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旸
(西北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西安 710069)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学
林旸
(西北大学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西安710069)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我国第二语言教学发展的产物,在当今世界“汉语热”现象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来到中国学习汉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任何语言教学都应结合文化知识展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学,不仅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汉语知识,而且能培养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语言与文化;对外汉语教学;文化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我们每天都要使用的交际工具。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人们时刻需要通过语言及其表达形式与外界取得联系、沟通。就拿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来说,语言广泛而又多样的用途随处可见。人们使用语言作为直抒胸臆的方法,用语言传达、反馈信息;将语言视为解构思维的工具,把看不见的景象表述出来,构成一幅生动的图象。文化,是一套多角度的、复杂的、无处不在的、完整的体现生活的模式。[1]36同样,文化的多样性体现在每一次不同文化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播。语言不可以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它是在某一文化族群内被普遍认同的、具有传播讯息功能的、可习得的、有条理的符号系统。语言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代表并体现着所从属的文化。只要谈到语言就不能不说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而文化的表现形式众多,语言是文化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点尤其重要。学习一门语言的根本任务是使用这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际;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则是培养留学生与不同于其本身文化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人类的语言可分为两种:一是口头语言(verbal language),二是非口头语言(nonverbal language),它们是人类沟通的主要脉络。口头语言是人类用来制造和传达口语讯息的一组符号系统,它具有符号象征性、规则性、意义出自说话者及变化性四个特征。[3]89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人类语言是用来表达世间万物的一个个符号(symbol),比如同一种事物“桌子”,在汉语和英语中的符号文字则是不同的,但事物实体是唯一的,而符号却因语言的不同而各有不同。在每种语言系统中,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共同的沟通目的就需要通过规则和规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法来进行约束。语言规则与语言本身一致,不同语言间的规则同样具有差异性。比如汉语中的“早上好”,在英语中的表达翻译过来却成了“好早上(Good morning)”。对话双方在不清楚对方语言使用规则的情况下,是无法成功达到沟通目标的。同理,语言的意义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它既包含了语言本身的定义,同时也是说话人自我意志的表达。同样的一个词“生活”,一千个人来解释也会有一千种不同的说法,来自相同文化的人,对特定词语的解释则相对差别不大。语言的最后一个特性——变化性,是由时间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所决定的,体现在语形、语音、语句、语义及语用的变化上。[3]94例如汉语中对人称代词“你”的称谓,在历史上就曾出现“尔、汝、若、乃、而”等多种不同的说法。非口头语言虽不通过完整的语言符号直接传播,但其中蕴含的讯息在不同文化的信息互通中同样不可忽视。非口头语言的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包括所有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由交流环境和交流来源衍生的非口头语促进因素,[1]152例如,行为举止、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特定场合的礼节等。人们通常根据他人的非口头行为作出相对的判断及反应,同时通过非口头语言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非口头行为多种多样,来自不同文化的两个人,所使用的表现形式相同的非口头交流方式可能表现出恰恰相反的含义。比如,在大部分的文化中,“点头”通常表示认同说话人的意思,但在印度文化中,“点头”的含义却恰恰相反,表示否认。所以,对非口头语言的正确理解和学习与对口头语言的认知是同样重要的。在理解的最初,就应谨记语言的含义源于所属文化这一特质,若忽略了文化的差异性而掉入理解的窠臼,就会导致交流的障碍。
综上所述,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它同时又是一种文化行为方式,是文化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建立是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及相互制约的关系。萨丕尔[4]指出,语言是历史的产物。语言不是本能的行为而是社会的习俗。学习和认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同时,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过程中,摒弃民族优越感(ethnocentrism)意识,使我们在接触不同于母语的其他语言时,做到不带有批评色彩而做出客观的判断。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性
在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5]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第二阶段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这两个阶段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阶段,确立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建立了“解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理念。第二阶段,规定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性质。文化教学泛函面广,从内容上看,可以包括对于文化背景知识、文化因素、交际文化和专业文化等方面的讲授,[6]分别是文化背景知识,指帮助学生了解汉语背后的故事;文化因素,指揭示隐藏在词语中的文化含义;交际文化,指揭示不同文化在使用语言交际中所特有的文化习俗、习惯和文化意识;专业文化则是指把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向学生传授。这样通过对外汉语教学,把中国文化系统地渗透给留学生,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学习及掌握汉语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可以遇到因为无法理解中国的文化而在学习生活中经受“挫折”及不顺的学生。这里不得不提到“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这一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因个体母文化观念受到新文化的冲击而产生的交流障碍及其他影响,主要是由对陌生文化缺乏了解、或对于在不同文化中的某事物存在认识偏差所导致。[1]249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和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来了解汉语知识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容,以达到提高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其中,汉语语言技能的提高是可以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课后练习及实际运用来达到的;文化知识的掌握却是一个长期的积累和领悟过程。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通常留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是缺乏对汉文化的了解的,更不用说基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所以在对外汉语的实际教学中,对于课堂中教师讲授的汉语知识,学生经常倾向于用母文化影响下的价值观去理解和认识,那么,如果教师忽略了适当的中国文化知识的讲解,这对于学生真正了解汉语知识是毫无帮助的,甚至还会引发学生的疑惑和曲解。比如,同样是“龙”这样一种事物,在汉文化中它常常被人与“吉祥、福气”联系在一起,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等。而在西方文化中,英语“dragon”一词却常使人联想到怪兽或恶势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龙”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例如,《发展汉语初级综合2》[7]课本中的一篇“叶公好龙”的阅读文,简单来看,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一篇最常见的中国寓言故事来帮助学生掌握对应的汉语词汇和短语的使用。而在实际操作中,留学生通常会首先对叶公为何喜好“龙”这种事物产生疑惑,教师若能在授课的同时结合相应的文化知识讲解,这对于学生了解课文、了解中国文化都会起到很大程度的帮助作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词汇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最值得重视。它是一种语言最基本的构成,是反映语言与文化关系最直接的表现。每一种语言中,不同词语的产生都无法脱离使用者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及其母语国政治历史的发展。许多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最初,往往忽略了汉字及词汇学习的重要性,认为“会说”就可以了,但这样的学习模式往往导致汉语学习瓶颈的迅速出现。汉语的博大精深,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很小的字、词来表现。就比如“打”这个字,同样一个字,却可以组成“打车、打电话、打架、打欠条”等意思截然不同的词语。如果只学习怎么说,而忽略字词形、声、义之间的联系,就无法真正领会汉语背后的文化意义,也会造成“越学越不明白”这样的窘境。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源远流长,许多字词及其含义都是随着历史的迁移而不断形成及变化的。这些字词所变化的意义,也就不单单代表构词语素的叠加,更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不同历史阶段中中国文化的发展以及蕴藏在词语背后的一个个原因和故事。这一点,成语教学尤能体现。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最怕的就是成语学习,一是它们的组词形式相同,都是四个字,学生难免混淆;二是成语的构词方式通常为古汉语的构词形式,学生理解不便;三是这四个字往往同时具有不同的意思。那么在成语教学中,带领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文化历史故事、适当讲解古汉语的构词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晨钟暮鼓”,首先学生在学习了这四字分别的意思后,需要了解“钟”和“鼓”在该成语中并不是通常情况下的名词用法,而是“敲钟”和“击鼓”。接着,为加深学生对此成语的理解和印象,必须引入晨钟暮鼓的历史缘由,把“晨钟暮鼓”是古时的一种报时形式传授给学生。
三、提高及改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学
(一)改进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知识课程内容
首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对课本上的文化知识应结合相应的汉语知识讲解外,还应适当补充额外的文化知识以加深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印象。比如,在讲解“三十而立”这个词语上,就要在先讲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外引导学生了解它的出处,并补充孔子在《论语》中的原句及其他包含年龄的词组的含义。这样,学生就能更清楚地了解“三十”不仅仅是一个数字,“而立”也不是“而站立”的意思,也可以帮助根治留学生在对外汉语学习中仅从字面而断章取义的弊病。其次,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学,应结合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加以讲授。来中国学习汉语,大部分留学生已经对“故宫、长城、兵马俑”等著名历史古迹有所了解,但并不是所有的留学生都集中在同一城市学习汉语,那么,文化知识教学中加深留学生对所在中国城市的了解,则会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热爱当地的文化。中国文字中,许多都与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有关。如前文提到的“晨钟暮鼓”,学生了解到这是古时的一种计时方法,而在此时若能结合西安当地的古建筑“钟楼、鼓楼”在古代的作用,则不仅加深学生对词语本身的理解,更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己所在的城市。又如我国的河北城市“邯郸”,与它有关的成语就有上千条。如果在讲授这些成语时,突出城市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也会让学生更容易建立起对城市的向往之情。最后,增设与中国文化知识相关的文化讲座,如“中国电影与文化”“中国音乐与文化”“中国饮食与文化”等。通过不同的方面为学生展现中国的文化,帮助学生学习与文化相关的词汇及用法,拓展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与视野。
(二)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
对外汉语教师对留学生的知识传授,是留学生学习中国语言、中国文化的第一途径。那么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学,就要从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文化知识素养着手。汉语是汉民族悠久历史发展的产物,对外汉语教师应不断充实汉语词汇中包含的文化因素,对基本的文化知识、历史事件谙熟于心,并在每一次备课中,了解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另外,汉语教师还应针对留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中国文化和学生母文化间的差异做提前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中对比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恰当、得体地使用汉语。
[参考文献]
[1][美]萨莫瓦,等. 跨文化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刑福义. 文化语言学[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0:17.
[3]陈国明.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美]萨丕尔. 语言学[M]. 陆卓元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64:98.
[5]程棠. 对外汉语学兴起及其启示[M]. 北京: 华语教学出版社, 2002:79.
[6]张英. 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 汉语学习, 2006, (6):59-65.
[7]徐桂梅.发展汉语初级综合Ⅱ [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18-19.
[责任编辑朱小琴]
An Analysis of Teaching Cultural Knowledge in TCFL
LIN Yang
(Schoolofinternationalculturalexchange,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Abstract:TCFL(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s a modern product of the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ndustry in China. With the urge of today’s worldwide craze for Chinese, mor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have chosen China to learn the language.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bond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all varietie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hould be conducted together with cultural knowledge teaching. The cultural knowledge teaching, which is a crucial part of TCFL, is not only helpful to giving student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evant Chinese language skills, more importantly, it enhances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Key words:language and culture;TCFL; cultural knowled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文章编号:1008-777X(2016)01-0106-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40-055
作者简介:林旸(1987—),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助教,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学、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0-10-2
【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