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师的“懒”激发学生的“勤”

2016-03-02 16:47黄素梅
新课程(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难句小组讨论一节课

黄素梅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用教师的“懒”激发学生的“勤”

黄素梅

(山东省广饶县第一中学)

能否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对于一节课的成败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更有重大意义。21世纪的学生应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

设问;思维;互动;替代

刚参加工作那一年,校长去听课,问了一个问题:这节课,你打算讲多长时间?当时心想:讲课吗?肯定是讲一节课啊!于是,脱口而出:40分钟。校长笑了笑说:40分钟,谁听啊?当时倍感困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课堂就是教师的“教堂”。讲台是属于老师的,黑板是老师的,几乎所有的时间与空间都是老师控制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和唤醒。真正活跃的课堂是学生思维的活跃。因为很多次都是学生思维不够积极,而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本该处理完的任务却只能留到下一节课进行。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良好的课堂发言能力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出发,认为教师有时需要“懒惰”并在课上管好自己的嘴。

一、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

以语言知识课为例,传统的语言知识课大多是老师讲解课文的长难句及重点词和短语的用法。学生机械被动地忙于做笔记。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记得在上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这篇课文时,好几个同事回到办公室都说累得简直不愿说话了。的确,这篇课文里面有大量的从句,而且词汇也较生僻,若老师一言堂,分析这些长难句,真是出力不讨好,学生也很难与老师互动。于是我在处理这篇文章时,尝试以问题的形式激励学生思考。首先,我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学生4人一组分成十组。1~5组讨论第一部分,6~10组讨论第二部分。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找出此部分的从句。(2)判断是何种从句,并指出连接词及其在从句中所充当的成分。(3)把它们翻译成汉语在所限定的10分钟内,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很好地激励了学生的思维。讨论结束后,我安排了10分钟的展示汇报时间,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勇气及语言表达能力。个别学生对句子分析得特别透彻,句子翻译得格外流畅。这样前20分钟没有开口说话,仅用了3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了必要的提示和补充。长难句障碍扫清后,文章就没有难点了。当然教师要想在每次的教学活动中都想“偷懒”,就要善于激发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让班内学生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和主动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二、练习讲评时,教师要学会“偷懒”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担心提问学生会影响教学进度,以至于不舍得留出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和质疑。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受到遏制,而无法与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真正地互动。所以,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思考权和意见权还给学生。《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讲评阅读理解时,对于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我通常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一般的细节题都很快被弄明白了。这一类题,教师上课就不用说了。但对于正确率较低的mainidea或best title题型,我会让学生在课上陈述他们的观点,甚至去辩论。有这样一道题:What can be used as the best title of the passage?有两个选项很难决定:B.What kind of wealth would you rather get?D. Loving and helping others brings wealth.4个学生用了倒推法或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进行了错选项的排除。正当我苦于如何说服他们时,他们自己就解决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提高后,让学生在课上讨论和发言,不仅不会影响进度,而且还会节省时间。总之,教师要“懒”到恰到好处。课上处理句子翻译练习时,我会选几个学生当堂把他们的答案写在黑板上,之后,不到“万不得已”,我同样不会开口的,学生了解教师的“风格”后,就不会也不敢偷懒了,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

三、在讲解词、短语及句式时,要学会“偷懒”

因为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词、短语等的用法都已有所了解。若此时,教师再在黑板上逐一罗列用法,就没有必要了。学生所需要的是自己真正地理解和运用。这时不妨课上给出时间让学生针对目标词汇进行造句。然后小组讨论挑选出优秀例句呈现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讲解I find it+adj+to do something这一句型时,学生所给出的精彩例句。I find it meaningful/worthwhile to help others.I find it hard/easy/useful to recite this passage.I find it exciting to watch a football match.I find it funny to watch little kids.I find it relaxing to listento music.I find it hard to work the problem out.等等,举不胜举。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锻炼,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的想象力。这样教师既“少动了脑筋”,课堂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有时课上学生对某个词的读音或用法有疑惑时,我不会轻易地给出答案,而是说Look it up in the dictionary.这样学生就会养成动手查字典的习惯。有时听到教师抱怨班里连本字典都看不到。若学生有疑问时,我们不那么“勤快”,而是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查,学生很自然地把字典放在随手可以够得着的地方。

有经验的教师会相信学生。教师的教育智慧不在于自己使劲地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勤奋学。因此,教师要经常反思,学生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替代了吗?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啰嗦了吗?教师要学会“偷懒”,培养勤快的学生。

孙冬青.“懒”教师教出“勤”学生[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编辑鲁翠红

猜你喜欢
难句小组讨论一节课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标记法”解析长难句
引导学生分析长难句的几个措施
英语长难句翻译策略研究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长难句是怎么来的?
厘清小组讨论的两种取向
“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如何提升初中社会课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