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宏常
论远程教育通识课程的价值取向与实施策略
■方宏常
通识教育以其蕴含的全人教育理念,教育过程的灵活性和教育结果的实效性,体现出独特的教育功能。本文结合我国远程教育现状,分析远程教育通识课程的价值取向,通过借鉴美国通识教育经验,为进一步完善我国远程教育的通识教育课程提出了一些实施策略。
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学者的理解多达几十种,分别从性质、目的、内容等角度对通识教育进行解释。美国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从三个方面概括了通识教育特征:(1)其教育本质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教育;(2)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3)其教育内容是个人生活领域知识和技能以及心智的培养。我国学者李曼丽对通识教育概念进行了总结。她认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归纳出通识教育的本质。通识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与技能、人格完整的人。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通识教育更加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只是培养一个在专业领域的“专才”,而是重视人的个性和自由,要求塑造博学多才、具有完整人格的“全才”,不仅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2)通识教育更加侧重于社会层面对合格公民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知识教化和能力培养,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人”。(3)通识教育吸收了通才教育的有益成分,不仅注重学识、技能的培养,而且注重理智和情感的培养。重视养成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所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它既强调不同学科知识的融汇贯通,还要求学生应具有创新性专业工作能力,而且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总之,通识教育是一种“培养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符合未来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
目前,远程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弊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而不精。知识陈旧、低水平重复、课程教材缺乏对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把握,导致专业不“专”。二是专而不博。过分强调专业划分,课程设置分科狭隘,知识面窄,导致学生能力培养单薄,就业渠道单一。三是过分强调职业技能,而忽视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伦理的培育。
通识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它从全人教育出发,充分考虑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良好的精神品格与陶冶美好情操、提升社会适应能力。通识教育就是要在技术工具理性日渐占据我们生活的今天,把学生当成一个鲜活的生命存在,尊重个体生命的自由表达,为学生构建一个情绪表达、情感交流、压力释放的平台。它是一种尊重人,促进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强调人的生命内涵的教育。
在现实工作中,合格的职业人必须知识丰富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良好的伦理品德、人文素养,能与他人协同合作,这正是我们今天提倡通识教育的目标。具体到落实通识教育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社会人文科学提升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
通识教育围绕“全人”的教育目标展开,通过健康向上的人文教育丰富学生思想,完善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生命价值观,能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把自我发展同社会发展、人类追求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在我国当前形势下,远程教育让学生在专业以外还应学习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这些知识是远程教育思考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是他们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基本知识准备,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和形成综合能力,成为“一专多能型”人才方面作用很大。
(二)以多样化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目前,我国存在着“毕业即失业”与企业“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这说明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已由规模转化为解决教育质量和内涵发展问题。培养具备高技能创造潜力的人才,需要在远程教育中加强通识教育。莱文从课程内容、结构及具体实施划分的角度提出了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四种课程模式:分布必修模式、自由选修、经典名著课程、核心课程。据调查,美国80%以上的大学的通识教育采用分布必修模式,采用自由选修和经典名著课程的分别为阿姆斯特学院和圣约翰学院,其余学院均采用核心课程。上述四种模式共同的特点是,都十分重视通识教育,都注重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选课体系。
目前,通识教育在我国还处于一种不成熟状态,有人认为通识教育就是开设更多的课程,笼统地把专业课以外的课程,如马哲、外语、计算机等确定为通识课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我们应该重视核心课程设置,重视中外历史、文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对学生的熏陶与教育,同时也应重视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博古通今,放眼世界、适应社会,培养多样化思考的能力,为未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三)推进高校联盟合作,提升远程教育通识教育课程质量
促进高校联盟合作,利用普通高校优质师资资源,共同打造精品课程,提升通识课程质量,是未来远程教育发展明智而且经济的选择。远程教育可以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满足人的终身学习与多元发展的需求。远程教育学员获得文凭,取得从业“敲门砖”或提升资格的功利指向是非常明确的,工学矛盾、学习兴趣低下、逃避学习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同时,由于高等教育扩招、独生子女等因素,远程教育生源滑坡现象严重。有的远程院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将招生工作视为学校工作的重心,而弃教学于不顾,产生教育本末倒置的恶果。远程教育学生大多数已经有一定的生活和工作的体验,因此,通识教育更应该强调培养学生深层次的工作能力,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我们要着力于培育适应这些需求的课程,让我们的教学资源建设更加贴近学员的需要。
(四)完善远程教育通识课程管理制度与课程评价体系
在远程教育通识教育的课程管理制度和课程评价体系方面,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的一些做法。美国很多大学不仅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多元性,在课程管理上亦发挥了方法的多样性。他们借用企业中生产项目管理方式去管理课程,将其看作是一个设计、实施、监控、反馈、改进、再实施的循环过程。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坚持以人为本,兼顾学生的基础和特长,课程设置比例比较科学。如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包括了7大类11个领域,课程设置兼顾不同学生的基础和特点,通而不同,体现了人性化,注重因材施教,理论性和实践性并存。比如针对有社科类和理工类知识背景的学生分设课程,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上各有侧重,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学习自由度。
美国大学设有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还制定了与之配套的详尽严格的管理制度。大部分美国大学采用课程嵌入式评价法CEA。其基本做法是教师确定通识教育的学习目标,把目标进行分割并设计各部分的评分准则和等级,记录学生的成绩,建立了一个跨章节、跨年度追踪教学效果的体系。
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同时也要力戒机械模仿。首先,建立健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流程,改变目前通识课程缺乏内涵的窘境,构建一个兼顾理论和实践的通识课程新体系。其次,整合课程资源,推进高校联盟选课课程平台建设,构建一个可以满足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选课的平台,赋予学生更大、更多的选课自由度,满足学生选课的需要。最后,构建一个能够支持通识教育自由选择的多方支持系统。在教育行政层面,比如学分银行,只要学生完成规定的学分,可以互认。在学校层面,设立通识教育指导委员会,帮助学生了解通识教育课程科目及具体要求,校方根据需求跟踪学生完成通识教育课程的进展情况等。各远程院校需立足本校优势,合理确定切合实际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和类型,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1] 桑雷.美国通识教育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J].机械职业教育,2011,(8)
[2] 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3] 刘铁芳.大学通识教育的意蕴及其可能性[J].高等教育研究,2012,(7).
[4] 陆勇,高田钦.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12,(10).
[5] 李海龙,党星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开展与管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6] 曲铭峰.关于建立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若干思考———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成功经验之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05,(7).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