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锋
(浙江传媒学院 电视艺术学院,杭州 310018)
从电视剧的流变看中国婚恋观的发展
王锋
(浙江传媒学院 电视艺术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社会观念变化迅速,其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就是中国人婚恋观的变迁:从1980年代封建残余思想对婚恋观念的影响到1990年代爱情至上婚姻的流行,从2000年代的“物质为上”的拜金再到2010年代的经济基础与爱情至上的并重。显而易见,人们的婚恋观渐趋理性和成熟,不仅符合现实和理想,也要符合理性和道德。
关键词:热播;家庭伦理剧;婚恋观;判断力
电视剧作为当今艺术中的一门显学,已经用自身的作品记录了当下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基本脉络。简要梳理近三十多年来家庭伦理剧的发展,能清晰发现中国人婚恋观的变迁史:1980年代的《篱笆女人和狗》中的枣花始终没有脱离封建婚姻的“网”;1990年代,《外来妹》中的凤珍毅然地转身对封建婚姻说不,也预示着崇奉爱情至上婚恋观的到来,《过把瘾》中方言和杜梅的分分合合中都彰显着爱情至上的光辉;2000年代,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人们的婚恋观中逐渐表现出“物质至上”的婚恋观,如《金婚》中有佟思博“愿意做快乐的猪”与《蜗居》中有海藻甘心甘情愿地做起了职业二奶;但经过反思与沉淀,人们在婚姻大事上的观念渐趋理性,如在《婆婆来了》《咱们结婚吧》《裸婚时代》等剧中逐渐表现出物质基础与爱情至上并重的婚恋观。总体来看,电视剧中婚恋观的变化从最深和最广阔的层面表现了当下的生活现实,再现了社会波澜壮阔的变化,这正是刘勰所说的,“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1]下面对电视剧中婚恋观的流变做一简要的分析。
一、1980年代:封建残余思想影响下的婚姻观
1980年代,改革已经开始,自主婚姻已经盛行,但与此同时,婚姻观中封建的残余思想依然根深蒂固,而在农村表现得尤为明显。自主婚姻的潮流在《新岸》中得到表现,封建婚姻的残留在《篱笆女人和狗》中较为明显。
1980年,在电视剧《新岸》中可以看到,自主婚姻已经成为年轻人婚恋的主流。其中,有一个细节表现了他们含蓄的自主婚恋观。剧中,高元刚到刘艳华住的地方去探病,在潮湿、阴暗、破烂的小屋子里,她正在发高烧;在一张破旧的小平板床旁边,她的床头一张很简陋的小桌子上放着一个窝窝头,窝窝头上面苍蝇在飞舞。高元刚问她的病,“你怎么样?”作为监督改造的对象,从未有人真正地关心过她,所以面对关心和呵护,这个睡在床上的失足女青年,将自己胸部的毛巾拉上来把脸遮住,眼角溢出两滴晶莹的泪滴……爱情之门由此打开,高元刚后来向刘艳华表示爱情时说,“咱们一起过吧!我会对你好的,一辈子对你好!”刘艳华回答说,“我是永久牌而不是飞鸽牌!”作为当时婚姻的三大件,就指的是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蜜蜂牌缝纫机等,在这里不仅揭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也含蓄婉转地表达了双方对自己婚姻的诺言:永不变心,终生相爱。
由《新岸》可以看到,自主婚姻的婚恋观逐渐占据时代的主流,但同时,封建残余的婚恋观也有很大的市场,尤其是在农村,如《篱笆女人和狗》《白色山岗》等电视剧。1989年开始播出的《篱笆女人和狗》《轱辘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等电视剧三部曲,通过老少两代人的婚姻悲剧深刻地表现出当时人们的婚姻观念:以茂源老汉和枣花娘为代表的老一代人,在旧的婚姻观念的束缚下最终没有走到一起。剧中有很多的细节,如茂源老汉朝枣花娘的住处深情凝望、悄悄带给枣花娘50元的钱等暗示了两人之间的真心相恋,然而在封建的婚姻观念下,不仅没有光明正大地走在一起的勇气,而且还要饱受众人、尤其是子孙们的非议,最终枣花娘不堪忍受众人的流言蜚语,在含恨出走后被洪水夺走了生命。如果说老一辈无法突破旧封建婚姻的束缚,那么,以枣花为代表的年轻一辈也在婚姻的抗争道路上步履艰难。纵观全剧,枣花前后两次婚姻都是无爱的婚姻:第一次是奉父母之命的包办婚姻,聪明善良的枣花嫁给了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铜锁,婚后经常遭到丈夫葛铜锁的打骂和折磨;第二次是另外一种封建婚姻,是小庚付给铜锁4 000元后的买卖婚姻。两次婚姻,枣花都在委曲求全中过着“男尊女卑、三从四德,夫唱妇随,以夫为纲”的生活,因而两次婚姻都不是建立在平等独立基础上的自主婚姻。但剧中人们也逐渐挣脱封建婚姻观念的枷锁,对自主婚姻有所追求,如到了《古船女人和网》中,茂源老汉站在路中间,挡住了二姨要离开的大车,抽出了“婚姻自主”的炸鞭;枣花也从葛家的旧婚姻跳到庚家的新牢笼,最终对小庚发出了自己心底的声音,“我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从而跳出旧婚姻的“网”。茂源老汉和枣花等老少两代人追求幸福婚姻的历程中,经历了从屈从到反抗的觉醒,严峻的现实主义手法彰显了婚姻观念蜕变的艰难与曲折。
二、1990年代:爱情至上的婚恋观
到了1990年代以后,在自主婚姻的基础上,人们崇尚爱情至上的婚姻观。
1991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10集电视剧《外来妹》中,凤珍(邵晓微饰)对婚姻的选择即表现出对封建制婚姻的一种决裂,也体现出自主婚姻观由城市到农村的渐次深入。赵家坳里本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当凤珍兴高采烈地带着打工的钱回家准备结婚且再也不准备外出打工了。然而在正式结婚之前,听说娃娃亲丈夫的一席话之后,就有了根本的改变,“你是我老婆了,我要给你定几条规矩:第一,你不要再去南方打工了;第二,你要守本分;第三,你要和我好好过日子;第四,你要好好地干活;第五,你什么都要听我的,不能自作主张;第六,”话还没有说完,凤珍就转身跑开了。为什么跑开,是因为开阔眼界的凤珍接受不了依旧是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以夫权为纲”的封建婚姻观念。从这几条具体的要求中可以看出旧婚姻观念中以夫权为纲的基本内容:没有妇女地位,“你什么都要听我的”;没有尊严,“你要守本分”;没有自由,“你不要再去南方打工了”;总之,就是要遵守男人定下的各种规矩。这里,凤珍和娃娃亲丈夫的分手显然是两种婚姻观念的交锋,她的离开说明已经沐浴恋爱自由新风的凤珍在婚姻观念上的改变;不仅如此,在结局中凤珍再一次带着一批兄弟姐妹们离开了赵家坳,这意味着时代改变的不是一个凤珍的婚姻观,而是整个赵家坳的年轻一代。
爱情至上的婚姻观念在1994年8集电视剧《过把瘾》中得到了典型的表现。该剧描写了方言与杜梅两人从恋爱、结婚、离婚、复婚等完整的婚恋过程,全方位地表现了中国1990年代的婚恋观。可以看到,方言和杜梅两人从相识、相恋到结婚,再从离婚、相知到复婚等每一个阶段,作出行动依据的标准都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完全尊重双方的意愿。他们的婚恋观在“离婚”中表现得很自然,两人办完手续后,杜梅啥也没有要就离开了,方言也是把几本书给他就行了;至于其他的如父母兄弟姐们等社会关系概无涉及。这是他们爱情至上、高度自主的婚恋观的具体表现,也是199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流婚恋观的缩影。
三、2000年代:物质为上的婚恋观
进入2000年代,中国人的婚恋观念出现了复杂的变化,各种婚恋都在《中国式离婚》《金婚》《蜗居》等电视剧中有所表现。在1999年,电视剧《牵手》就对“第三者”进行了首次表现,随后2004年《中国式离婚》再现了婚姻的各种背叛问题,对各种婚恋观念如姐弟恋、婚外恋进行了“蜡像式”的陈列,而在《金婚》中总结了婚恋观变化的主要内容,最后在《蜗居》中对物质为上的婚恋观做了艺术的表现。
2007年,50集电视剧《金婚》用编年体的叙事方式表现了中国50年间的家国沧桑,其主线之一就是婚恋观的变化。剧中对两代人的爱情观有一个形象的总结,即父辈佟志的爱情观是“一名痛苦的哲学家”,而子辈佟思博们的爱情观是“做一头快乐的猪”。所谓“一名痛苦的哲学家”,指的是父辈们对爱情的坚守,尽管风雨沧桑,历尽坎坷,但最终还是相濡以沫,白头偕老;而“做一头快乐的猪”则是游戏式玩弄相互之间的感情,如年过三十的佟思博不结婚,与多个女性谈恋爱、上床、当一个怀了他孩子的女孩倩倩找上门来的时候,他选择了逃避,是典型的“不主动,不拒绝,不承诺,不负责”等四不原则的婚恋观。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尽管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做一头快乐的猪”,[2]但这也折射出社会婚恋观的具体变化内容。
而到了2009年的《蜗居》中,则是相当深刻地表现了年轻一代“物质为上”的拜金婚恋观。35集电视剧《蜗居》播出后就引发了大众的关注,尤其是以郭海藻、小贝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在住房等的压力下,自己甘做小三、愿被包养的婚恋观,引起了社会各方的热议。郭海藻是一个年轻漂亮的大学生,但在高薪与豪宅、华服和香车等优越物质条件的诱惑下,逐渐与情投意合的男友小贝分手,投入了市委秘书宋思明的怀抱。起初,郭海藻和宋思明对于各自的背叛还有一些内疚,但终于在骄奢淫靡的物欲享受中逐渐忘却了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伦理,一个滥用手中的权利肆意谋财,金屋藏娇;一个开始研究菜谱,挥霍青春,做起了职业二奶。
虽然,郭海藻等年轻人的婚恋选择,有社会贫富分化、生活压力重大等多种客观的原因,但主要的是个人过分拜金、追求物欲享受等主观因素。颇具意味的是,海藻的二奶选择还得到了父母的默许和姐姐的赞同。显然,崇尚物质的拜金婚恋观不是偶然形成的。
四、2010年代:经济基础与爱情至上并重的婚恋观
到了201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开放,人们在对各种婚恋观念进行了反思与沉淀后,孕育出新的婚恋观。相应的,在电视剧中呈现出来的就是既追求爱情至上等精神层次的要求,也看重家庭、学历层次、身高等方面的经济基础,呈现出经济基础与爱情至上二者相互并重的婚恋观,如2011年的《裸婚时代》《双城生活》,2013年的《咱们结婚吧》《辣妈时代》等对此都有涉及,2010年播出的《婆婆来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先看《婆婆来了》的婚恋观。在《婆婆来了》剧中的开端,双方家长都不同意这桩亲事,在反对的具体理由中体现了各自的婚恋观。双方都强调的是“实用”“钱”等“物质基础”,尽管女方都承认王传志是优秀的年轻人,男方承认琳琳是优秀的女孩,且都认为两人相亲相爱,但在“物质条件”的权重下,双方都不满意对方。由此可见,父母辈的价值评判体系中倾向于“重物质”的婚恋观。但时代毕竟不同了,年轻人有自己选择的权利,更有自己的婚恋标准,正如《婆婆来了》中的琳琳所说:“我嫁给王传志,又不是嫁给他家里人”,在双方父母竭力反对的情况下,两人到民政局领了结婚证,于是成为了法律上的合法夫妻;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明了自己“爱情至上”的婚恋观。
再看婚恋观中既重视爱情基础,也重视“经济基础”的原因。王传志与琳琳结婚后,琳琳父母把郊区的别墅送给女儿女婿作为婚房;后来传志妈把家里所有的土地和家产变卖成了20万元交给了琳琳父母。这样,一可以名正言顺地在房产证上写上传志的名字,二可以带领全家人住得理直气壮;但20万元和可以作价250万元的别墅来说不相等价,这就是后来双方家庭矛盾的焦点:王传志想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就瞒着妻子卖房,从而导致两人婚姻的危机;其他多数家庭剧中都有类似的一幕,“经济基础”的差异也是导致家庭痛苦的主要原因,如在电视剧《双面胶》中,开篇就是买房子两家人的交首付款情况,李亚平家2万,媳妇胡丽鹃娘家13万元,这为婆媳日后在房子归属问题上出现了分歧。由此可见,经济基础的差距不仅是双方矛盾冲突的基础,也是婆媳双方地位的显现,更是婆媳双方家属之间评价的依据,如琳琳一受委屈就跑回娘家等,“贫贱夫妻百事哀,再好的感情也挡不住穷啊”,这正是琳琳的小姨劝诫她嫁人的理由,也是婚后经常数落王传志及其家人的依据。这充分说明,在爱情的前提下,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也需要经济基础来保证人身的自由与尊严,富兰克林就说过,“两个口袋空的人腰挺不直”。[3]可见,当下的婚恋观对经济基础的重视,与对爱情至上的关注是有现实基础的,因为没有起码的“经济基础”,是无法保证“物质条件”的自由与“爱情至上”的尊严,这也与恩格斯所说一致,“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4]因此,要求经济基础和爱情至上相互均衡的婚恋观,既是符合道德的婚恋观,也是当下社会中人们理性选择的客观结果。
五、结语
对于电视剧艺术而言,在价值取向上应有明确的理性判断,在审美倾向上应有鲜明的爱憎美丑。然而在现实中,总有少数电视剧在价值判断上以丑为美,或者在审美判断上面对邪恶的时候保持沉默,没有起到艺术对“真善美”的引导作用。在《错爱2》中,剧中年轻有为的画家路治平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因为“第三者”的插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果是小三战胜原配,“第三者”从情人变成妻子的剧情;在电视剧《离婚潜规则》中,王明轩与蒋新瑶两人相爱并结婚,但婚后出现摩擦,而王明轩则是遇到了温柔贴心的红颜知己——方婷,每当遇到什么事都有方婷为他细心开解,与妻子蒋新瑶的无理取闹对比,方婷显得格外得好。在这些剧情中,可以看到的是,第三者强势上位,而原配则是不可理喻、歇斯底里的艺术形象。遗憾的是,编导并未对此作出理性的是非判断和情感上的爱憎褒贬,而且在展现中让观众对婚外情充满了同情,由起初对被背叛妻子的义愤填膺、打抱不平,到后来慢慢把她们的这种下场归因为咎由自取、自食恶果;这会让观众在人物评价上出现道德伦理上的偏离与审美价值上的扭曲。
作为拥有最多观众的电视剧,剧中的婚恋观会对观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表现人们的婚恋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在客观再现人们婚恋观的同时,也应该对剧中假恶丑作出理性的评判和善意的引导,正如贺拉斯指出的那样,艺术要“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5]
[参考文献]
[1] 刘勰.文心雕龙[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51.
[2]张阿利,王锋:家国沧桑50年——电视剧《金婚》的叙事策略分析[J].中国电视, 2007,(12):23-28.
[3]李敖.钱的这个东西[N].甘肃日报,2009-09-15(0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5][罗马]贺拉斯.诗艺[M].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2.
[责任编辑兰一斐]
An Analysis of Chinese Marriage Conception Change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V Series
WANG Feng
(SchoolofTVArt,CommunicationUniversityofZhejiang,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With reform and opening up development, the concept of Chinese society including that of love and marriage has been rapidly changing. Changes from influence of feudal ideology on love and marriage conception in1980s to popularity of love first marriage in 1990s and from materialist money worship in 2000s to equal stress on both economic foundation and love supremacy in 2010s indicate that people’s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reasonable love and marriage conception conforms to not only reality and ideal but also rationality and morality.
Key words:hot broadcast; soap opera; love and marriage conception; judgment
文章编号:1008-777X(2016)01-0006-04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J904
作者简介:王锋(1977—),男,陕西山阳人,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讲师,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主要从事影视艺术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传媒学院课题:热播电视剧的核心价值观研究(Z431111501/011)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02
【影视艺术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