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洁
[摘 要]实验教学是高校培养全面型、融通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电子、通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在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文科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最新的社会发展成果成为当前文科教学,尤其是文科类实验教学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1〕本文以高新技术应用中具有代表性的电子取证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以实现面向不同类型学生的跨学科教学。
[关键词]电子取证;法学实验;分层次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2 — 0168 — 02
实验是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地排除外界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人为地改变、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从而去认识自然现象、自然性质和自然规律,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2〕法学是中国大学的十大学科体系之一,包括法学、政治学、公安学和社会学,是当前文科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主要表现在实验方法多样化,实验仪器多样化等方面。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导致犯罪样态也“推陈出新”,对法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既保证教学基础内容的稳定性,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新型犯罪方式方法是当前法学教育尤其是法学实验教学面对的难题。本文以电子取证为基础对此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种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以期对文科类实验的教学改革,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有所帮助。
一、电子物证
电子物证是存储于介质载体中的电磁记录或光电记录,是对案件事实起证明作用的电子信息数据及其附属物。电子物证与传统证据相比具有高技术性、存储和提交形式多样性、客观实在易变性、存在的广域性、实时准确性的特点,是高新技术在司法领域内使用的典型代表,改革电子取证实验教学对于如何将高新技术引入文科类课程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对于建立一种新型的适应技术革新的文科类实验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3〕本文提出的分层次实验教学模式就是基于电子取证技术的高技术性和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基础和要求的多样性提出的,希望能够对文科类实验教学革新有所帮助。
二、电子取证实验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电子物证可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U盘、数码相机、手机、电脑等等。诈骗、盗窃等几乎我们生活中的所有犯罪都有可能存在电子物证,电子取证实验涵盖面也比较广,跨越理科和文科。从设备研发到技术更新,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涉及的专业包括计算机、通讯、法学、公安等等。但是相关专业实验教学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甚至区别很大。就法学实验本身来看,一般高校课程设置都面向公安和法学两大类学生,学生就业后可能是运用电子物证的法官、律师,可能是现场勘查的民警,也可能是在刑侦实验室进行证据分析的鉴定人员。如何因材施教,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给现有实验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子物证就取证技术研发工作而言,目前主要在计算机和通讯两个专业发展还比较好,但是应用规则等方面的法理研究在国际、国内还存在许多争议。客观的说,法理研究远远没有跟上技术研发的脚步,一些先进技术由于法律、法规的限制和相关法律人才因缺乏司法实践而被采用很少,甚至根本没有被采用。笔者认为电子物证类法学实验应该从多方面加速发展,以便各类型法学师生从实验中了解、掌握相关知识,总结规律,为相关理论研究、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高新技术在文科类实验中应用模式的一种有益探索。
三、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电子取证实验目前主要在公安院校中设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和刑警学院的实验课设置较为完整,包含独立实验课程、专业课题设计、项目实践、毕业课题、科技创新、公安认知型实践、公安专业业务实习等多种形式,〔4〕而包括我校在内的地方高校由于缺乏实验设备、实验教案等原因几乎都未设置该方向实验课。我校虽然购置了相关教学设备,但是目前电子取证实验只在教师中展开,作为科研之用,并没有面向广大学生推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没有合适的教材;(2)实验设备只有一套且价格昂贵无法多人同时操作;(3)学生多为文科基础,无法实际操作设备,即使观摩老师操作,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也很难有所领悟。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主要是存在以上三个问题,那么学生学习电子取证有什么难处和要求呢?笔者就此面向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和信息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做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知,许多学生尚不能正确区分某一犯罪是否涉及电子物证,办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电子取证——这些情况在本科生,尤其是法学类本科生中比较严重。同时我们还了解到广大学生对于电子物证这样的高新技术是有着及其浓厚的兴趣的:法律类学生希望通过实验促进相关法律理论的学习;经济类学生希望增强网络安全意识;信息类学生主要希望掌握电子取证技术;而增强研判和解决工作后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的。同学们还希望自己的实践能力能够通过考核展示出来。基于以上,笔者提出了一种分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希望能够以适应不同专业要求,不同学习基础为切入点建立一种分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同时建立合理的高新设备引进、退出制度,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该模式从师资建设、教材设计、课程设计、考核方式、设备更新这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讨论,以求设计出一种更适应实践需要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师资建设
电子物证存在于今天我们所知的几乎所有犯罪类型,听起来很遥远,实际上与我们的生活结合的相当紧密。相关知识因使用者不同涉及从理科到文科的很大范围,属于多学科交叉范畴。目前在我校与之相关的主要有信息学院、法学院和刑事司法学院,笔者认为我校电子取证的实验课教师可以主要由这三个学院的老师组成,按照教学内容的不同交叉授课,以弥补文理科专业不同带来的师资不足。例如信息学院的教师讲授相关课程时,可以安排法学院或刑事司法学院的老师上法学实验课,以使信息学院学生可以了解关于电子取证的法律法规;法学院和刑事司法学院的老师在讲授计算机犯罪时可以请信息学院的老师上取证实验课,以使法学类学生可以了解电子取证的方式方法和表现形式。另外,还可以在法律实务部门聘请专业人员做实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应用,缩小校园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应用的差距。
五、教材设计
电子取证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教材,现在散现于其他实验教材的教案存在实验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的特点,对学校现有资源利用不够充分。笔者建议组织包含信息学院、法学院和刑事司法学院的老师在内的跨学科综合师资力量编写一本多专业共用的专门的电子取证实验教材,该教材内容涵盖法学的案例分析、刑事司法的现场勘查、信息的取证技术等涉及电子取证的全方面实验教学内容。当不同专业的教师在讲授不同的课程时可以根据学生基础、教学要求、学生兴趣等几个因素在该教材中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学生对于自己课内没有讲授的内容也可以以该教材为参考选择辅修或旁听,电子取证实验虽然学科跨度较大,但是以该教材为基础仍然具有很强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六、设计
课程设计以前述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编写为基础条件,笔者认为方式可以多元化,内容可以按照学习者的不同情况分为几个不同的程度。(1)针对无理科基础的法学类本科生,可以以设计计算机犯罪案例展开案例分析实验课。(2)针对可能从事公安工作的刑事司法类学生可以设计现场勘查,简单取证技术类实验课,以熟悉相关物证和取证规则、工具为主。(3)针对信息类学生,可以设计技术性较强的取证实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取证技巧。(4)可以设计含各学院学生的模拟法庭实验,使实验涉及法官、律师、专家证人等多种角色,让学生熟悉在计算机犯罪案件的办理中可能涉及到的各项工作。(5)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学生应该考虑他们基础各异及就业和科研的双重需要允许他们既可以自由参与上述实验也可以根据教学和科研要求申请其他类型的实验。使整个电子取证实验体系可以满足不同层次教学要求。
七、考核方式
因该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采取了跨学科编写教材和跨学科教学的方式,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考核也应该有一定的灵活性。笔者建议实验课的总成绩应该由单次课成绩加权平均而成,而单次课的成绩由该实验课的授课老师给出。例如一个法学院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相关法规时上了三次实验课,分别是法学院老师教授的案例分析、刑事司法学院老师教授的现场勘查和信息学院老师教授的取证技术,则该学生有三个单次课成绩,分别有以上三位老师给出,而他的实验课总成绩则是这三个单次课成绩的加权平均值。另外,还有学生提出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强,希望考核时能够有所体现,笔者建议学生在必修的实验课外可以自己选修实验课,选修实验课的分数也可以参与计算,则上例中所述法学院学生实验课的总成绩应该是三门必修实验课和自己选修的实验课分数的加权平均值。笔者认为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可以充分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学习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八、设备更新
计算机犯罪技术日新月异,电子取证设备也不断发展,高校作为先进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保持教学的前瞻性,相关电子取证实验的教学设备应该确保先进性,以使教学内容不至与社会脱节。笔者认为可以有两种更新渠道:(1)以教案更新促设备更新。教师可以依据电子取证技术和计算机犯罪法条法规的发展情况设计新的教案并以此向学校申请设备更新。(2)以设备更新促教案更新。学校可以采用组织专家座谈、与其他科研院校和实务部门交流等方式,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定期引进和更新教学设备,并将新设备的情况及时公开,告知相关师生,以使教师在此设备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教案。
九、结束语
电子取证实验具有跨学科、更新快的特点,对于教学的稳定性来说无论从师资队伍建设、教材编写、课程设计,还是考核方式和设备更新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是快速变化的社会对高校教学的挑战,也是当前文科类实验如何引进高新技术以促进教学必须尽快破解的一个难题。笔者在这里提出的基于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是依据学生的基础和教学要求的不同,集合多种教学力量把实验课分为面向不同类型学生的多层次教学模式,以期能对如何将其他类型的高新技术引进文科类实验教学起到一个借鉴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张学军,王锁萍.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2005,(24).
〔2〕孙文彬.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
〔3〕肖硕,闫震.大学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5).
〔4〕陈瑶清,李剑波.公安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法制与经济,2010,(7).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