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庆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江苏宝应 225800)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法浅探
姜国庆
(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江苏宝应 225800)
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语文教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但它却集自然美、社会美、哲理美于一身,从教学内容看,宇宙人生包罗万象,诗文歌赋姹紫嫣红,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价值。
初中语文 课堂阅读 教学法
阅读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获得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性情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和途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具有较为普遍和相对稳定的常式和方法,但教学又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媒体﹑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条件等因素,采取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选入课本的文章,无一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其遣词造句自然是金声玉振﹑琅琅上口﹑引人入胜。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做到:
1.妙设导语,诱发学生主动读。1000多年前,有位文人却洋洋洒洒,一挥而就,把自己听音乐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让人拍案叫绝,这就是……”说到这里我停下了,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学生诵读的兴趣。然后要求学生带着表情,富有感情﹑认真地从作品的语言入手,体会作品的形式美。
2.教师有意识范读。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精髓,领悟作者的感情,能够用标准﹑规范﹑流利的普通话富有感情﹑带着表情地诵读课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的感情抒发一如作者的情感沉淀,如此“言传”,学生既可将适才的“读”与现时的“听”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得到丰富的感官享受,加深了作品形式美的感知,并在心中进行一番对比后产生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从而触及作者的情感轨迹。
当“读”和“听”的初步效果产生之后,这时候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本溯源,探幽发微,通过品读,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充分挖掘出文章的主旨,享受到文章的无穷之韵致。在这方面,笔者的做法是:
1.配乐朗诵。让学生跟着乐曲轻声地边“听”边“读”,哀景哀曲,乐景乐曲,或忧或喜,作者矛盾的心情就在语言和音乐的共同作用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也很容易就进入到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去,因为身临其境,自然体情至深。
2.一咏三疑,层层深入拓思路。“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习的一种动力。有了疑就会有解疑的需要。大疑大得,中疑中得,小疑小得,有疑必得。文章中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作用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但由于学生思维缺乏逻辑性,就需要教师适当布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这里的通读,既指再次的通览全文,又指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再回味,是完全享受意义上的读。由于学生在品读后获得的信息是点点滴滴的,还不够系统和连贯,或者说并未经过整合,所以,借助作者感情的红线将学生思想的珍珠连串起来,将会使学生的认知和感受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所以,通读的第一步,就在于经整体认知后,通过语言表达――“说”,使学生的思维再回到对作品的整体认识上,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语言特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如此反复﹑整合,不仅使学生对作品的整体印象有了新的发展,培养了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而且让他们明白课文若干要素是如何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从而去合理﹑巧妙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在更深层次上培养了他们运用“写”的能力。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写作能力提高了,会大大促进我们的阅读能力。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是货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学生从直接的生活发现的,常常不多。在阅读中去拓展练习,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这却是常有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常常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常常会联系实际,对号入座。这样就会不断产生联想,于是就把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联系起来,把自己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写作能力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阅读理解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求人生意义,展示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利用阅读过程中蕴含的这种“自我”构成功能,促进自己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从而满足精神的需要。
总而言之,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关乎着语文教学的成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更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所以,广大教师要广泛总结经验,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出一条崭新的教学大道来,在坚持新课改的理念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实施方法[J].何金婷,王凯.文学教育(下).2012(09)
[2]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韩晓娟.学周刊.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