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摘 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使高校认识到在当前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应该从改变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在日常学习生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加强学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教育、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方面入手,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抓好制度建设,“以人为本”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
[关键词]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2 — 0127 — 03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高校已经成为各种文化思想交汇的前沿阵地,在这种宏观背景下,高校师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发生纷繁复杂的变化,越是文化思潮多元化的社会,越需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澄清是非。因为这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下一代人的成才与成长,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百年大计教育的成败。90后的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主要信息主要来自于大众传媒,缺乏社会认知和人生经验,迫切需要通过协同思想教育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助,以明辨是非、分清高下与优劣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内涵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阶级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各以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就是在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保证地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道德观教育,使大学生理解、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
二、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问题
1.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呈现出一定理论的庸俗化和弱化倾向
当前高校的思政课无论是教学改革还是教学效果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如何使教学体系向信仰价值体系转化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很多的教改成果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并没有运用到思政课的实际教学中;第二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更关注国家创业、就业等政策,认为“思想教育与我无关”,学生受到网络、数字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更喜欢“政治娱乐化”的课堂;第三很多的专业课教师不相信马克思主义,在专业课上与思政课教师唱反调,严重消解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面对当前开放新、虚拟性、复杂性的网络环境,意识形态教育的主客体既呈现出亟需解答现实困惑的需要也呈现对出现的社会负面问题感到不易辨别,导致师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怀疑。青年学生反感枯燥的理论学习,更注重现实的感受,当现实与理论脱节时,则更排斥意识形态教育。
2.市场经济导致社会转型“失范”,严重冲击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得到增强,这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社会现象的纷繁复杂严种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对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造成困惑。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高校就业出现结构性矛盾,“蚁族”、“候鸟族”、“啃老族”加上媒体“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不断造势,使得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眼前“一片灰暗”,读书无用论一时甚嚣尘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学生更为关注的是眼前和现实的利益,意识形态教育在学生心中就成为可有可无甚至是被动无奈的一种选择。
3.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虚拟性、持续性,对高校的宣难以管控性,尤其是一些网站不负责任发布负面信息,正在潜移默化消解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各种思想观念、是非曲直不断冲击着学生的头脑,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网络谣言、人肉搜索、“网络愤青”等非理性舆情的不断出现,对国家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产生的巨大的冲击,极易形式“蝴蝶效应”、“破窗效应”导致思想混乱,甚至改变已经树立的价值观,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防御能力提出挑战。
4.通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
随着大数据时代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巨大影响,通俗文化、快餐文化在高校也广为流行,成为大学生追逐的对象,而这些文化主要强调名人效应和心理接受,缺乏中华优秀文化的底蕴,缺乏责任和担当,消解了文化的底蕴和审美价值,使大学生产生一种无关道德追求、只在乎感官的享受;同样,由于网络的开放、言论的相对自由,使人与人之间、网民与媒体之间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平等性,使每一个人都成为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来源,但同时也带来了混乱和无序,成为挟制法律和道德的战场,对政府监管和公信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高校师生的道德自律,如何提高师生对网络信息真假的辨别能力,网络文化教育迫在眉睫,但高校明显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5.西方推行文化霸权,直接冲击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文化软实力不断上升。但是西方国家丑化、分化中国的立场没有改变,他们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网络、电影和出版市场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宣扬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利用宗教制造民族分裂,利用新闻歪曲报道中国,妄图在青年学生当中植入西方的价值观,利用“政治转基因”从根本上动摇高校师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消解、动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是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严重挑战:部分教师师德失范,“三观”发生扭曲,一些所谓的网络大V散发不负责任的论调,严重挑战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识形态教育。
“少年强则国强”,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如果这些学生进入社会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泛滥,成为庸俗和世界主义者,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一大障碍。因此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在一定意义上关系着国家的软实力,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形象问题,同时也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得到青年学生的广泛认同问题。
三、提升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对策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离不开具体实施路径。从学校层面来看,在新的历史形势下,重新审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积极探索并创新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路径,使之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高校育人目标,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开创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从国内层面来看,掌控、引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实现国家与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思想基础,要求高校必须在如何提升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路径上进行探索。
1.改变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学体系转化为价值信仰体系
当前思政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要么翘课,要么课堂上成为玩手机的“低头一族”,主要原因在于部分教师教学方式陈旧,甚至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说教上。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如可以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通过分组讨论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使学生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知;通过对相关热点问题的辩论、演讲,使学生的思想得以升华;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正面的加以宣传、负面的加以引导,使学生明辨是非;在课堂中恰当地引入国家相关政策,使学生对“政策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等类似接地气的话有个正确的认识;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分析,切实解决学生心中的困惑;要带领学生结合国家重大活动、重要节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主题展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
2.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生根发芽,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高校不能把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应该融入高校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虽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可以滴水穿石、聚少成多让学生融化在心灵里。具体而言,就是要多部门联动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学生;关注的学生就业创业,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关注学生的利益诉求,在依法治校的前提下保证学生的权利;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时排解心理困惑。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守则、公约的制定中,找准核心价值观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高度契合点,真正做到接地气、有底气,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公信力。
3.引导青年学生运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
大数据时代如何把握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应成为当前高校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关注的重点。由于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有时会混淆视听,加上部分青年学生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对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和网络文化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需要高校党委宣传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形成合力牢牢掌控网络舆论阵地,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忧患意识,积极参与到学生到微信、微博互动中,转发评论网络上“正能量”信息并参与到学生的话题讨论,负面新闻主动正确加以引导,不但可以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真实想法,及时回应学生的关切,也可以增加师生的感情沟通。
网络意识形态已经渗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加强法治观念,倡导网络空间诚信体系,引导学生维护国家利益,不发表未经证实或者不负责任的言论。同时高校要建立高效、公开透明的网络信息发布平台,树立高校在学生心目中“话语威信”,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高校可以利用校内媒体平台,以国家举行重大纪念活动为契机,举办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电影放映周、纪录片放映周”活动、举行音乐会、话剧表演、等活动;利用校内广播或电子屏幕展播全国道德模范、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利用微信、微博评选自己身边的道德模范或先进人物,让正能量充满整个校园。
4.从战略的高度加强学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教育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高校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两课”的教学之中,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实践活动中,要加以批判地继承与发扬,使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占据意识形态的主阵地,防止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解构以致出现断层现象。
强化文化安全意识引导。当前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深度、广度不断加大,对外科技、文化、贸易交流日益密切,尤其是文化渗透已成为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第二条战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相关案例讲清楚西方国家推行文化霸权的实质:破坏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打击中国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学生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入侵的免疫力,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反对西方文化霸权而全盘否定西方文化。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高校应该因势利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当前很多高校虽有门户网站,但很少“接地气”,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有的开辟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成为“僵尸网站”。历史经验证明,意识形态领域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就要去占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使校园网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学校党委各部门、学生管理部门、思政课教学单位应该以校园网为依托,通过转发评论、问答、案例分析等方式及时引导,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并把一些重大的纪念日活动、节日活动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相关图片、领导人讲话、名家讲座视频上传到校园网专题网站,通过多样化的素材学习,让学生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开创未来,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传播途径,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5.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要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和理论水平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能否把一些问题讲透、使学生易于接受,必须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历史进行辨证的分析,是做到“入脑入心入耳”的关键一步。无论是互联网还是西方文化都有正面和反面,如何对学生加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也需要教师用辨证的思维把观点传授给学生。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提升理论素养,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定期举行学术讲座、学术热点交流会、恳谈会,引导学生客观正确看待社会的热点问题。
提升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师德建设是重要一环。教师自身的形象和观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坚决把“拿着钱吃着饭还骂娘”教师清除教师队伍,否则将贻害无穷。
四、余论
意识形态其核心是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需要耐性的工作,高校应该抛弃急功近利和固有思维,在旗帜鲜明地讲述理论的同时,也要使学生深入实践,讲清“理论和现实中脱节”的地方,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在理直气壮地讲真理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循循善诱感人心。
意识形态教育对高校来说是一个长期而又漫长的过程,必须常抓不懈。同时应该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制度建设,使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要结合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局,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贴近心灵,不断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
〔参 考 文 献〕
〔1〕朱继东.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M〕.北京:教育部社科司,2015:64.
〔2〕边极,任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5.
〔3〕邓小平文选卷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80.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EB/OL〕.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252/5089/5106/5182/20010430/456601.html,2001-04-30.
〔5〕六成青少年网民信任互联网信息〔EB/OL〕.http://www.isc.org.cn/zxzx/gzwm/listinfo-32238.html,2015-06-08.
〔6〕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30/c_126690852.htm,2014-06-30.
〔7〕张志洲.中国话语权的困境与出路〔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GB/9878818.html,2009-08-18
〔8〕邓晖.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根本在于教师〔EB/OL〕.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2/06/nw.D110000gmrb_20150206_1-04.htm?div=-1,2015-02-06
〔9〕边极,任民.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7.
〔10〕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17.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