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志喜
促进智障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
●周志喜
根据智障学生特点,通过制定详细班规、采取适宜教学方法、布置良好环境等举措,使学生有行为准则可遵守、产生正向参与课堂教学的良好行为,逐步形成良好行为品质,保障培智课堂教学效果。
智障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课堂教学
智障学生对事物的判断、人际关系的处理未达到常人水平,意外事故发生率较高,所以要建立各种学生容易理解的班级管理制度、规范。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对学生的要求不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与其内在需求相连接,可运用强化原理,采用代币制。
首先,从具体的生活细节开始,对学生的坐姿、集队、行走、如厕、上下楼梯、上课给出具体规范要求,使学生建立离开、回到教室向教师报告,上课铃响立即回到座位上坐好,教师说“排队”时迅速到指定位置站好等守纪意识。
其次,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模仿并给予奖励,使其明白怎样做是对的。如训练学生快速排队时,我会告诉学生:“老师数三声,排好队的有奖。”开始时,大声数“一、二、三”后,只有3名学生过来排队,及时奖励这3名学生,并告诉其他学生快速排队就有奖励。第二次,5名学生及时过来。待班级大部分学生都能及时过来时,停止奖励,改为扣除未过来学生一个代币。
第三,要坚持,规范要求一视同仁,不放纵某个人或某个行为。这样智障学生会互相模仿,共同遵守好的行为规范。
第四,班级规范建立要趁早。接手每个新班时,我都会先了解学生特点,并制定好班级规范。一般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班级规范就会建立起来。
课堂教学的良好行为
(一)以“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需要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属个性倾向。它是客观事物引起一个人情绪的重要中介物,同样的客体在不同人身上引起不同情绪反应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需要有关。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形成这种“需要”,在其产生后激励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
每节课我都会设置一些能引发学生“需要”的事物。如课前准备一个奖励物(如学生喜欢吃的食品、喜欢玩的玩具),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大家都想得到奖励物,便争着回答教师的问题,上课时也较为认真。
奖励物由初始时做到就有,到与学生约定把奖励累计起来换取参加喜欢的活动,使学生半天、一天甚至是一个星期都在课堂上有良好的表现。
(二)以“竞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中,可把椅子作为奖励物,实行竞争制,早完成操作的同学就能提早坐到椅子上。这种做法源自一次课堂体验。那次其他班级学生来我们班一起上图形操作课,由于椅子有限,一些学生没有椅子坐。有学生提议,通过课堂操作比赛决定可以坐椅子的学生。在此起彼伏的轮换过程中,一节课很轻松地上完了,且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效果很好,一扫以前趴着上课、东倒西歪等现象。后来,我就将这种模式移植到了课堂中。每次先站着上课,等操作完成或按要求做好了,可搬椅子到课桌旁,下一个操作要求完成就能坐下来。
还可开展组内竞赛、小组竞赛活动,即:把能力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在小组里设置同一个学习任务,在小组内开展竞赛;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学生通过配合完成某一项学习任务。教师及全班学生根据完成结果判定输赢或给予表扬批评。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主动性,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困难、差错、失误,尤其是有较严重学习困难的智障学生。教师如何对待很重要,责怪、不适当的批评会挫伤他们的自信心。所以,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学生在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可开展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回答一些较浅显的问题,只要答对或言之有理,就立即加以表扬。学习要求也要有不同难易程度,让每一层的同学都能“跳一跳,够得着”,并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树立起自信心,课堂表现也会更好。
(四)以“惩罚”使学生建立自我约束行为
在强调对智障学生进行激励的同时,也要建立对违反课堂要求行为的惩罚措施。智障孩子大都有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教师不能放任之。当然,课堂“惩罚”的规定也应因人而异。比如,图形操作课上会使用到计算机,对于喜欢操作计算机但常不听指令乱操作学生的惩罚,就是离开计算机,坐到后面看其他学生上课。而对于上课时不经教师同意随便走动、帮助同学的能力较强的学生,惩罚为剥夺他今天做班干部的权利。若他改正这一行为,则安排其帮教师擦黑板、组织同学排队等任务。总之,教师要把握“爱与严”的分寸,将两者有机地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自己所能理解的情境下遵守规矩地进行学习。
(五)以“伙伴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动力
1.选取“伙伴老师”和“伙伴学生”。挑选学习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担任教师的小助手,做学习困难学生(即“伙伴学生”)的“伙伴老师”。对于一些长期存在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形成固定的一帮一的“伙伴”关系。
2.选定开展“伙伴学习”的时机。如图形操作课上,一般在以下情况中开展“伙伴学习”。(1)课前,一些学生对程序操作不够熟练,找不到自己的班级或名字,这时“伙伴老师”给予协助完成。(2)操作程序时,每次自己任务的一个步骤完成后,“伙伴老师”检查“伙伴学生”计算机屏幕,发现错误立即更正,从而节省宝贵的上机时间。(3)在新授课后的巩固练习中,“伙伴老师”完成教师布置的操作任务后,对“伙伴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分提醒、督促,监督、改错,手把手教三种形式。
3.“伙伴老师”选定后,教师要对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如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让他们觉得做“伙伴老师”是光荣的事,也是对自己学习的巩固和提升,即让学生愿意做“伙伴老师”,争当“伙伴老师”;要让他们知道辅导同学是教师安排的任务,要认真完成好,即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在态度上,要求他们耐心细致地对待被辅导的同学,不要看不起他们。
良好环境的布置对修正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中,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把东西摆放整齐;反之,在杂乱的环境中,我们很难意识到一定要将废纸扔进垃圾桶。
笔者所在学校大到建筑物的色彩、结构布局,小到每一个小场室的摆设,都考虑到能愉悦学生的身心,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还安装了很多镜子,让学生通过镜子知道自己怎样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从而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而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提供整洁的教室环境、有提示的教育要求,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积极健康成长。其一,地面标识线。对学生可以自由活动区域,用绿色线标识出来;教师办公区、学生不能靠近的、有危险的区域,用红色线标识出来。其二,物品摆放的教育提示。每个学生水杯摆放的位置,通过学生照片或名字给予提示。桌面上、柜子里的物品要做好分类,每类物品存放的地方用图片进行提示。其三,对学生集队的站位,在地面上用红色脚印标识出来。只要一个简单指令,学生就能快速集队。其四,对一些操作性的活动要通过图文结合的标识给予提示。如洗手池边可附上洗手步骤的提示,玩具箱上附上整理玩具的步骤。
综上所述,立足智障儿童特点,通过班级规范、课堂教学要求和班级环境布置等方面的举措,能促使智障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品质,提高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保障教育教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启智学校,528000)
G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