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交互式教学模式探讨

2016-03-02 08:15杨晓菲
现代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凡卡自学思维

■杨晓菲



◎教学研究◎

多向交互式教学模式探讨

■杨晓菲

21世纪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教育事业呢?我们的任务就是必须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然而,在我国现在的学校课堂中,不少教师仍沿袭“注入式”教学,学生记忆了大量的知识,但动手能力和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反映了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了当代教育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特征的时代精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中,如何把《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

人类是在社会进步与人的创造性发展的互动中前进的。我们看待学生的发展,一方面应重视学生发展要素的多样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另一方面还必须注意在多样化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创造性,使他们蕴藏的无限创造力得到解放。应该看到,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他们的能力和个性的发展,而最根本的是他们创造性的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而其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文化功能。教育通过人的培养不仅要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而且必须为创造人类新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没有传递,文化就不可能得以传承;没有创新,也就没有文化的进步。所以,教育要培养的学生必须肩负起继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发创新潜能

学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培养他们客观地、全面地、本质地看问题,养成善于思考、勤于探索的习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能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上去考查、分析问题,就会使思维流畅并具有独创性。

在教学《恐龙的灭绝》一课时,有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恐龙到底是怎样灭绝的?”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让学生自由辩论,自主探究。大家当然是众说纷纭。突然,一个男生举手起来说:“我认为恐龙是淹死的。”“哦!”我假装一惊,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陆地下沉……我曾经看过一本关于恐龙灭绝的书。”于是,我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由崔子凡同学主持了“恐龙的灭绝——之我见”的辩论会。过程异常精彩!“恐龙到底是怎样灭绝的?”这个问题最后虽没有定论,但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让我很开心!学生有机会自己动脑思考,既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问题的结果又在他们中间产生,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拓宽想象空间,开阔创新视野

语文学科内容丰富,外延广阔,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我们学生的想象力尤为丰富,只要教师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空间,允许学生自由地想象,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想象,他们的创新视野就能变得开阔。

如在教学《丰碑》一课,在讲读到课文的第十三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丰碑”一词时,我让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本义后,又进一步问:“如果让你为这座‘丰碑’刻上一段碑文,你会写些什么?”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展开了想象,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二、以问题为开发思维的主线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提出问题”本质上是品质和能力的显露,反映了学生在认识事物对象的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和概括的品质,体现了他们的洞察、辨析、类比、推广和抽象的能力,也就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扩散思维能力,所以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必须以问题为主线开发学生的思维。

课堂上,教师不能“一统天下”,要留给学生提出“为什么”的时间和权利。这对激活学生的思维至关重要。以《凡卡》为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出乎意料的是,他们竟提出了非常具有发散性和独创性的问题:

“凡卡当时才九岁,又是学徒工,怎么可能会写字呢?”

“为什么凡卡的姓与爷爷的姓不一样?”

“为什么有的自然段开头有上引号,而段尾没有下引号呢?”

“为什么那时受到剥削的人不起来反抗呢?”

……

这是多么精彩的提问啊!这些问题无不体现着学生深入读书、独立思考的主动求知心理。我们身为师者应该指导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答案,发现真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才华和智慧的大舞台。

三、以自学探究精讲为模式

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结合,即在学习为主的条件下,逐步实现由学习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转化。学习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并在学习的基础上进入发现领域。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学应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学为主,使学生靠自己的独立学习和探索研究获得知识,整个教学环节都是建立在自学的基础之上。自学,并非完全由自己自由学习,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序自学。指导学生自学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主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自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其过程如下:

(一)自学研讨阶段

在每次讲授新课文之前,必须充分重视并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第一,查阅书籍或上网浏览,了解作者及相关的时代背景;第二,借助工具书,尽可能地弄懂字、词、句的意思;第三,初步理解并试着回答预习和课后提出的有关问题;第四,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学生通过预习,在查找资料、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分析、判断、归纳、综合的能力。鼓励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独立地探究和思考也有利于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也对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自我的空间。

课堂上,应贯彻“自学导练”的语文教学模式。第一步: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自学,使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第二步:细读深读课文,引导学生“深究性”自学;第三步:熟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吸收性”自学。如在教学《小英雄雨来》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小英雄的形象,我以故事的结局为突破口,按行文顺序,引导学生用读读、想想、议议的方法学习课文。在教学中,我特别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雨来没有死”这一结局,有的同学觉得实在意外,有的同学却觉得恰在意料之中。你的看法、想法是什么呢?第二,如果你赞成“在意料之中”的看法,能从课文中找出哪些根据呢?第三,看似意外,却在意料之中,课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自学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学讨论的时候,教师应重视巡视。其目的是:第一,从宏观上驾驭课堂,使整个课堂教学松而不散,活而不乱,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与效果。第二,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帮助他们掌握阅读方法,把握阅读重点以及如何与前后知识进行联系,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联想比较能力。第三,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根据反馈的信息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学生思维的训练,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使师生的思维活动融为一体;多设计一些台阶,使学生思维自觉不自觉地分层递进;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多方位、多角度展开思维,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形成浓厚的思维氛围,使思维不断升华。另外,思维训练还应同实际应用相联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精讲释疑阶段

所谓精讲,并不是排斥教师的讲,而是使教师的讲变得更加精当,更加适时,更加重要。凡是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理解和掌握之处,教师不再讲解,但需在其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要求教师以画龙点睛之笔,对学生进行疏导、点拨。教师讲授时主要讲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关键点和疑难点及自己对教材的体会。在讲授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让学生成为学习舞台的主角,从而在探索的氛围中自主获取知识。

例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本文的教学重点就是理解“鸟的天堂”的深刻含义。为此,我围绕重点设计了如下自悟题:第一,榕树有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知道的?它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第二,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发现鸟生活得怎样?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读自悟,就容易深刻理解、真实体会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尽管见到的只是一株榕树,但它大而茂盛,可为鸟提供良好的生存活动场所,非常适合鸟生活。第二次去鸟的天堂,又目睹了鸟快活地生活着。这样水到渠成,学生对重点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真正含义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样设计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落实了教学重点,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必须吃透教材,正确把握文章的中心,遵循“宁在点上打井,不在面上挖坑”的教学原则,设计与重点内容关系密切的问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文章的精髓只有通过多读才能体会得到。因此,语文课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在读中感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感悟课文内容,再把自己的体会、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例如,《凡卡》一课,作者在叙述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苦难之后,接着用了两段文字来叙述凡卡是如何乞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去。在讲授这两段文字的时候,我没有去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自由读、齐读、范读)去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教学中,要求学生把自己放在凡卡的位置上,去体会应该怎样读凡卡的这些语言。学生练习朗读的时候非常投入。最后,我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结果,很多学生都流下了眼泪。读完好久,学生还沉浸在凡卡痛苦的生活氛围中。这样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吟诵的时候,对研讨所得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变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境界了。”

(三)复习巩固阶段

讲授完毕后,组织学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系统复习,归纳总结,提炼出其中的精髓,达到读书“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目的。但是切忌机械地抄写,枯燥地死记硬背,布置繁重的作业。这样不利于学生阅读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业的布置应灵活多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另外,在每一个单元结束时,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单元小结,弄清知识结构,找出本单元的要点和规律性的东西,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四、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一)多种手段并用

教学中不但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懂其理,明其质,通其法,还应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因为各种教学手段都有自身的长与短,只有相互配合,才能使讲授效果达到最佳。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讲授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将多媒体、板书、讲解、实物、模型等手段有机结合,能使讲授过程有声有色,增强直观性,使复杂疑难的问题简单化、浅显化,抽象难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渗透与激励

渗透就是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把人格教育、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各种能力的培养等素质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激励就是教师运用适当的语言、举动等方式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增强其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其行动,坚强其意志。要运用好渗透与激励这两种手段,教师首先必须培养渗透和激励意识,能随时进行渗透和激励。其次,要注意渗透的启发性、贴切性、显示性、思想性和全面性,激励要及时、贴切、新颖,具有鼓动性和感染力,要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干劲。

(三)调动情感因素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情感能成为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道德感,对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若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其不论在教学的哪一环节中都将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肯下功夫,不断进取。这样将深深地感染学生,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当师生感情处于十分和谐的状态时,学生就会感觉到上语文课是一种“温暖”、“享受”,接受知识就容易得多。

(四)对不同学生分别要求

教学中必须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对学生分别要求、个别指导、分层次教学等都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应在基本素质目标相同的前提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对各个学生确定不同的要求和素质发展目标,师生共同树立“不求人人高分,但求人人发展”的素质教育观念;应采用“对优生多指导,对中等生多引导,对学困生多辅导,对特长生多扶持”的课内外“四多”指导法,充分发掘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实实在在地感觉到学习的收获和进步。

济南市制锦市街小学,山东济南 250000)

猜你喜欢
凡卡自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凡卡》续写
基于先学后教 培养自学力
教学与自学
对“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认识和思考
沈尹默:如何自学书法,才能少走弯路?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