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三亚市第五中学 陈达文
语文课文文本研读之方式
□ 海南省三亚市第五中学 陈达文
【摘要】语文课堂研读是我们上好语文课的基础,中学语文课文及文本选篇在课前就应当认真研读。笔者一直在探索语文课文文本研读的各种方式,尝试在课文章节上的研读、课文语言上的研读、课文句式上的研读、课文朗读方式上的研读、课文角度品析上的研读、课文把握文意上的研读,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更具情趣、灵动,才会更加出彩。
【关键词】语文课文文本研读方式方法
中学语文课文是精选的语言篇目,课文研读非常重要。课文研读是我们写好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基础,课文研读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笔者在课文文本研读方面探索了一些方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予以分享。
语文课文章节很讲究顺序合理,思路完整,脉络清晰。我们对课文章节的研读与鉴赏能力,是研读分析课文的核心组成部分。
如宋代著名词人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文章共84个字,文章短小,但作者却写出他一次生活的偶感,情感真挚。我把文章分为两个章节:第一章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至“盖竹柏影也”这一章节是叙事部分;第二章节“何夜无月”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章节是抒情部分。从章节上看,是叙事和抒情两部分,也就是叙事抒情结合,先叙后抒。
但继续分读,还会发现:“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至“相与步于中庭”这一小节是记叙部分;“庭下如积水空明”至“盖竹柏影也”这一小节是描写部分;“何夜无月”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小节又是抒情部分,文章巧妙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井然有序,条理清晰。
再进行结构分析。文章很好地运用了“起、承、转、合”的结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至“欣然起行”这一小节属于“起”;“念无与为乐者”至“相与步于中庭”这一小节属于“承”;“ 庭下如积水空明”至“盖竹柏影也”这一小节属于“转”;“ 何夜无月”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一小结属于“合”。这样,可以看出苏轼文章笔法运用之巧妙,由写事件的背景到寻友的情景到美丽的月景到表达出自己的心境,文章情思荡漾,一气呵成,出神入化。
研读语文课文文本只有细致到这一步,我们上起课来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的思维。
语文课文文本的语言很美,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必须先学会语言品析、语言欣赏,才能进一步引领学生学好语文。
如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此诗是一首七言古诗,内容很多,有咏雪、有送别、有边塞环境之恶劣,又有将士军营生活。
此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到的景有:外景、动景、全景,也写出地域之远,季节变化之快,风力强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句中“忽”、“一夜”、“千树万树”、“梨花”这些词语需要细致研读,体会其中之内涵。而且这两句比喻生动,画面绚丽。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四句诗虽然写人,但实际上写的是雪,研读中必须把握住“狐裘不暖”、“锦衾”、“角弓”、“铁衣”这些词语来把握作者的情感,作者实则是通过大雪的寒威表达出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诗句,但句中的“愁”、“惨”两个字却暗暗写出武判官归京路途的艰难与辛苦。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两句写的是内景,写到酒宴的热闹场面、边塞音乐的特色、殷切的话别,作者将人、事、声三者美妙地糅合在一起,呈现出岑诗的特色。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这两句写出边塞寒冷及奇特的景色,写出了军营外的冰雪世界,也写到归客启程的情形,暮雪与红旗互相映衬,一静一动,一白一红,渲染出萧瑟的气氛,更好地表达出送别时人们心情的凝重。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描绘出人们雪中送别时感人的场景。“雪满天山”,情感挚深,暗示作者对朋友的牵挂与担心。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最后两句感情进一步深化,而且还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似乎从雪地上的马蹄印感受到诗人当时怅然若失之感。
这首诗的语言研读要细致到位,才能更好地体会和领悟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把这种情感融入教学当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开启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更加灵动,富有情趣。
语文课文文本的句式多种多样,每篇课文都会采用不同的句式,而且据我观察,排比句式的运用较多,基本上散文、诗歌、记叙文等文体都会采用排比句式。
如冰心的《观舞记》中一个片段是这样描述的: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颜色……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
这个片段运用四个“假如”句,句式特点分明,并进行了多角度的“人物假设”,表达生动,形态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文势畅达,格调雅观,在排比与反复中抒发自己对印度卡拉玛拉姐妹舞蹈的赞美之情。
在研读课文文本句式的特点时,我们必须抓住主要句式来欣赏文本。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会枯燥无味,才会感染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文本。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专项教学技能,我们的朗读方式各种各样,但朗读必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只有自己做到这些,才能要求学生读好课文。
如寓言故事《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文中的“三问三答”这个片段读法,我是这样理解的:
问道:“值多少钱?”——句中读“值”字后面要拖一下,情感上主要表现出关切、认真地询问的样子。
赫尔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句中“笑”字要读出笑意,这样才能表现出赫尔墨斯知道宙斯雕像价格之后情不自禁地有点高兴的心理。
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可以读成:“这个——值——多少钱?”句中“多”字要读得夸张些,这样才能表达出赫尔墨斯的自命不凡。
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饶头,白送。”——句中“这个”后面要停顿一下,“白送”二字要读出波澜:“白——送”。这样才能表达出雕像者随意的、不在乎的态度。
我们研究语文课文朗读方式要有创新,要有新意,要有创意。这样,朗读教学就会有灵动,指导学生朗读才会更加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语文课文的角度品析指的是我们在品析课文可以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如《斑羚飞渡》这篇课文,我是这样来研读品析的:
角度之一:让学生说说课文中的镰刀头羊;
角度之二:让学生想文中羊的叫声;
角度之三:让学生品味羊儿们所说的话语;
角度之四:让学生画出文中的描写语句;
角度之五:让学生找出文中的表现手法;
角度之六:让学生小议文中的那道彩虹;
角度之七: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
角度之八:师生总结课文语言的表现力;
以上的角度品析,其实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体会课文而设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研读课文时一定要细致,设想要周到,处处想到如何引导启发学生理解课文。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富有情趣。
把握文意研读就是在整体理解课文的前提下,抓住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地方进行细致研读,并以此来推动语文教学。
如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我是这样来研读的:
文章第一段开门见山,直接抒情,表达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感情的基调,同时点出全文核心内容,突出“背影”。其中“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内含悬念,吸引读者。
第二、三段宕开一笔,重点写家境。这一笔非常重要,它把“背影”的故事置于大不幸的家庭背景中,笼罩在哀伤的氛围之中,对“背影”的故事起着有力的烘托作用——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里,父亲对“我”的爱是多么的感人。
第四段是精彩段落,讲述全文重点事件——父亲买橘子。段中“他用手攀着上面……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全文的关键句之一,全文的焦点就是这个“背影”。作者层次分明、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地描写出父亲的背影。文段中的布帽、布马褂、布棉袄,表现出父亲家境败落、生活贫苦的境况;还有文段中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一系列动作,形象地描绘出父亲年龄渐大费劲吃力的状况;那“心里很轻松似的”这些动作,又表现出父亲不让儿子觉得自己劳累的细心,父亲叮嘱儿子的话语,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文段中对眼泪的叙述,又表现出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总之,这一文段极力表达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关爱,处处表达出作者的感动之情。
第五段有重要的表达意义及作用。文段中继续表现出“家境”的不好,还表达出父亲的“忘却我的不好”,而透露出“我”深刻的愧疚与忏悔,还表达出因父亲说自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而发出深长的叹息之情。文章虽然这时已经结束,但作者的羞愧、感伤、思念的感情并没有结束,依然回荡在文中的字里行间,父亲的“背影”依然清晰地定格在读者的脑海里,余音环绕,回味无穷。总之一个字,那就是“美”。
我们在把握文意研读时,应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合交汇。这样,我们处理文段时就会更加到位,更加精准。
综上所述,语文课本研读的方式,我还在探索之中。语文课文研读方式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会指导我们的备课,会指导我们写好教学设计,也会指导我们上好课,也会促使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思维。因此,我们在课前的研读课文、研读文本必须做到细致、周到。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出彩、才会呈现语文课堂的情趣、生动。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我们需要怎样的课堂[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3]郭其俊.一流教师教什么[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陈达文,三亚市第五中学副校长,海南省中学语文骨干教师、海南中学语文卓越教师工作室成员)