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学理念的概念、特点及形成

2016-03-02 22:42张典兵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形成过程教学理念高校教师

张典兵(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论高校教学理念的概念、特点及形成

张典兵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 要]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其对教学究竟是什么和教学到底能够做什么的理性思考,反映了其对教学应然、理想状态的追求与向往。高校教学理念具有超越性、发展性、稳定性、个体性、多样性和实践性等鲜明特点,其形成过程基本经历了愿望、理解、内化、信念、运用和反思等阶段。

[关键词]高校教师 教学理念 特点 形成过程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4.015

在高校所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等诸多职能中,人才培养是其本体性的、居于核心地位的职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达成,离不开各学科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顺利实现。而高校教师教学行为合规与否、教学能力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内蕴的教学理念的深层支撑。如果高校教师拥有正确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教学实践活动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灵魂,就能引领其走向教学成功;而一旦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出现了偏差,其教学行为就有可能走向误区,从而导致教学失败。因此,厘清高校教学理念的概念,把握好高校教学理念的特点,探明高校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对于高校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善、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教学理念的概念

我国学界对教学理念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始于本世纪之初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到教学内容的编排、再到教学方式的设计,都与传统课程有着根本的不同。教师要想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工作,首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和观念。其后,教学理念研究逐渐从基础教育领域进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从已有教学理念的研究成果来看,其概念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有学者从教学理性认识的角度出发,认为教学理念是从先进的教学理论中演绎出来的有关教学活动的理性认识,是“教学应该怎样、为什么需要如此”的理想化认识,体现了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价值期待及理想追求[1]。有学者从现实与超越的视角指出,教学理念不仅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现实性认识,也包括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前瞻性价值判断与结果选择[2]。有学者主张从教学规律的角度解读教学理念,指出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与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看法以及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与观念[3]。有学者从大学教师的维度指出,教学理念是指大学教师头脑中观念性地存在着的,关于学科教学和学生智慧发展等方面理论与信念的综合体,是指导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4]。有学者从融合与统一的视角指出,教学理念就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理想的一种融合,是主观和客观的一种融合,是认识和信念的一种融合,是思想和行为的一种融合,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一种融合[5]。有学者则从教学思维和教学价值观的角度出发,指出教学理念是关于教学的根本看法与思想,是教师对教学问题进行思维所获得的结果[6]。综上所述,学者们对教学理念概念的解读和界定,虽然存在着认识视角和侧重点的不同,但也反映了一些共同特点,即都主张把教学理念理解为教师对教学所作出的主观认识和价值判断,是教师对教学所表现出的态度与信念、期待与追求,是教师对教学所持有的思想与观念。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教学理念是高校教师在长期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反思基础上创造生成的、对教学活动价值及其本质规律的认识和判断。从本质上来说,教学理念体现了高校教师对“教学究竟是什么”以及“教学到底能够做什么”的理性思考,深刻反映了教师对教学的应然状态以及教学的理想状态的憧憬和向往,因而表现为一种指向教学实践活动未来的精神范式和理性品格。高校教学理念不同于教学观念,教学观念或者是以“非系统化”的方式呈现关于教学实践的感性认识,或者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呈现关于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具有强烈的现实性色彩。高校教学理念也不同于教学理想,教学理想是教师对未来教学实践发展趋势的把握、想象和憧憬,它不仅具有鲜明的情感性特点,而且具有极为突出的信念性特征。高校教学理念处于教学观念和教学理想的联结点与关键点的位置:较之于教学观念,它往往弱化了现实性而更具信念性;较之于教学理想,它往往弱化了信念性而更具现实性。教学理念在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着方向性和主导性的价值作用,是更新教师教学行为的先导和灵魂。教学理念渗透和融入于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之中,不仅影响着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讲解、对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教学进程的调控,而且也影响着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及其对教学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投入程度,因而是高校教师教学成功的最深层支撑力量。

二、高校教学理念的特点

教学理念作为一把标尺,对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加以评判和衡量,使高校教师知道教学过程中“何者能为”和“何者不能为”;教学理念作为一种思想意识,能够超越高校教师个体思想与精神的存在,使其教学具有了群体性意志的支撑;教学理念作为一种理性力量,使高校教师以某种特定而有效的方式调控教学活动,制约着高校教师教学的流程及水平。由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教学理念的特点展开分析。

(一)教学理念的超越性

高校教学作为一种“人为的”、 “为人的”和“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根本旨归是指向未来的,是为未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高校教学活动未来指向性的这一根本特点,必然要求教学理念不能只停留于对教学实然状态的分析与反映,而是在此基础上对教学活动应然状态加以思考和判断。也就是说,高校教学理念既要立足于教学现实和反映教学现实,又要超越教学现实、规划未来教学和描绘教学理想,因而具有突出的超越性特征。

(二)教学理念的发展性

影响高校教师教学理念形成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来自于科技进步、时代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也有来自于高等教育理论发展和教学实践变革的因素,当然还有来自于高校教师的教育哲学、教学价值观、教学需要和成就动机的因素。这就决定了高校教学理念决不是什么先验之物,也不是自发形成的,更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上述多种因素的发展变化而经常处于更新与转变之中的。发展和变化不仅是事物的普遍属性,也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高校教师教学理念正因为具有了发展性特征,才更能彰显其所具有的时代气息和生命活力。

(三)教学理念的稳定性

一致性检验:λmax=(1.67×0.600)+(5×0.200)+(5×0.200)=3.002, CI1=0.001,则CR1=0.0017<0.1,表明该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通过一致性检验。

高校教学理念一经形成,就会自觉发挥其对教学实践的积极指导价值,就会促使高校教师理解、体验、积累和形成良好的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获得强烈的教学幸福感与深刻的教学成就体验,并会使教师更加坚信自身所具有的教学理念的正确性和先进性,从而形成和确立从事教学活动的坚定信念。信念是高校教师理性认识与意志品质紧密结合的产物。教学理念一旦转化为高校教师的教学信念,就具有了良好的稳定性特征,使教师在任何教学情境下都会自觉地以教学理念支配其自身的教学行为。

(四)教学理念的个体性

任何高校教学理念的生成,都需要澄清以下三个基本问题:理想的教学应该达成什么样的结果、理想的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什么、采用何种概念和术语对教学理念加以表达。教学实践活动中,任何一个高校教师都必须对上述基本问题进行求索和回答,当然由于高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的差异,他们的求索和回答不可能千篇一律,而总是表现出强烈的个性化色彩。也就是说,高校教学理念无论是处于萌芽和孕育阶段,还是处于创造和形成阶段,都深深地打上了鲜明的高校教师的个性化“烙印”,具有极为突出的个体性特征。

(五)教学理念的多样性

由于受文化传统、教学哲学观和教学价值观的影响,高校教学理念在表现出个体性特征的同时,也展现出多样性和多层次化的特征。如基于高校教学与人的关系的价值判断,形成了人本教学理念、主体教学理念等;基于“主体间性”哲学的思考,形成了交往教学理念、对话教学理念、理解教学理念等;基于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形成了生命教学理念、体验教学理念、生态教学理念等。高校教学理念的多样性,为高校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思想观念,这将十分有助于其寻找和确定通向教学成功的便捷之路。

(六)教学理念的实践性

如果从来源上看,高校教学理念的实践性并不是教学理论研究者标新立异的结果,而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且必须解决的具体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无论它最初的设计和预想多么的科学先进,都必然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并依据教学实践的积极变化而存在。不仅如此,教学理念深刻地反映了高校教师对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和理想追求,因而具有强烈的实践价值取向——唯有回到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才能充分彰显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否则,高校教学理念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现实依据。

三、高校教学理念的形成

对高校教学理念的内涵意蕴与本质特征进行理论分析虽然是十分必要的,但却不是本文的根本目的。只有探明教学理念的形成过程,促使高校教师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创造性地生成,并切实转化为他们正确高效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的研究才具有价值。从教学实践来看,高校教学理念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形成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

(一)教学理念的愿望产生阶段

教学理念形成的基本逻辑起点,在于高校教师积极改造教学实践、提升教学质量的强烈愿望。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现有的教学实践不能更好地满足高校教师对教学的实际需要。高校教师一旦具有了改造教学实践的良好态度和内在动机,他们就会对教学理论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学习的倾向和行动就会变得积极而自觉,就会充分调动其教学理念形成的主观能动性。相反,如果高校教师满足于自身的教学现状,或者不敢直面教学挑战,那他就不会产生改造教学实践的愿望和动机,就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形成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二)教学理念的理解阶段

高校教师改造教学实践的愿望一旦得以激发,就会表现出对教学理念的心神向往,教学理念的形成就会进入到理解阶段。有学者认为,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只有经过“从经验理性向理论理性的转化,才算真正理解了新的教学理念”[7]。所谓经验理性,是指一种较为低级的理性认识,它虽然能使高校教师对教学理念知其然,但却不能使他们知其所以然,不能使他们明晰教学理念发挥作用以及产生变化的条件。所谓理论理性,则是一种较为高级的理性认识,它高于经验理性,远离了直观的经验,因而具有较高的抽象化和形式化。在理论理性阶段,高校教师对教学理念的理解并不是仅仅拘泥于某一层次或侧面,而是能以更加普遍和深刻的形式对之展开深入探究,因而更能帮助高校教师确认教学理念的本真。

(三)教学理念的内化阶段

所谓教学理念的内化,是指高校教师把已经理解了的教学理念纳入到自身已有的理念体系之中,并以之为基础建构新的教学理念的过程。在教学理念的内化阶段,高校教师要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使原有的陈腐落后教学理念得以弱化,也就是要知道自身旧有的教学理念是什么、有哪些。然后,当其以显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时,高校教师就需要用正确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之加以反思和修正。当新旧教学理念相遇时,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高校教师要适时对新旧教学理念进行分析和整合,促使二者进行对话与联接,在对旧的教学理念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崭新的教学理念。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的内化过程不仅是—个学习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创造过程,是教学理念自主更新和建构的过程。

(四)教学理念的信念化阶段

教学理念的信念化阶段是指高校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完全融入于自身的生命和思想感情之中,成为自身教学认知结构的核心,成为一种精神品格。此时,教学理念已经转化成高校教师的教学信念,表现出一种无比巨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激发起其教学责任感和自豪感,而且也能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智慧,同时还能促使他们对自我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和评价,实现教学行为由不合理向合理的积极转化。即便是在多元教学价值观念产生某些矛盾和冲突的时候,高校教师内在的教学信念也不会动摇,并且能够为排除教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阻力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

(五)教学理念的运用阶段

高校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运用,主要反映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在教学内容方面,既要符合课程标准,又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要注意联系实际,又要有利于学生探究;既要考虑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又要关注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性。在教学形式方面,除了重视班级授课制这一基本组织形式外,还应采用小组教学、差异化教学等更具活力的形式;除了坚持传统教学模式外,更要提倡对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等模式的运用,以便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手段方面,要在强调传统教学手段重要价值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现学科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以及教师和学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与转变。通过上述具体运用,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就真正实现了与教学实践的有效对接。

(六)教学理念的反思阶段

高校教师对教学理念的运用,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惑,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及时对教学实践展开深入的批判性反思。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路径和方法有多种。可以通过撰写教学后记和反思日记等形式进行自我反思,即教师要经常反省自问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是否相符,如果相符,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如果不相符,那又是何种因素造成的,进而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形成有价值的系统反思。也可以通过教师相互之间的听评课等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对优秀教师的听评课既能在教材处理、知识讲解、课堂调控、教学方法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获得有益经验,又能通过与自身课堂教学的对照比较发现缺点和不足。这些都十分有利于高校教师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段作章.教学理念的内涵与特点探析[J].教育导刊,2011(11):15-17.

[2]王传金,谢利民.教学观念研究:何去何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52-55.

[3]孙亚玲,傅淳.教学理念辨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4):133-134.

[4]赵国栋.大学教学理念的形成及理论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9):7-11.

[5]彭钢.支配与控制: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J].上海教育科研,2002(11):20-25.

[6]杨启亮.转变教学观念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0(2):17-20.

[7]王传金.论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基本过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9):47-48.

(责任编辑:刘新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4-0067-04

[收稿日期]2015-05-11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我国应用技术型高校制度设计与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BIA140103);徐州工程学院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教学理念的意义建构及实践路向研究”(项目编号:YGJ1402)。

[作者简介]张典兵 (1966-),男,山东郓城人,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On the Teaching Idea's concept,Characteristics and Form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Dianbing
(Xuzhou Engineering 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008,China)

Abstract:The teacher's teaching ide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flects his or her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what is the teaching and what can him or her do,it also reflects his or her ideal pursuit of what state of teaching ought to be.The teacher's teaching ide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cendence,development,stability,individuality,diversity and practical,its development has six stages:desire,understanding,internalization,faith,using and reflection.

Key words: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eaching idea;characteristic;forming process

猜你喜欢
形成过程教学理念高校教师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我国珊瑚礁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探究
柳田国男民俗学形成过程的研究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职业中学立体几何中的过程性教学
浅谈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