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第十三中学 林庆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意义教学
福建莆田第十三中学林庆祥
在对初中数学课堂现状的观察中,类似“课中学生看似掌握而课后不甚知晓”的现象并不少见。针对这样的教学现象,应该构建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力求使教学注重数学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引导有意义的自主学习,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有效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课堂有意义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课中学生看似掌握而课后不甚知晓”,使教师教得好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痛苦。我认为存在“苦点”的原因在于缺乏有意义的课堂教学。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进行有意义教学,是数学教师要深刻反思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数学课堂如何进行有意义教学。
数学教学要适时创设有“趣点”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于脱离情境的教学,学生会觉得学习枯燥且难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说、想学,进而好学,从而使枯燥的数学课堂转变为精彩的课堂。
数学教师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多一些有针对性的不同的问题情境,那么这样的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习兴趣,激励引导学生努力学习,而且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表现,让学生获得成功。因此,数学教师可充分利用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在解疑、释疑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强化学习意志,产生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愿望,让学生觉得数学课堂不再枯燥。例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公理时,我创设了“用肉包子打狗”的教学情境。在教学时提一个这样的有趣问题:“如果你买了几个大肉包子,可巧在路上有条狗看见了,追着你,你急中生智,把一个肉包子往狗旁边空地上一扔,狗叼着包子就不追了。试问:狗会绕着圈跑过去,还是直奔肉包子跑去呢?”学生回答:当然直奔肉包子跑去。这时可趁机问为什么,学生就在这么精彩的情境教学中快乐地掌握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即“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会学。要使学生会学,老师要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成长。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教是为了不教”,要建构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中的主体地位,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要变“学会”为“会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从而打下“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例如,二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这里面关键和容易忽视的是“项”字,学生就应该对这个字做出标注,并在旁边写出反例;在习题课中,对于错题要用红色的笔标明做错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把正确的结果写在上面,另外学生还要在课下自主地再找到同样的类型题练一练,达到举一反三。如果学生无法做到,那么教师就要加以适当的引导;如果学生能做到,那么这就表明学生已经会学数学了。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大部分教师的教学往往还是重“知识灌输”,轻个性发展,使用同样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要求同样的步伐,结果课堂成了少数人学习的课堂,课堂教学最终只能算是停留在“点”(一小部分学生)上。个性化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断更新优化教学策略,力求教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当教学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时,才能取得最大的功效,才能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由“点”到“面”的跨越。
开展个性化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制订出适合本节教学的具体可执行的目标及教学方法,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自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生存和提高的空间,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一定的发展。在等腰三角形的“等角对等边”定理教学时,我在教学时提供了一道例题,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思考解决。例如,小明坐着轮船由A地出发沿着正南方向航行,在A地看到一小岛C,测得小岛C在南偏东35度方向上。保持航线继续航行50海里到达B地,此时测得小岛C在南偏东70度方向上。
(1)求∠C的度数。(2)轮船在B地时,它与小岛C相距多远?
针对这道例题,我通过几个步骤进行处理:先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这一部分交给学优生去完成,即让学优生用三角形有关内角的度数替换题目中的数据;接着把计算三角形ABC的度数交给中等生去完成;然后把分析得出结论的任务交给学困生去完成。在处理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体验。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他们积极探究、思考,踊跃发表见解,很快完成了任务。他们都感觉到自己其实也很聪明,经过努力学习也是可以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他们都有成功的体验,都露出得意的笑容。开展个性化教学,全体学生都得到了关注,都在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得到了发展。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2]孔企平.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