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

2016-03-03 09:38潘财华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降水课堂教师

潘财华

(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安塘中学)

七年级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探讨

潘财华

(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安塘中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它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够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集中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和探索,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教学意义。

地理;有效提问;情境化;方式策略

课堂提问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的课堂提问方式是不同的,达到的提问效果也是大相径庭的。在七年级的地理课堂中,课堂提问常常出现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情形,这既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又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教师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提问目标。因此,对地理课堂有效提问进行深入且细致的探索、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七年级地理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进行详细、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一、课堂提问要层层推进,使学生学习思维得到良好发展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有时提问的问题过大,让学生感觉无从下手,教师为了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只好向学生反复地解释,结果把学生的学习思维搅乱,以至于不知道该如何回答问题。

问题层次化,指的是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将内容逐步分解,分层次、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进行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之间具有极强的联系性,犹如一根连锁,每个问题是链锁上的链环,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它能够不断增强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热情。所以,在七年级的地理课上,在进行课堂提问时,我们要做到层层推进、环环相扣,如此,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良好的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例如,以七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势与地形》这一节内容为例,为了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观念,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我设计如下提问:

1.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课件展示教材“山地公路图”,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使学生初步树立人地观念。)

2.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思考山区应该怎么开发和保护?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3.人们在对山区进行开发利用时,除了特别注意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建设,还要对哪些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行预防和避免?又如何对灾害进行防治?

这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思路会异常清晰,能够积极参与到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交流中,而且学生通过自身的主动分析、探究,得出来的结论更容易记忆。学生的学习思维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认知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最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梳理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二、课堂提问要富有情境化,使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思考兴趣

相对于传统较为直白、空洞、抽象的地理问题,学生对具有生动形象特点的问题更感兴趣。这就要求身为七年级的老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将问题以生动、灵活、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使提问变得富有情境化,这样,课堂提问不再枯燥化和机械化,而是充满了情趣,学生对问题能产生浓厚的思考兴趣,从而以欢快、愉悦的情绪参与对问题的积极分析与思考。

例如,我们可以将问题生活情境化。地理课程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将问题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能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的距离,使学生对问题产生积极、愉悦的情绪,从而乐于主动探究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进而大大提高地理学习效果。如,以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这节内容为例,为了引出“天气”概念,我用多媒体呈现了下面四句话:一年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天气就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东边日出西边雨;气象万千。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以上四句话都与什么现象有关?说明了它的什么特征?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联系生活实际来回答,我们可以借此引出“天气”的概念。之后,我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天气预报录像,提出问题:通常天气预报最基本的内容包括什么?天气预报图用什么表示天气状况?这样的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极为贴近,能够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能让学生意识到所学到的地理知识都是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用的,使学生体验到地理课程的学习作用和价值。

三、课堂提问要讲究方式策略,使学生迅速理解提问涵义

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提问的方式策略是极其重要的,它对于学生迅速理解提问涵义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师要讲究对课堂提问语言的运用。课堂提问,属于一种语言行为,教师在提问时,所用的词语需要仔细斟酌,做到精炼准确,提问的目的、范围必须明确、具体,如此,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问题涵义,进而找到回答问题的思路。例如,在教授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这节内容时,我们可呈现“经线和纬线图”,对于这张图片,如果我们这样提问“通过阅读这张图片,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范围极广,学生根本不知道要回答C.空气对流旺盛 D.多气旋活动

【答案】B

例1以区域地理环境为背景,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该区域位于45°N附近,为西风带的影响区域,终年冰雪覆盖的山峰海拔3424米,距海约180千米,表明这一山峰距海近,西部的深色部分为植被覆盖区,说明降水多,东侧的浅色部分为高原荒漠区,说明降水少,且西部植被覆盖区与东部高原荒漠区紧邻,显示出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降水的巨大差异,所以导致该区域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例2读图可知,①地位于沿海台湾山脉的西侧,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降水少于③,冬季由于地势低平,对气流的抬升不够,降水少于②④两地。因此四地中,降水最少的是①地。

例3从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岛屿为新西兰南岛,位于南半球盛行西风带范围,然后从等高线图判断,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受地形影响后,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因此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

例4从两图中的信息可知,天津北部以山地为主,海拔从200米上升到1000米,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升高。从降水来看,北部降水多,年降水量大于600 mm。通过地形与降水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到,地形升高的方向也是降水在增多的方向,由此确定,北部地区降水多主要是北部山区地处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固B正确。

从例1到例4我们看到了一个相同的特征,在考查地形对降水的影响中,大部分是从“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这一特征展开。但不同考题,所给区域不同,因此盛行风向不同。因此,对于这类题目,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盛行风向,然后考虑地形对盛行风向的影响,就可以分析出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多少就迎刃而解了。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降水课堂教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成都市夏季早高峰时段降水天气短信指引
最美教师
黑龙江省玉米生长季自然降水与有效降水对比分析
美在课堂花开
教师如何说课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为什么南极降水很少却有很厚的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