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王俊祺
以《离子反应》谈谈线索在有效教学中的重要性
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 王俊祺
线索 有效教学 离子反应
所谓“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育理念。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最大效率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怎样才能让课堂更有效呢?线索一定是关系到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下面就《离子反应第二课时》的教学案例来谈一下线索在有效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这一节是高中化学必修一中最为重要的一节,也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核心内容、高考的必考内容。牵涉到很多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因而这一节的教学好坏也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
《离子反应》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电离、电解质、酸、碱、盐等概念,二是关于离子反应。我上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作为《离子反应》的第二课时,既重要又非常关键。我在进行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是按照以下线索进行的:
一、从电解质的定义及导电原因让学生建立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其实就是电离出来的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一个基本认识对接下的教学作铺垫。
二、给出几种后面教学中要涉及到的物 质 :BaCl2CuSO4N a2CO3N aH SO4N aH CO3要学生写出它们的电离方程式,指出各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的主要阴阳离子。
三、分别进行三组实验,让学生观察:(1)向3 mL的CuSO4溶液中加入3 mL的BaCl2溶液;(2)向N a2CO3溶液中加入适量H Cl溶液;(3)向3 mL的N aO H溶液中滴入稀盐酸。学生从第一组实验中观察出沉淀,从第二组实验中观察出气体产生,从第三组实验中观察出红色褪去。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结果,进而得出三组溶液混合发生了反应的结论。进一步引导,三组溶液混合时沉淀、气体和水是怎样产生的?是电解质之间发生了反应,还是电解质电离出的离子之间发生了反应,进而再得出结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实质上是电解质所电离出的离子之间发生的反应,最后得到离子反应的概念。
四、通过设问怎样判断离子之间有没有发生离子反应,在认识这些反应都是在复分解反应的基础上,来建立判断离子反应是否发生的依据,即有没有沉淀发生,有没有气体放出,有没有水生成。再进一步让学生判断,如果有了这些情况,离子反应就发生了。从而掌握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进一步的分析,离子之间因为反应而大量减少,那么这些离子之间能否大量共存呢?从而得出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判断依据,再跟进离子共存判断练习题,离子共存的问题就解决了。
五、根据刚才的几组反应,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电解质之间的反应就是他们电离出来的某些离子之间的反应,那么怎样去表达这些离子间的反应,就引出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问题。
我们可以从以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出发,让学生尝试着“由反应现象,找参加反应的离子,把离子反应的过程用一个规范的式子表达出来,从而提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最后再规范离子方程式”的写法,从而完成离子方程式的教学。
这节课的内容从比较低的起点开始,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从现象到实质再到离子反应,环环相扣,很轻松地完成一节课的教学,最后再配以几道练习巩固,效果一定是非常好的。
当然,离子反应教学不是一步到位的,在后面两章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渗透离子反应的教学,最终完成离子反应整个教学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高中化学教学的几点策略.考试周刊.2013(81):15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