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南埔中心小学 陈龙滨
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之我见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南埔中心小学 陈龙滨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教学现象,课堂是小学教学的主要阵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40分钟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建构高效的课堂也是所有教师一直以来的理想,让每一分钟都得出最好的结果,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目标。本文就针对如何建构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让我们课堂的教学效率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 高效课堂对策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循于教师,囿于课本,限于知识的教学,这种现象缺乏生气和活力,以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激情不高,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低效和教学方法单一是抑制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的三个原因。本文介绍了实现高效课堂的四大对策。以使低效沉下去,让高效飞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教学状况,其原因是:
1.教学观念陈旧。
例如,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方。”教师教课文,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的结构,把学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消耗在理解课文和思想道德上,使阅读教学步入了“片面强调理解课文内容”的误区。至于“教师既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又要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表示内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对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双基”训练则不重视。我们说,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这已是大家的共识,但过分强调理解课文内容而忽视语言文字,这无疑是“买椟还珠”,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自己的个性。
2.教学模式低效。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虽然取得较大的成绩,但我国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受苏联的影响甚深,其50年代的教学模式仍是我国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流。即一篇课文的教学分三个阶段:一是初读课文,教学字词;二是讲解课文,逐步分析;三是总结巩固,练习作业。这种以分析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虽有一定的合理因素,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在老师的指导或讲解下,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系统的知识,但这种方式用教师的分析讲解来挤占或取代学生的主体感受,用各类知识的灌输来排斥或取代学生的语言学习的自主过程,违背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外部灌输模式,被动地、盲目地接受知识,成为盛装前人知识的容器。重分析,轻训练,正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大失误。
3.教学方法单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是问答法。教师提问,尖子发言,教师尖子对话讨论课文内容,其他学生则坐在一旁,“陪公子过考”。少数人的活动代替了全体学生的活动。采用问答法,一则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一问一答的串讲挤占了学生自学、训练的时间),再则由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个体差异,学生参与面不大。这也是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症结所在。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探索和构建科学、高效、规范的语文模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时刻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若能做到:在导入中抓住一个“趣”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探究新知时抓住一个“导”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在朗读中抓住一个“情”字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学生的阅读教学中抓住一个“问”来突破难点;在练习中抓住一个“精”字来强化提高,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过程的高效化。
1.重视预习——提高课堂实际效益。
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知识同样要做好准备工作。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有效地预习可以使学生提前解决一部分简单的问题,不明白的问题在课堂上经过合作学习、教师点拨就会迎刃而解,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对于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要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原则上,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先从解决生词入手,再逐步要求学生画出重点句段,找出不明白的地方,多问几个为什么。
其次,学生要做预习笔记。为了养成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我让学生把预习本的名字定为《快乐学习》,学生在预习中,把学到的新词,找到的好句,自己的体会记在《快乐学习》本上,有助于将自己的注意力指向学习内容,养成边读边思边记的习惯。
此外,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
2.激发兴趣——融入高效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学生的学习动力源自兴趣,它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因此,教师在一上课就可按照教学内容对新课引入方式进行精心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如创设情境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设疑引趣等方式,又如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能组更多的词,谁读得更有感情,谁积极发言等,以及分组讨论、分角色表演、讲笑话、做游戏等,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基本上都有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图片、音乐、动画能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对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比较陌生。教师可以在学生课前对周总理有一些了解的基础上,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图片,情景配乐,通过情境渲染,学生脑海里不由得就会提出疑问:总理为什么会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他的这一夜,到底是怎样的一夜?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高效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合作交流的场所,因此教学的最终落脚点应放在学生主动性的激发上。
3.搭建舞台——高效课堂的关键。
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了学生什么样的生活。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才是,教师只负责组织、帮助、引导学生。所以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及内容,努力为学生构建才华展示的舞台,涵盖看、听、说、读、写、演、思等方方面面,将学生的活力与潜能激扬出来,确保小学语文课堂能真正活跃起来。
(1)搭建“看”的舞台,让学生的眼“活”起来。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应该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把离学生比较陌生、久远的阅读内容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或情境带入课堂,给予学生更多机会用眼睛观察,并用心体会。多媒体课件有序排列出有关课文的内容,课堂信息量大大增加,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有效提高。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学习中,学生难以体会课文对圆明园进行的建筑精华、园林瑰宝等的描绘,这正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为让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教师凭借多媒体课件为学生重现了当年的圆明园景观及平面图,帮助学生了解圆明园中各园的分布,并从远观图理解众星捧月的含义,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山村乡野、买卖街等衬托性景物。
(2)搭建“说”的舞台,让学生的嘴“活”起来。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将学生思考的欲望、学习的思维等激发出来,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这是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质疑,学生把口动起来,问题自然就多起来,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如在讲解课文《落花生》时,学生就提出质疑:老师,课文里提到的桃子、苹果、石榴是不是只有好看的外表却不实用的东西呢?教师首先给予该名善于动脑的学生充分的肯定,然后围绕这一疑点引导全班学生展开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各抒己见,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都是学生内心独到的见解。通过这样的课堂质疑与讨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变得敢于发言和探究,思维十分活跃,个性也得到和谐发展。
(3)搭建“读”的舞台,让学生的情“活”起来。
朱自清先生曾说过“读的用处最大”。我们要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反复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范读、领读、表演读、分角色读、创设情境读,等等,要想“移情”给学生,必须倡导学生读。
(4)搭建“写”的舞台,让学生的手“活”起来。
学生的“看”“说”其实还是为写服务的。学生写作文难,苦于“无米下锅”,即使找到了“米”,也不知道怎么“下锅”。如果我们只是写作文时才来教给学生写作知识,无疑有抱佛脚的感觉,收效甚微!其实,我们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绝好的作文范文。多数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单元作文编排的,为作文服务的。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围绕单元作文适时地渗透一些相关的写作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4.课后拓展——高效课堂的延伸。
真功课堂见,余功课后现。课后的拓展正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适当延伸。
(1)课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在课后的学习不仅是启迪、感悟语文高效课堂的必然,更是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要善于激发出学生在课后持续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如在讲完《蟋蟀的住宅》一课后,学生非常佩服蟋蟀,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继续学习和探究,从亲自观察蟋蟀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寻找出更多关于蟋蟀的秘密,并做好记录、写出观察日记,通过读《昆虫记》,了解更多与昆虫有关的知识。
(2)课后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要善于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亮点进行回顾、总结,及时写出课堂教学的反思,想一想哪些教学环节设计较精妙,哪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环节是可以省去的,学生什么时候最感兴趣,为什么问完一个问题之后没有太多学生举手回答,等等,通过课后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来改进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持之以恒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技巧,顺利实现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目的。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打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必须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出发,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实现真正的互动,从而达到高效、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叶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J].中国校外教育.2014(31):94
[2]郭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教育教学论坛.2015(09):232-233
[3]丛桂清.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有效教学模式初探 [J].科技创新导报.2014(32):150-151
[4]代玉娟.“少教多学”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 2013(1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