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刚 李经天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中小学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讨
梁晓刚李经天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个人的职业定位、职业发展,乃至个人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还处于初步阶段,严重影响了我国各类毕业生的职业满意度和价值感。在中小学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使中小学生认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引导学生对个人未来的职业进行一些探索性的思考,在中学毕业时可以做出更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专业选择。在我国中小学引入职业发展规划教育需多方共同改进: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政府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中小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加强和企业的沟通,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小学;未来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对每一种职业的具体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让更多的毕业生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在中小学阶段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我国学校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比较少,这就造成了高考填志愿时选择专业的盲目性和趋利性、不顾个人特点追求重点大学等现象,直接导致职业满意度低、人才供求失衡等问题。
在中小学教育中引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实践,一方面能够使中小学生认清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一定认识,为未来的就业打好基础,促进自身的成功;另一方面,在教育的基础阶段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使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对职业进行规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培养,凸显教师“人生导师”的职业价值。
一、何谓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指根据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并结合时代特点,确定其最佳的职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被引进教育体系之后,发展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它被定义为:对个人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教育,主要是激发个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促进个人优势特点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有利的职业技能,促进个人职业生涯不断发展。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教育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各类组织员工的职业教育中,如果能将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和教育提前到基础教育阶段,将更有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特点结合,促进个人、群体和社会的良好协调发展。
在中小学教育中引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实践,主要是让中小学生对各种职业以及自己的特点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对当前一直到未来有一个初步的规划。事关学生一生的职业发展乃至人生幸福,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与努力才能发挥作用。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基础知识的学习规划,这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提条件;第二,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目标明确、不断发展,还有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这是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
1.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根深蒂固
在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影响下,在中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主要存在两种观念:无用论和过早论。无用论是指在学校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和活动时,学生参与到一些社会工作中,对社会职业类型有一些体验性的认识,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但大部分的教师和家长认为社会实践课程对学习成绩的提高没有什么帮助,还占据了其他主课的学习时间,没有开设的必要。过早论是指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考上好大学是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为学生设置的主要目标,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毕业后的事情,所以大部分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在中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太早。[1]
2.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具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资格的教师资源极其缺乏,无法满足当前中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实践主要是由班主任或其他教师兼任。由于他们自身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习或研究,缺乏专业性,这就降低了中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价值,对学生的指导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3.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社会资源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的设置,需要众多学校外部的社会资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场地,比如,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等。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尚不健全,很少有企业或社会组织愿意提供实践机会,这就造成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社会资源的缺乏。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法规、政策的缺失
我国的教育法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中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法规、政策保障还不到位。目前,只是在其他有关中小学教育的法规、政策中包含一些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条款,还不属于严格的中小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保障条款,更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法规和政策。
三、加强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
针对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以不断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应用。
1.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要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念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时间跨度比较长的教育课程,在这个时间段内,学生对于职业发展的认识比较肤浅,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都可能导致他们对职业定位、职业发展做出的某些改变,因此就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爱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进行规划。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都要先改变传统的职业偏见,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积极的引导,促进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
第一,转变家长陈旧的职业规划观念。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即所谓的原生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作用,这些影响有可能是终身的。首先家长要改变未来职业收入决定职业选择方向的观念,不能因为一些职业收入水平高,强迫学生去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职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给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创造一个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比如,让孩子多多接触社会上的职业类型,对这些职业进行详细的说明,使孩子更加了解这些职业的特点和所要具备的技能;其次,家长要引导孩子对自己进行深刻的认识,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放手让学生去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明确自己在未来的职业道路选择上的方向;再次,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一般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是学生心中的一种愿望和梦想,家长千万不要打击学生的这种想法,保护孩子的梦想,也是家长的一种责任。家长可以让孩子了解更多的职业,激发学生对更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产生兴趣。
第二,学校加强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和实践探索。定期举行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社会的各行各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学校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更多地显现出来,还能够使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激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把社会实践和基础课程学习集合起来,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不但有基本素质做基础,还有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2]
第三,教师要将中小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学科教育同等对待。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学生接受这门教育课程的主要途径,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要有目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并且要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潜质进行一定的认识分析。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弘扬个性,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参加各种活动,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好基础。
第四,学校可以邀请各行各业的杰出代表到学校进行专题报告。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也促进学生对某种行业和职业的深入了解,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一些初步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
第五,学校、教师要密切和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组织一些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比如,可以联系当地的妇联、公益组织等,使学生体验社会中的一些职业,然后进行总结,找出自己在这个职业中的价值,分析这个职业的特点和自己对未来从事这个职业的态度。
2.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师资
合格的师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产生作用的关键,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缺乏,必须从教师培养、教师培训、社会导师引进等方面来加强。
第一,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师培养体系不断完善,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教授学科范围也不断扩大和专门化,但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师范围还属于空白,需要从体系上进行健全和完善,为职业生涯规划师资的培养确立方向。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完善,从长远来看,在各类师范院校设置职业生涯规划专业,为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储备力量;从短期来看,对班主任等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具备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技能,满足当前中小学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师资的需求。
第二,社会实践导师制度。由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特殊性,除了学校的指导老师,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导师制度,引进社会实践导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社会实践导师主要来自于和学校合作的企业、组织的优秀工作人员。一方面,给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另一方面,在实践活动中,给予学生实际的引导、指导和帮助。
3.政府应通过政策和法律法规落实中小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政府教育部门是制定教育政策方针的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在高等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教育内容设置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对于中小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要求还不到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很早就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如,日本的行政部门将中小学的职业教育融合到综合学习实践中;[3]美国在对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制定上,不仅包括了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综合素质内容,还包括职业生涯定向教育、自我职业潜能分析、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技能的培养,这些都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经验。
我国应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得知,通过立法能够更加全面、科学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如,美国的《生计教育法案》《从学校到就业法案》,澳大利亚的《职业发展纲要》,这些都是通过立法的形式,强制性地在学校推行职业生涯教育。[4]
4.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沟通,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落到实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校经营模式以及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校企合作已经成为常态,不仅在高校中能够得到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在中小学阶段,也能够使学生参与其中,了解当代企业文化,在参与企业活动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并对此加以了解,重点培养自己对这一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增强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探索,寻找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也可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比如,丹麦就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学分制中,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5]
总之,我国对中小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体系还不完善,因此,要加强对中小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体系研究,引进发达国家的职业规划教育经验,形成适合我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中小学教育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水平,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进行职业定位,避免出现盲目从众的行为。在引进国外经验的同时,要注重我国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推进我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进程。
[参 考 文 献]
[1] 李支其.中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构建与实施[J].价值工程,2011(36):211.
[2] 张明亮,方绍英.中小学职业规划教育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9-91.
[3] 郑玥.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48-50.
[4] 孙宏艳.国外中小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经验与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3(8):43-46.
[5] 赵伟,张志欣.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来自丹麦的经验[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115-120.
[责任编辑:江桂珍]
[收稿日期]2015-12-20
[作者简介]梁晓刚(1981-),男,陕西富平人,硕士研究生;李经天(1959-),女,湖南宁远人,教授。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477(2016)06-0005-03
教改论坛[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6.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