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甜静 郭 娅 何碧君 袁 影 陈露露
(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适应性的课程改革策略
曲甜静郭娅何碧君袁影陈露露
(肇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摘要]随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其学业适应不良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校表现为学习适应性较差、学习成绩不佳、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计划、课堂表现不优秀、拖欠作业或不交作业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他们缺乏自觉性和学习积极性,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适应不良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现有课程设置不合理带来的不良影响。改革农村课程内容,设置与农村小学和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相适宜的课程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课程结构和评价模式,开发特色教育,以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业适应不良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留守儿童;学业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劳动力向大城市流动。同时留守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问题随之出现,儿童的成长问题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需要全社会严肃认真地对待。家庭教育中的亲情缺失使得留守儿童不仅缺少父母在物质方面的关心,而且甚为缺乏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关爱。由于农村教育的不完全性、不公平性导致小学生无法接受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和心理辅导课程,使得留守儿童学习适应性较低。因此,如何对农村小学课程进行改革和设置使其课程效果达到最大化,从而帮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解决一定程度上的学业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其中一方到异地打工并且常年不在家,把孩子留在农村与隔代亲人或者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0—2010)》实施情况显示,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约为1.5亿,18岁以下随父母流动的儿童有2 000万,留守在农村的儿童也有2 000万,这一数字约占全国农村儿童总数的8%。[1]2010年,全国0—17岁的留守儿童有6 972.7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达6 102.55万人。[2]
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的奠基石,但是在留守儿童群体受教育的问题上小学教育最为突出。由于父母双亲不在,孩子便与祖父母或者亲戚等一同生活,不论是同祖父母或是亲戚一起生活都存在着对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都会对孩子造成监护不良的后果。由于祖父母一代人普遍文化水平较为低下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和学业,使得孩子在学习上的问题无人可问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祖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使他们无法细腻地了解孩子的心理。亲戚也有自己的孩子和繁重的农活,需要照顾自己的家庭,没有空余的精力关爱他人留守儿童的学业和心理状态,对留守儿童也只能是给予生活的温饱,有些亲戚还会嫌弃留守儿童使孩子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这样的生活方式容易使留守儿童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惯,内心缺乏安全感和家庭认同感,脆弱敏感、性格易怒孤僻,表现行为有不交作业、逃学厌学、沉迷于网络等等。
二、农村现有课程设置状况对留守儿童的不良影响
学校是儿童除了家庭以外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也是他们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很多不足。课程结构、内容、目标等与农村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出现脱节情况,许多学校并没有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和他们的性格特征,学校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对于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情感需要更是不知道如何进行沟通,缺乏及时正确的指导。留守儿童本身法制和自我保护意识并不强又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制度,使得学生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诱惑和利用,学校也没有开设自我保护安全教育课,学校无法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普及法制知识,对于学生的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更是疏忽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由于农村经济条件和福利待遇有限,教师的数量和知识水平都达不到符合的条件,学校没有充足的师资力量、教育水平和教学设备,学生享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关怀和教育辅导。农村留守儿童对现有课程设置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留守儿童对课程设置的不适应
课程的设置应该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重视不同课程领域对学生个体全面发展和独特发展的价值,尤其是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音乐、体育等,注重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农村的小学课程只重视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主要的课程,这三门学科的课时占据所有课时的一半以上;对于学生体育、音乐、艺术、心理健康、品德、科学等科目开设的课程则是极少的。而以劳动技术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多数学生认为并没有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多大的帮助,反而加重了其学习负担。农村小学现有的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活动能力、鉴赏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是不利的。这样的课程设置只能说完成了课程目标的一小部分。
2.留守儿童对教材内容的不适应
长期以来,依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全国的小学不论是在教材的选择上还是使用上都缺少地方基层专业教师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导致新教材在内容和使用上突出其向城市教育生活靠拢的“城市中心取向”,缺少与农村真实社会生活贴近的素材和主题。因此,农村儿童对新教材的适应性大大减弱。农村留守小学生对现有教材的不适应表现在:一是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繁、旧”,脱离现实生活,缺乏生活性,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二是由于受到农村基础条件的限制,教师只能按照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训练并反复使用旧的教学资料,这样烦琐、陈旧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阻碍;三是各个科目的教师只是负责教授自己学科的知识,没有重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4]
3.留守儿童对以考试为主的课程评价制度的不适应
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它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标准形成一定的教育框架,升学率已经成为多数学校和教师及教育事业部门一致关注的问题,相比之下,学校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显得有些不足。同时,在强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态度、能力、创新力等综合素质时,往往忽视了教学评价的重要性,而且在对学生各方面素质进行评价的时候缺乏直观性,导致学生学习缺少一定的内在动力,学生的学业成就感低。此外,农村小学过于强调分数的重要性,将分数视为小学升初中的重要衡量标准,导致小学留守儿童参与课程实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
⑨Hansen B E.,“Threshold Effects in Non-dynamic Panels:Estimation”, Testing and Inference, Journal of Econometrics,1999,93,pp.345 ~368.
4.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受到农村经济的制约,加之本身特殊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的农村留守儿童在身体、心理等方面受到严重的不良影响。他们从小就需要承担多于其他同龄儿童的家务重担,许多留守儿童不得不选择辍学。
三、影响学生学业适应性的原因分析
农村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存在许多问题,课程设置不仅受到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还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总的来说,影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资源不足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组成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新课程资源由条件性资源和素材性资源两方面构成。农村学校由于存在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部分课程实施困难。根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约90%的农村学校普遍反映现有的课程资源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多数农村小学仅仅是由一栋教学楼、一面红旗和几间教室组成,其他任何设施都没有。此外,农村学校的校外课程资源也极度匮乏,例如图书馆、报刊、网络资源等。更需关注的是,农村地区所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乡土资源也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得不到充分的开发。[5]
2.学生的自身的原因
学生的素质达不到新课程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部分农村地区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家长选择将孩子送到教学条件好的城市或是周边县里的学校就读,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向城市流失。反观农村小学自身,学生普遍存在学科基础水平较差、学习积极性较弱、缺乏带动,无法理解和运用新型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法等问题。此外,多数学生自身对学习缺乏兴趣,因而在校只是按部就班完成学习任务,还有部分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出现问题,学习态度消极,出现了厌学的情绪,这些内在因素都导致了农村学生对课程设置出现不适应。
四、改革农村课程内容,提升留守儿童学业适应性策略
1.设置与农村小学和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1) 开设心理辅导课程。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指出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有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而在2015年6月发布的《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指出,全国6 100万留守儿童中约15.1%、近1 000万孩子一年也无法与父母相见,即使在春节也无法与父母团聚。有将近4.5%的留守儿童甚至一年都接不到父母打来的电话,一年中与父母通话一两次的留守儿童就有885万,3个月通话一次的有1 519万。《白皮书》还指出,如果父母不能保证每3个月与孩子见面一次,孩子的“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对生存现状产生焦虑,而只要保证每周1~2次的联系,孩子的“烦乱度”就会明显下降。[6]
由此可见,农村小学教师必须对学生家庭做调查,了解学生的生活状况,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心理辅导课上进行团队辅导,而存在特殊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则需要教师在课下进行单独、深入的个别辅导。通过心理辅导课,能够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让学生融入集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父母外出导致的心灵孤独。
(2) 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留守儿童所在的农村学校多数位于山区,自然灾害频发;上学路途遥远,人烟稀少,学生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独自在家的留守儿童甚至会成为不法分子猥亵、拐卖的对象。针对这些天灾人祸,学校应该开设安全教育课,在校内开展火灾、地震、泥石流等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疏散演练,使学生学会自救。另外,学校应该教育学生遇到不法分子时如何脱身、寻求他人帮助、脱离困境。
(3) 开设家校合作课程。学校和家长合作,经过挑选后让部分家长走上讲台,根据自己的特长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技能经验,例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编织课、烹饪课、草药课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对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的弥补。农村家长传授的技能贴合农村学生实际生活,实用性强,可操作性高,充分利用了身边的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家校合作课程也能让家长发挥所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提高家长对学生学习的重视程度。
(4) 开设社会适应课程。留守儿童所在的农村多数地处偏远,信息传递落后,农村小学生对城市社会知之甚少,多数只能通过他人口耳相传,条件好点的也只是通过电视或电脑获得片面的、零碎的资讯,况且现阶段国家教材很少关注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所以学生学习的知识和社会严重脱节,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导致他们日后走出大山、走进城市时因为对城市不了解而屡屡受挫、饱尝失败。开设社会适应课程正是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修正,社会适应课程主要包括职业教育课和法制教育课。
第一,职业教育课。职业教育课旨在帮助学生对社会上的职业有一个总体、全面的认识。通过介绍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职业和让学生进行职业角色扮演等方法促使农村学生从小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心灵有所寄托,精神昂扬向上,另外,增强留守儿童对外出打工父母的理解。部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家就认为父母不爱他们、抛弃他们,于是就对父母产生了怨恨情绪,亲子关系产生了隔阂。职业教育课在让学生了解各行各业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不同职业的工作感受,通过孩子对父母的认识和了解,促使他们理解和体恤父母。
第二,开设法制教育课程。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于是肆意妄为,造成道德的缺失,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面对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不良、暴力事件频发的现状,农村学校应该开设法制教育课程,宣传现行法律法规特别是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法律法规,例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留守儿童可以通过这门课程增强法制意识,了解犯罪的后果,学会遵守法律。更能在学习国家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后,使留守儿童知道自己在面对侵害时如何寻求解决之道。
(5) 开设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开发的课程,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是依据学校的教育情况利用当地课程资源加以实施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特点和优势、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进行开发。
以学生的体验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开设适合学生兴趣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让学生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各项活动,教师只是引导者和旁观者。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该更注重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只聆听教师的教诲和听取教师的指导。因此,基于农村的实际情况,应该开设:怎么做家务活,如打扫家园、学会生火煮饭、喂养家畜以及洗碗等;怎么做农活,如收割麦子、摘棉花、割稻子等;怎样处理学习与家务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技能,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增强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在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中逐步使自己进步。
2.建立多元化的课程结构与评价模式,让学生根据兴趣进行自我选择
农村小学可以根据自己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与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帮助家庭之间得以兼顾。具体措施是:学校可以开设选修课、通识课,如生活技能课、安全常识课、农具使用课、天气变化课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同时进行多样化的考查方式,如让学生做试卷、修理农具、按照天气变化来安排自己的活动等。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给学生足够时间去自主学习。另外,也可以开设隐性课程,利用学校的门、墙、走廊以及书桌等实物,把一些学习的知识布置在教室周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知识。
3.开发特色教育,结合多媒体等途径进行宣传教育
学校教师要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教学,如当地盛产山药,就结合山药这一植物进行学习,学习它的生长过程、生长习性、药用价值等。同时可以利用教学媒体把它的知识做成图片或者影片播放给学生观看,也可以根据实际做成一个宣传山药的网站。一方面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农民的收入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被极大地带动起来,有利于减少厌学情绪的产生。同时,父母也会积极支持学生进行知识学习。
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结合了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身心特点,这样的课程改革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贴近生活的、多样化、多途径的课程学习方式真正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由于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使他们不必再为繁多的作业而苦恼并且能够很好地兼顾学业和农活,而且由于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家长也比之前更加支持子女去求学。同时,在学习中学生的文化涵养在不断提高,接触知识和获取知识的面变得更广,能够进一步陶冶他们的情操。
学校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调节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增强自我安全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由于父母监管的缺失留守儿童更需要学校教师的关心和关爱,充分发挥教师主力军的作用能够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课程改革真正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一同协调起来,共同教育、互相弥补。学校教育真正渗透到了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不单单是只教会他们读书认字,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是教育问题,课程改革能够从学校方面解决好教育问题,有助于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留守儿童会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参 考 文 献]
[1] 徐宏升.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5):74-77.
[2] 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 000万[EB/OL].[2015-12-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10/c_115720450.htm.
[3] 李佳,冯丽婷.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环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18-121.
[4]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83.
[5] 郝志军,陈晓东,马延伟,等.深化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3-8.
[6] 李亦非.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R/OL].[2015-12-04].http://news.cyol.com/content/2015-06/18/content_11453857.htm.
[责任编辑:江桂珍]
[收稿日期]2015-12-05
[基金项目]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410580002)。
[作者简介]曲甜静(1993-),女,山东莱西人;郭娅(1994-),女,贵州都匀人;何碧君(1993-),女,广东广州人;袁影(1992-),女,河南商丘人;陈露露(1994-),女,新疆喀什人。通讯作者:曲中林(1965-),黑龙江绥化人,教授。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6-0040-05
课程研究[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