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让数学更有味儿

2016-03-02 05:09:56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中心小学孙鸣霞
新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块数读题故事书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中心小学孙鸣霞



读,让数学更有味儿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孙端镇中心小学孙鸣霞

【摘要】曾经许多老师认为“教学生读是语文老师的事”,这种错误的观念也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以至于学生不读题目要求,看题就做;有时口诀、公式背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更无奈的是明明不相关的量学生也能用于列式……凡此种种,都是因为学生不会读题,或没有好好读题造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习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可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何等重要。

【关键词】分层阅读教学重点阅读魅力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数学教师的教学往往侧重于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探究,主动地学习。但实际上,大多学生在作业中独立面对一个实际问题、一段文字材料、一个数学信息时,对数学语言的提炼和描述缺乏逻辑,理解模棱两可,或是表达文不对题,更遑论数学知识背后所追求的数学素养。对于这些材料的分析和理解其实需要具备相当的数学阅读能力,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教会学生读?如何在读之后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呢?

一、在看看说说中袁感知阅读魅力

如何改正低段数学教学中“抓题就做”的坏习惯,我觉得可以培养学生“先看后说”的阅读习惯。“先看后说”就是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外显,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表现在审题过程中就是“先看后说”或“先想后说”。如看图列式中,在列式前,应多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教师应重视解题思路的再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明显的数学信息是什么?隐藏的数学信息又是什么?直至学生自己弄清问题。如变图像条件为数字条件,就是一种将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的过程;如何实现这一过程自然地进化,就要重视“看看、说说、想想”这种教学的互动,这也为以后中高段中的“解决实际问题”打下扎实的思维基础。如笔者某一天布置的家庭作业就是提供给学生一幅图,或三则信息,甚至是让学生饭后逛一次超市,记录几种商品价格;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只说不写,根据提供的素材你能知道什么?说给同伴听,说给家长听。再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在心里解决一个问题。这不仅在内化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阅读能力。“看看说说”的阅读法不仅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审题时的思考过程、思维方式、解决策略;而对于培养低段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是一种行之有效又简单易操作的策略。

二、在圈圈画画中袁重点自然显现

许多学生读题不着要领,就是因为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关键性字词。这是因为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只注意了整体,不注意细小的地方,因此造成了感知的错误。那么读题时,该怎么有效地去把握,我觉得数学老师得具备一定的阅读指导策略与时机——

1.当学生不能正确读题时。

【例】一桶油连桶重810克,空桶重120克。油重多少克?

错误的读法:好些学生把“一桶油连桶重810克”读成“一桶油连——桶重810克”,读成这样,当然不能正确地解题了。

处理办法:将句子用色笔断开,变成“一桶油连桶重810克,空桶重120克。油重多少克?”这样安排,不但避免了学生在读题时读破句,而且使“连桶重、空桶重、油重”这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算式也自然而然能一气呵成了。

2.当学生读不出重点词或句时。

【例】学校图书馆新买了一些书,其中科技书有470本,比故事书少230本。故事书有多少本?

错解:470-230=240本

原因分析:学生只看到“比故事书少230本”中的“少”,而不知谁比谁少。

处理办法:将关系句“比故事书少230本”画出,并在“比”字前添上括号,将“故事书”、“比”、“少”打上色彩,变成()比故事书少230本。然后让学生重新读这句话,读懂到底是谁比谁少了230本,谁比谁多了230本,谁是多的那个量,谁是少的那个量。如此反复比较后,学生就会明白,读句子不能光看一个“多”字或一个“少”字,必须弄清谁比谁多,谁比谁少,才能确定用加法还是减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粗读往往并不能准确地把握内容的精确意义,需要在粗读的基础上细读,甚至反复推敲,才能彻底弄清每一个要素,准确把握题目要求。因此,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圈点画批,如规定:条件用“___”标,问题用“~~”标,关键句用方框加注,重点词打上颜色或圈起来等。持之以恒,相信学生的审题、解题能力必能有效提高。

三、在读读听听中袁变抽象为具体

提倡老师在教学中让孩子“读数学”,从字面上理解无非就是:“读题目”、“读要求”、“读口诀”……刚开始孩子们可能觉得很新奇,可是如果永远是一成不变地为读而读,孩子们为了应付老师而读,这种“读”法就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在教学中,教师还是要想一些办法让读更具有趣味性。

比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1米”的长度比较长,而“1厘米”相对就很短了。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读“1米”时尽量把音拖长点;而读“1厘米”时读音要尽量短。在孩子们有节奏的一长一短的朗读中,数学课就变成了音乐课。听着孩子们稚嫩的童声,做老师的不觉得是一种享受吗?

而在解决问题时,题中的关键之处往往只在字词之间,如果能读出这些关键词,那么它就成了解题的指示灯。比如在三年级教学估算时,有这样一道题:

皮皮家7月、8月两个月的电费、水费和煤气费共502元,其中电费396元。皮皮家7月、8月两个月的水费和煤气费大约要多少元?

分析: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非常清楚,用水、电、煤气费总和减去电费就是水、煤气费,而本题最关键之处却在“大约”两字。“大约要多少元”,在以前的问题中是没有“大约”二字的。为了使学生看清这两个字,我在学生读到“大约”两字时,故意和他们一起读“大约”两字,并且问学生“大约是什么意思?”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理解,最后统一意见:“大约”只要估算就可以了,不用算得非常精确。经过这样的阅读,使学生感受到读好重点词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也为学生今后的解题生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在分层阅读中袁难点不攻自破

应用题的阅读在整个数学阅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数学阅读的重点。掌握此类问题中的阅读技巧对于理解题意、理清数量关系、正确解决问题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例】用方程解答下列解决问题:一个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的,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其中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问: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第一遍:初读,也可以叫做粗读。意思就是粗略地把整道题读一遍,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第二遍:点读,也叫圈读。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一定要把题中有用的条件点点画画。比如例题中“一个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的,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其实是多余条件,可以忽略不计;而“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是重要条件,可以用线画出,并且将“白色皮”和“黑色皮”圈起来,便于进一步比较。

第三遍:精读,其实就是把重要的条件边读边分析。如看到关系句“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时,应该明确谁和谁在比,谁比谁多,谁比谁少,两者的关系怎样,能否用等量关系式表示,等等。

在有序地读题后,学生头脑中就有了基本的一些数量关系,如: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由此所得的方程就是2x-4=20;又如: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对应的方程就是2x-20=4;甚至有学生想到数量关系:白色皮的块数+4=黑色皮的块数×2,方程是2x=20+4……本来无从着手的一道方程解决问题,通过认真有序地读题后,学生不但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而且发现:原来方程还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低段的图文题,还是中段的计算题、文字题,或者高段的图形题、解决问题,首先都要让学生养成先读题、读好题的习惯。当学生看到题目时,应该知道先读题,再把题意读懂。通过读题,理清题意,找准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条件,用多种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教给学生正确阅读和检查的方法,学生在实践中就能真正地将这种学习方法用下去。长期坚持下去,学生会自然形成读题、审题、解题、检查的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猜你喜欢
块数读题故事书
心爱的读题猫
小读者(2023年8期)2023-04-30 02:27:02
Storybook 故事书
小学低段数学读题能力的培养
天边的故事书
思路不同 方法不同
暖心有爱的故事书
妈妈宝宝(2019年9期)2019-10-10 00:53:58
小学生数学读题漏词现象分析
教书育人(2019年4期)2019-01-11 02:05:25
“读题时代”报纸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
新闻传播(2018年14期)2018-11-13 01:12:48
小松鼠的故事书
小魔方里的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