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红
不久前,我接到上《渔歌子》(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公开课的任务。磨课期间,当我被问道:“课堂上,哪些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必须要得到和掌握的,哪些是讲了也不懂,教了也不会,可以直接舍弃的?”我陷入了深思。在一次次试教后,有一种认识和理念逐渐清晰:课堂上“要教什么”“不要教什么”,其“取”与“舍”的设计原则,“得”与“失”的评判标准,皆源于“课程需要”和“儿童需求”。
一、教学目标:取其精准定向
最初,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体会诗中美丽的画面,体悟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但渐渐感觉欠缺全面和精准。
我深入研读文本。从教材来看,这是一首著名的垂钓词,仅27个字,却有24个字在写景,仅“不须归”三个字在写人。景为先,人在后,景之恬淡正衬出心之闲逸。课后练习4要求“想象词所描绘的景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景象”主要也是指“景人合一”之意境。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读写经验,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体会画面和情感层面,更要指向于表达,能说或写上一段连贯、完整、有意蕴的话。由此,训练重点定为对词中景的“想象并描述”,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
结合课标、教材、儿童经验以及当下语文教学对“语用”的本质回归,本课教学目标在头脑中渐渐明晰:“通过诵读、想象、静写等学习方式,欣赏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词中的景象,体会诗人闲适自由的心境。”如此,学习目标即聚焦于课程经验的增长和课程能力的提升,课堂定向更为精准。
二、问题情境:取其无痕孕育
如何让“词中景”化为学生的“脑中景”“心中景”?这是一段只可意会、内涵丰富的精神生活经历,是独立建构的整体认知活动过程。试教时,我适时创设的情境由一个个问题组合而成:“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色彩?你看到了吗?”“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闻到了哪些气息?”对此环节,听课老师反馈:问题过于琐碎,有串讲之嫌。
于是,我删繁就简,进行修改。我将这一环节的教学情境创设为: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幅画中(师配乐朗诵)。听着听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看到了鲜明的色彩,听到了各种声音,还闻到了淡淡的香气。你们陶醉了,因为你们真的看到、听到了,也闻到了。来,说说你印象最深的画面。
显然,这一情境创设融合了视、听、嗅等多元感知觉,通过音乐、范读、闭目想象等多种实践手段,更能吸引学生身心入境。
三、言语活动:取其真实经历
对于《渔歌子》的教学,第一次设计言语活动时较为笼统:“这些景物都是活动的,有生命的,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问题看似自由开放,却是“散点式”无聚焦的。由此造成学生的回答尽管多样,但是言语表达随意,言说对象无序变换,画面被表达得零碎凌乱,毫无整体美感,更没有发掘出深藏于画面中那种高远、脱俗的意趣。
怎样教学为好呢?以下是改进后的言语活动片断——
师:“西塞山前白鹭飞”,看看图,再轻轻地读一读,你发现一种怎样的美?
(生把意思说了一遍)
师:再读读,还发现了什么呢?
生:西塞山是静止的,而白鹭在飞翔,这样一动一静,成了对比的美。
师:说得多好!请你读一读,读出动静结合之美。(指名学生读)
师:仔细看看图,你还能找到这种对比的感觉吗?
生:西塞山是青灰色的,白鹭是雪白的,是颜色的对比之美。
师:说得真好,谁来读出这种浓与淡的对比?(指名学生读)
师:还有吗?(生一时静默)
师:初春的西塞山呈青黑色,显得浑厚凝重,而白鹭呢?
生:我发现西塞山是高大沉稳,白鹭是轻巧灵便,这是大小对比之美。
师:真棒,掌声送给她!谁来读出这种大小轻重对比之美?(指名学生读)
师:西塞山、白鹭,一浓一淡、一重一轻、一静一动,对比如此鲜明,却又如此和谐,充满了中国水墨画的韵味。
体验是活动的实质。教学中以“发现式学习活动”吸引学生切实投入,步步深入,引领他们去发现、感悟、表达,探寻深藏于画面中的那种浓淡、轻重、动静对比之美,在情智游历中真正经历学习过程。
一、过“偏”的拓展失效了
第一次试教,我在教学“桃花流水”时插入了李白的诗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在教学作者张志和垂钓逸趣时,插入了时人之评价语:“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感觉自己还不错,“占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文化传承味儿,颇自得。
备课组老师却不客气地说:“这两句诗很陌生,以前从没听过,听完我都来不及反应,更何况是学生?”
我愕然后清醒。此类拓展偏离学生现有水平,学生头脑中并无相关记忆储备可以提取,如过耳风,不留痕,除了展示一下教师的所谓“底蕴”,对学生而言无任何实际学习效益。
深入商讨后,我最终决定只留下一句拓展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因为这是学生熟识的,已然存在于他们的经验世界里,能在特定情境中被唤醒、激活,从而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建构新内涵,此谓有效拓展。
二、过“费”的拓展失限了
试教时,我放了一段现代版《渔歌子》MP3,男声独唱,旋律轻快活泼,易上口,先听一遍后全班跟唱,齐哼哼,乐融融。
一位教研员听完皱了眉头:“这个有必要么?”
我一算音频时长:一分四十五秒。
这宝贵的一分四十五秒课堂时间,确实活跃了课堂气氛,带给学生轻松愉悦的美好体验,但是,这并非语文课程该“担”之任。语文课,还是要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避免滑向“非语文”“泛语文”的泥淖。
三、过“难”的拓展失底了
品味不同垂钓诗词中蕴含的不同情味,是我想为课堂播洒的“文化味”。课时,我补充了两首诗,一首是学生五年级时学过的清代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意图让学生与《渔歌子》对比,找出异同。另一首是唐代白居易的《垂钓》,同样试图让学生在对比中认识到,同为唐朝人,同为贬官,同为垂钓,张志和自在悠闲,白居易愁思满腹。境遇相似而心情不同,皆因志向不同,对人生的看法不同。
实际教学中,学生却集体“失语”了。此内容超越了他们学习兴趣、能力的底线,使得他们既“不想跳”也“不敢跳”,因为那“桃子”高得离地丈余,隐隐绰绰,只有望“桃”兴叹的份了。因此,我认识到,“回到文本,回到文本的细节,回到文本的血脉,回到文本的意义场,语文才能获得力量”,随意或过度的拓展,结果只能是冲淡语文学科性质,舍本逐末。
终于,我的《渔歌子》公开课拉上了帷幕,反响良好。我深切地感受到,语文课堂学习应是“生长性学习”:基于儿童现实经验和学习需求,遵从其内部学习逻辑和生长节奏,以体验活动为载体,激发个性化参与,去尽情地发现、思考、表达,经历美妙的学习之旅;语文课堂学习应是“课程化学习”:以“课程内容”为视野,以“提高语文课程能力”为目标,以学科本质的力量引发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个性能力的发展、生命潜质的积极变化,获得带得走的生长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