质,两种侧重均不能影响其职称的评定等正当利益的获得。这就需要高校建立与此理念相对应的分类评价机制。例如,根据教师的年龄阶段或个性特征,充分听取教师自身的诉求,尊重教师的言语权和兴趣方向,为教师分类考核,可归纳为三类:教学能力突出而科研能力较弱的教师评价标准;科研能力突出而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评价标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较为突出的教师评价标准。并对不同的评价标准配备不同的学术成果要求和教学任务要求,使教师扬长避短,各司其职。

教学和科研并重是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和必然选择,二者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短板都会对高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作为高校主力军的青年教师,要充分认清科研与教学对高校的重要作用与二者之间的紧密关联,立足学校大环境的基点,加强自身修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和教学双重能力,充分发挥教学与科研在高校中的相互促进作用,兼得“鱼”与“熊掌”,既是为自己的职业发展负责,也是为学校及社会的进步负责。

参考文献:

[1]张焱.教学与科研:高校青年教师何去何从[J].师资队伍建设,2013,(3):95.

[2]胡霞.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角色间冲突研究——以西安某重点A大学为例[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77.

[3]李玉红,张艺,杨劲.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应对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压力[J].教学研究,2012,(30):135-136.

[4]张金标,江敏,邵露.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8):50-68.

[5]郝玉柱.高校教师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2):64-65.

(责任编辑:赵晓梅;责任校对:杨玉)

The Essentials for Mastering Both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YAO Yanqiu
(Shenyang Conservatory of Music,Shenyang Liaoning 110818)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training goal of high quality talent puts forward more strict requirements on college teachers. The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the dual pressures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which are to grasp the teaching and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view of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about the academic atmosphere of down playing the teaching whil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mong young teachers,as well as losing their own development direction,the universities should make great efforts to guide the young teachers to clearly know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gain in the consciousness,to schedule themselves basing on the reality,to integrate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and to re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young teachers;teaching;scientific research;balance and win-win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5-0097-06

基金项目: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方法论研究”(BHA140088)。

作者简介:姚艳秋(197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音乐学院发展规划处处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学、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科研青年教师教学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