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芬琴
(浙江省台州市新桥中学)
阅读,点燃诗意的人生
——阅读在高中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叶芬琴
(浙江省台州市新桥中学)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学科,想掌握好语文这门学科,必须具备大量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而如何才能掌握大量的材料呢?靠的就是阅读。语文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遵循着诗文韵律,读出韵味和诗情;阅读,涵泳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加深诗歌的觉解;阅读,体味着创作者的心灵之花,构建阅读者自身的精神家园。
诗歌非常讲究韵律,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点,循序渐进地解读诗歌。每一首诗歌,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在诗歌形式上都以押韵为主,教者可以通过诗歌的这种特殊的形式,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大雅之美,慢慢走进诗歌的殿堂。比如在教学《登高》时,这首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格律诗,在平仄和押韵上都有严格的限制,那和谐的节奏、起伏的声调、抑扬顿挫的音律给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在平仄上,本诗仄起入韵式,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是“平仄平平平仄平”,次句“渚清沙白鸟飞回”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三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四句“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五句“万里悲秋常作客”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六句“百年多病独登台”是“仄平平仄仄平平”,七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八句“潦倒新停浊酒杯”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有些读音,比如“急”是仄声,“独”是仄声等,用本地的方言念就很容易辨析了,因为本地的方言很好地保留了古音。韵脚也很统一,“哀、回、来、台、杯”,全诗押ɑi的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应该努力还原诗歌的本色,回归诗歌最纯朴的本真,让学生在浓浓的诗韵里深入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诗歌教学指出,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悟诗歌的节奏、韵律与诗人表情达意的一致性,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潜能,努力提升审美能力。古人非常提倡诗歌鉴赏沉潜其中,反复玩索或玩味,最大限度地求得其中之味,那么,我们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尤其是朗读方式的确定,可以由反复地涵泳获得。通过多次的回环往复,才能有所觉,才能有所悟。并且,阅读者将自身体悟到的知识运用于诗歌中,深入体会,这样方能渐入佳境。
有人云,诗歌之美,一半在天上,一半在吟诵里。涵泳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个体、集体、美读、演读、唱读,用多样化的朗读手段调动学生对诗歌的认知和体验,借助朗读搭建的桥梁,慢慢加深、加宽对诗歌的觉解。其实,朗读既是教学手段,也是教学内容。好的朗读方式调动阅读者的情绪和体验,形成优良的语感,提高语文的修养。朗读的氛围一旦形成,诗歌的意趣就找到了一半。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反复涵泳本句,以不同方式的朗读来体会本句,从而展开对诗文的理解,这样就能在整体上实现对诗意理解的把握了。所以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诗以言志”,阅读诗歌自然可以让人“明志”。中学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与人类的“原始”时期有着一种同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学校园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教育者的责任是为学生尽可能地创造一个开阔的思想平台让学生独立地思考、自主地选择;而不是将我们自己的阅读体验灌输给学生,更不能将我们的认知强加给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从学情出发,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体验体味创作者的心灵之花,从而迸发出自己的体悟与感受,构建自身阅读的精神家园。
例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短短11个字,却写尽了离别者之间千言万语只用那一个泪眼相对的细腻眼神传达出来,科技社会的阅读者很难体会这种离别之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假设情境,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会怎么样?这样的假设,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想象,还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创设情境中感悟生命。文学其实也是人学,在文学里,我们学到的不是一个个的文学作品,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呈现的生活状态,这样的生活状态,或许是阅读者从未经历过的,却是可以从中感悟到的!
阅读,拓展了我们生命的宽度,增加我们生命的高度,让我们徜徉在阅读的领地,遵循着诗歌的韵律,反复地涵泳,找寻失落在远方的精神家园!
吴振华.探寻文本关联点[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12).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