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克锋
(南昌市十七中学)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实践方式
曹克锋
(南昌市十七中学)
无论是考试还是语文学习方面,写作都占有很大比例,而写作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观察和思考,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自主学习
对待同一事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观察点,写作就是让学生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表达出来,而且写作也是一个积累和运用的过程,要想让学生在写作上有创新、有提升,就要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观察的好习惯。简单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发现写作的切入点,才能通过自主学习中的积累描述事物以及对事物的看法。
在很多学生和家长的眼里,高中阶段是一需要按照常规出牌,遵循着以前的规律和方式进行学习的重要阶段,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身上就有了无形的压力和对学习的负面情绪。高中生已经从听话的小孩子长成了拥有自己想法的大孩子,所以有时候我们也需要听一下他们的意见,了解一下属于他们的世界。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写作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写作兴趣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随笔就是记录当时的情景或是想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同时要求学生写随笔。学生写随笔一方面是在记录生活,在体验和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写随笔就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体现,通过写随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写作带来的精神享受,从而使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另外,在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还可以通过放宽范围的形式让学生在写作上得到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写“坚持”这方面的作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坚持”为立意,写作形式自由,根据自己对坚持的认识和看法写一篇作文。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很大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方向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方向可以思考和创新,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使学生的作文有更多亮点,也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写作是一个积累到运用的过程,所以在写作之前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文学积累,这样在进行描述或是感慨的时候才能有话可说,所以说阅读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我国的教育方式是应试教育,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少有时间去阅读,这就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出现用词老套、表达方式固定等情况,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学生缺少阅读、文字积累匮乏。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写作教学,要把教材中的学习和阅读教学分配好,让阅读带动学生的文学积累,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例如,教师可以规定每周的周二和周四的早读是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学生不用再去背课本上的文言文和诗词,可以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文章。这样就给学生创造了阅读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去阅读、去积累、去体味文章中的描写手法。比如,教师可以推荐学生去阅读《红楼梦》,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文中对各个形象的描写,从名家的描写手法中学到描写技巧,这样在学生以后写作文的时候就可以用到了。在阅读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好词好句,很多写作技巧,这些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阅读,还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积累,真正从阅读中增加语文积累,提升写作能力。
自主评改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一种形式,互相评改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阅读和了解其他同学的作文,对于自身而言是一种激励和启迪,也是一种警示。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作文都是由教师统一批改,然后写上评语,再发到学生的手里,作文发下来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去看老师的评语,很少有学生考虑下次写作时应该怎样提高。自主评改是给学生一个审视别人作文的机会,学生在批改其他同学作文的时候,心里有一个评判标准,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思考怎样才能把一篇文章写好,这篇作文的亮点在哪里,失误的地方又在哪里。学生能有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那么他对作文的认识就提升了一个层次,下次写作的时候就会用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这样作文水平就会得到提高。自主评改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方式,也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定位,在批改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差距和提升点,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能得到提高了。当然,在学生进行批改的时候,教师也要做好监督和要求,让学生先从错别字入手,然后是词句,最后是整篇文章的思想,一步步引导学生做好批改。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在教学中学生写作死板、写作水平低,究其原因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关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善教学方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开阔学生新的作文视野,更高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1]王静.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分析[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4(3).
[2]高明.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2(11).
·编辑孙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