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域下班级文化的生态内涵、特征和功能

2016-07-16 08:45张晓文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现代教育科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班级文化功能

张晓文(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生态视域下班级文化的生态内涵、特征和功能

张晓文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 要]把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育研究领域,对班级文化的生态建设具有方法论意义。班级文化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由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构成,具有平衡与失衡之间的可持续性、适应与发展之间的和谐性、共生与竞争之间的创造性、环境与师生之间的主体性等生态特征。班级生态文化在班级生态环境中发挥着四种功能:教育濡化功能、协同创新功能、主体个性化功能、进化规范功能。

[关键词]教育生态系统 班级文化 生态特征 功能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4.025

在社会生态系统中,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构成要素。作为人类长期生活实践活动的积淀成果,文化渗透于各个社会子系统之中。特别是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文化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资料的构成要素[1]。学校文化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班级文化生态系统是学校文化生态系统中的更小子系统。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问题和危机也在不断涌现,社会现实和教育面临的挑战让我们不得不用全新的视角和研究方法来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班级文化是教育问题的一面镜子,对其建设必须予以重新审视,有必要运用系统观、联系观、平衡观、动态观等观念重新思考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和以及生态主体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一、班级文化的生态内涵

(一)文化与班级文化的理解

“文化”(culture)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而后者又是由“cultus”一词演化来的。这两个词都与耕作、培养、教育、敬神等活动有关。也就是说,从文化一词的词源学意义来看,文化含有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的两个方面的内涵[2]。

最早的文化定义是英国学者泰勒于1871年在其所著《原始文化》一文中提出来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3]。1952年,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文化的解释则更为全面:“文化是指借助符号获得有关交流的各种明确的和模糊的行为模式,它构成了人类群体的各项成果,包括物化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传统 (即经过历史的演变和选择而保留下来的)观念,尤其是附属于观念的价值。文化系统一方面是行为产品,另一方面又是构成远期行为的必要条件。”[4]我国学者袁振国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与自然和先天相对应的一种概念,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5]

对文化概念理解的差异性导致对班级文化含义的界定众说纷纭。班级文化是文化系统中较小的子系统。李学农在《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一书中对班级文化的界定颇最具代表性:“关于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是指班级生活中的一切文化要素,狭义是指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创造出来的独特文化。在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上,两种理解都是必要的。从广义来理解班级文化,我们可以把握班级生活中一切影响班级成员发展的班级文化因素;从狭义来理解,我们可以把握住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6]对文化以及班级文化概念的分析和理解,有助于我们在生态视野下探讨班级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二)生态视野下的班级文化内涵

1932年,美国教育学者沃勒在《教学社会学》一文中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 (ecology of classroom)的概念。1976年,美国学者克雷明在其著作《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 (ecology of the School)的概念。国际教育评价协会主席胡森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思路,特别是对克雷明的教育生态思想予以高度评价:“过去的教育研究将注意力集中在个别儿童及经历和学校成绩上,而现在则已转向研究构成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的一系列因素。”[7]这一评价揭示出了在教育生态学的研究领域,可以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及存在于教育生态环境系统中的各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生态系统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生存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互相作用的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8]。生态系统是有边界、范围、层次的系统,是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整体系统。在生态系统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生态环境各因子之间,生态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等都处于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生态链体系之中。社会生态系统由人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 (即广义的文化环境)构成。学校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班级文化生态系统是学校生态系统的较小子系统。整个生态系统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环环相扣的生态链体系中。因此班级文化生态系统的研究也应从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三方面展开。

生态视野下班级文化的生态内涵是指在班级文化系统中,以生态学的系统观、平衡观、联系观、动态观等观念来考察班级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研究班级生态环境与不同层次生态主体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理。

班级文化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 (图1)。(1)班级的教室布置、书架摆放、墙壁装饰、学习园地的开设等方面属于自然生态环境。班级自然生态环境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域。 (2)班级社会生态环境包括班级规模、班级奖惩制度、班级正式与非正式团体组织等,是班级文化融入社会文化、社会组织制度、核心价值观的必要途径,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3)班级文化中的师生、师师和生生之间的关系及班训、班徽、班歌、班级目标等构成了班级的规范生态环境。班级规范生态环境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核心部分,是班级文化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和学生是班级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主体;师师、师生和生生三种生态链因子构成了班级生态系统中的主导者,通过三种生态因子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完成了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现了班级文化生态系统有机合理的平衡和运转。

图1  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三种生态环境及其生态主体之间的作用关系

二、班级文化的生态特征

(一)平衡与失衡之间的可持续性

在自然生态中,生态平衡 (ecological balance)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互相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9]。当生态系统中各因子受外界环境因子的作用与影响超过本生态系统自身适应与调节的能力时,就会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处于失衡状态。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三种环境因子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班级文化生态主体——师生、师师和生生之间的关系等这一系列生态关系链的良好运转是班级文化生态系统平衡与否的关键所在。平衡与失衡是生态运动过程互相作用、彼此联系的运动状态。要在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保持良好的可持续性,就要实现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三种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适应与发展之间的和谐性

生态学中的适应与发展是生态化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指的是班级生态主体,即教师与学生对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的适应程度,包括生态主体通过改变环境,使环境有利于自身存在的层面;也包括生态主体通过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文化程度、心理调适等等,促使自身适应班级文化生态环境。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发展”是针对班级文化生态主体 (教师与学生)在其与三种生态环境的互动作用过程中,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发生改变的过程。各种生态主体的适应与发展应处于和谐状态。教师和学生必须适应班级文化的生态环境,在适应班级文化生态环境基础上成为合格的教师和优秀的学生。

(三)共生与竞争之间的创造性

共生与竞争主要是指不同教育生态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共生是指班级文化系统里两种不同生物主体之间任何形式的共同生活,它们享有共同的生存生活空间,包括所有各种形式的互相作用,甚至是竞争。共生与竞争同时存在于教育生态系统中,互相作用和影响,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共生与竞争在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具体包括:(1)不同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共生与竞争,产生于生态环境之间和生态主体之间。(2)同一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共生与竞争。在共生与竞争之间最重要的是如何让班级文化的建设保持创造性,创造创新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核和班级持久发展的动力。无论是不同班级文化生态系统还是同一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共生与竞争,都必然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地存在与进化。

(四)环境与师生之间的主体性

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统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10]在生态环境系统中,人同样是自己意志的主体。人的主体性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三重关系之中,教育生态系统也是如此。在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实现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有两种方式——教育和自我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指出: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落实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其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进行自我教育,也只有通过自我教育才能体现生态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在班级文化的构建中是教育者和引导者,而教师专业化发展和主体性的实现同样也离不开自我教育。学生个人自由、独立、创造、进取等主体意识的培养也需要其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生态视野中班级文化的功能

(一)教育濡化功能

“濡化”一词最早由美国民族学家赫斯科维茨提出,是指文化代代相传的过程。濡化的过程就是人接受教育的过程,是人的文化习得过程,也是人走向社会化的必经之路。班级文化系统中的濡化教育途径有两种:一是班级三种生态环境对师生的濡化教育;二是班级生态主体之间进行“米德式”(米德认为濡化有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及后喻文化)的三种濡化教育。班级文化建设中,优雅温馨的班级自然生态环境、合理有序的班级社会生态环境和平等民主的班级规范生态环境的有机融合对师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生态主体之间的三种“米德式”濡化教育包括:学生向教师学习、教师和学生的同辈人之间的相互学习、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在目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教育环境中,后两种濡化教育方式是目前班级文化建设应该重视的方式,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互相借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习都有利于班级文化的构建和提升。

(二)协同创新功能

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创新是基于班级文化的生态特征——共生与竞争的互动协同发展而展开的。教师作为教育的引导者,必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够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成长构建合适的平台。如在班级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奖励惩罚制度范围内应该设立“创造创新奖”,以利于激发强化学生的创造力。学生是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生态主体,在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中遵照班级目标、班级理想和自身的价值追求不断进行创造性学习,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现自己在生态链发展中的生态效应。此外,不同的班级生态系统在胜汰机理的影响下,会积极发挥自身文化的优势和班级生态功能以进行创造,以免在生态链条中坠落。

(三)主体个性化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个性化功能是班级生态环境的主体,即师生根据自身的生态位置以及班级文化的生态环境特征,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体现其自主性和个性化。教师在班级生态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不同阶段引导学生在班级文化环境中由客体的“我”,转变为个性化的生态主体——主体的“我”。学生在不同需求层次阶段要根据身心发展特征,通过主体性的“内化”机制,形成独具特色的富有客体性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生理和安全需求获得满足后,其更高层次的需求应得到进一步满足。

(四)进化规范功能

进化理论认为,生物种系通过与周边环境相互作用而适应环境[11]。班级的进化规范功能是在班级文化系统中,作为班级生态主体的师生在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中对自身所处环境的适应和发展。班训、班徽、班级理念及班级的各种制度、组织都对师生之间的生态行为进行着约束和管理。教师和学生应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处于民主、平等、和谐的状态。在班级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学生也要参与,成为真正的生态主体而非制度的反应器和接收器。在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应构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制定的班级管理模式,让班级主体成为规范制度的参与者、制定者和执行者。有了班级个体的自由发展才能实现班级群体的自由进步,师生才能在班级的规范环境中全面获得主体性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4.

[2][8][9]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5,21,22.

[3][英]爱德华·B·泰勒.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4]Kroeber,A.L.&Kluckhohn,C.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1952:181.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468.

[6]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3.

[7]胡森.教育的目前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1988 (03):189:.

[1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6.

[11]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

(责任编辑:刘新才)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4-0114-04

[收稿日期]2015-12-17

[作者简介]张晓文 (1990-),男,山西静乐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The Connotation,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Class Culture Ecology under the Ecological Horizon

ZHANG Xiaowen
(Institute of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 730070,China)

Abstract: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ecology are applied to education field,which has significance to class culture ecology construction.Class culture ecological system is a subsystem of 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which is composed of class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tandardized ecological environment,with the sustainability between balance and imbalance,the harmony between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the creativity between symbiosis and competition,the subjectivity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teachers and students.Class ecological culture based on its ecological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 in class plays fou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unction:function of education immersion,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unction,function of subject personalized,evolutionary functional specification.

Key words:education ecological system;class culture;characteristics;function

猜你喜欢
班级文化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基于PMC窗口功能实现设备同步刷刀功能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三化”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